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ε-聚赖氨酸干预法对儿科重症监护室( PICU)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干预作用,为VAP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90例按照机械通气时间顺序编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A组(每天干预3次)、B组(每天干预2次)和C组(无干预)。监测患儿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机管路不同部位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A、B、C组患儿VAP发生率分别为10%,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5,P<0.01);3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2±0.4),(5.2±0.7),(7.1±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953,P<0.01)。在第4天和第7天,3组患儿呼吸及管路的进气段冷凝水、出气段冷凝水与Y型接口处细菌培养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5~34.658,P<0.01)。在第4天和第5~8天,3组患儿呼吸机管路进气段和出气段冷凝水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4~47.624,P<0.01)。结论每天3次28μg/ml的ε-聚赖氨酸干预能有效抑制呼吸机管路常见定植细菌的生长,切断外源性感染途径,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收治腹腔感染患者为主的ICU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时间,降低因呼吸机管路内细菌定植引起的VAP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APACHEⅡ≥8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前及使用后1,3,7 d对呼吸机管路吸气端采样留取培养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菌种分析,使用后呼吸机管路采样均在管路更换前30 min进行.结果 3组患者使用前的呼吸机管路培养均为无菌生长,使用后1,3,7 d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66%、53.33%和100.00%.结论 腹腔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间隔时间应当缩短,3d更换呼吸机管路适合于收治感染患者为主的ICU病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收治腹腔感染患者为主的ICU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时间,降低因呼吸机管路内细菌定植引起的VAP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APACHEⅡ≥8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前及使用后1,3,7 d对呼吸机管路吸气端采样留取培养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菌种分析,使用后呼吸机管路采样均在管路更换前30 min进行.结果 3组患者使用前的呼吸机管路培养均为无菌生长,使用后1,3,7 d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66%、53.33%和100.00%.结论 腹腔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间隔时间应当缩短,3d更换呼吸机管路适合于收治感染患者为主的ICU病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进的综合护理措施与传统的护理措施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方法将64例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APACHEII评分、VAP危险因素、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干预,试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痰细菌培养结果、VAP例数、VAP时间发生率、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ICU费用、死亡例数。结果试验组痰细菌株数、VAP例数、VAP时间发生率、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ICU费用、死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VAP发病率、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机械通气患者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VAT)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VAT诊断标准(即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发热、脓性痰、痰细菌培养阳性及影像学无新出现的浸润影或实变影)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展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分成VAT+VAP组(n=22)和VAT组(n=34).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痰细菌培养结果、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气管切开率及病死率.结果 56例VAT患者纳入本研究.VAT+VAP组的抗菌药物不恰当使用率明显高于VAT组(P=0.001),多重耐药菌分离率及2种或以上细菌混合感染率高于VAT组(P=0.001和P=0.007).此外,VAT+VAP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长于VAT组(P均为0.001),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亦高于VAT组(P=0.005和P=0.008).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T后,若不能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的靶向抗菌药物治疗易于发展为VAP,VAT和VAP的连续发生可延长患者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增加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呼吸机捆绑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68例机械通气患者,2009年6月~2011年6月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案。2011年7月~2013年10月3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规范呼吸机捆绑方案。比较两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呼吸机捆绑方案能有效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无呼吸系统感染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适宜的更换周期。[方法]选择机械通气前痰培养阴性且机械通气时间大于72h的病人,分别于机械通气后、24h、48h、72h对出气侧冷凝瓶、入气僻冷凝瓶及出入气管道结合部位(“Y”型管)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病原菌污染情况随时间延长而增加,24h、48h、72h呼吸机管道系统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0%、11.11%、13.33%,“Y”型管阳性率明显高于出气管道和入气管道。[结论]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Y”型管应24h更换,入气管道48h更换,出气管道72h更换。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  张慧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3):1812-1812,1815
目的了解临床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探讨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有效地护理预防措施,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患者573例,确诊118例,发生率20.6%;VAP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原发病、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有关。结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尽量采取半卧位,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取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以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人工气道管理技术,全面降低VAP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脑外科、呼吸科115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MV)的病人(设置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气道护理措施,对中心ICU的185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MV)的病人设置为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选用一次性密闭式恒温湿化呼吸机管路系统、机械振动排痰、密闭式吸痰方式、专业给氧湿化,高质量口腔护理、集束化干预鼻饲营养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在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痰液稀释程度、痰痂形成例数、痰量、VAP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AP发生的高危因素较多,但循证护理并采取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先进的护理器具,对预防VAP的发生是积极有效的,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综合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呼吸机管路更换对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国内外1995-2010年机械通气患者更换呼吸机管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作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患者总数20 326人.纳入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每2到3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4.05%,每7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3.65%,与每2到3d更换呼吸机管路相比,每7d更换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RR值为0.77 [0.54,1.09](P=0.14);纳入3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每7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15.89%,大于14 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14.9%,与每7天更换呼吸机管路相比,大于14 d更换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RR值为0.98 [0.69,1.39] (P=0.91).结论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并不能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care bundle)干预策略对预防老年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01月~2011年12月收住我院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小时的老年患者共99例,按制订的集束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包括抬高床头,每日唤醒计划,消化性溃疡的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选取2010年01月~2010年12月入我院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小时的老年患者共98例作为对照组,按重症监护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护理。通过对观察指标的监测,统计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集束化组在VAP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内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老年人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管道湿化模式对(VAP)的影响及含加热导丝的呼吸机管道对降低VAP的作用。方法将199例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28 d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与对照组9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型无加热导丝呼吸机管道,实验组患者使用密闭式加热导丝呼吸机管道。分别于上机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VAP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及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结果两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第14天、第21天、第28天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每日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密闭式加热导丝呼吸机管道的湿化效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可降低VAP的发生率,更好地保证机械通气的湿化质量。  相似文献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潘海燕  张辛  曾瑜  钟海波 《临床荟萃》2003,18(10):549-551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的患者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探讨其变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对所有入住ICU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的106例患者,以有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标志分为两组。观察机械通气时间、潮气量、气道峰压、体温、脉搏、呼吸、检验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电解质、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检及心电图、胸片检查的变化。并收集痰标本进行细菌定量培养,记录并发症。结果 VAP组47例(44%)机械通气时间、体温、脉搏、潮气量、气道峰压、外周血白细胞、血纤维蛋白原、空腹血检均高于无VAP组(P<0.01)。K^ 、Mg^ 、公清白蛋白、IgG、IgA、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无VAP组(P<0.01)。其它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VAP最常见致病菌。结论 防止气压伤,采取个体保护性机械通气,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凝血——损伤——炎症网络的启动,将造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紊乱,增加VAP的发生率。Mg^ 、中性白细胞、纤维蛋白原可能直接参与VA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对机械通气患者各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超过72h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5ml,对照组不注射0.9%氯化钠溶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为47.5%,高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5,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分别为(7.35±3.89),(10.88±4.37)d,均高于对照组的(5.73±2.45),(9.00±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02.0,589.5;P〈0.05)。结论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可提高痰培养阳性率,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不应该作为常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汤德智  李玲 《全科护理》2020,18(7):844-845
[目的]探讨呼吸机吸入端不同湿化温度对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ICU呼吸机通气病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3组呼吸机吸入湿化温度分别为32.0~33.9℃、34.0~35.9℃、36.0~37.0℃,比较3组病人使用呼吸机3d后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次数、VAP、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病人治疗满意率。[结果]较A组、B组而言,C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及VAP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而病人治疗满意率则相对较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相对较短(P0.05)。[结论]将呼吸机吸入端湿化温度设置为36.0~37.0℃可降低ICU机械通气病人痰液黏稠度,避免痰痂产生,降低VAP发生率,有利于病人及早撤机和预后,提高病人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或在人工气道拔管48 h内发生院内感染的肺炎,临床高度提示并经病原学证实为一次新的感染.VAP是ICU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在ICU内,接受呼吸机给氧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5%~68%.VAP的发生率受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监护室设施、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有创操作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气道等因素的影响,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致死原因.VAP已成为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加强对VAP的护理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对VAP的护理预防进行了大量的循证研究,本文将最近十年(1999年至2010年)预防VAP的护理研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萍  陈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092-1093
目的通过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的研究,探索呼吸机管道最佳更换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方法将6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每7 d和每2 d更换呼吸机管道,两组患者每周行2次痰液培养,1次床边胸片,观察2周内有无VAP发生。结果两组VAP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就护理成本以及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考虑,每7 d更换呼吸机管道比每2 d更换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护理。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2008年9月ICU收治的40例经1:3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MV)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了解VAP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VAP7例,发生率17.5%;因VAP死亡3例,死亡率7.5%。结论:做好环境的消毒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吸痰方法,加强呼吸道管理等是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47例ICU的机械通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集束化干预策略,采取抬高头部≥30°角体位、每日唤醒并评估患者进行脱机实验,预防消化性溃疡以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等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结果 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患者VAP的发生率有所下降,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VAP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