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娟斌  刘海光  柏宁  梅予锋 《口腔医学》2016,(12):1127-1131
目的观察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结合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垂直性骨吸收的牙周骨缺损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GTR结合植入骨移植材料,其中,试验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胶原膜,对照组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Bio-Oss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胶原膜,术后3、6、12个月回访,临床检查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X线片检查。结果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骨缺损处牙槽骨修复均明显。结论应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与应用Bio-Oss植入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牙本质颗粒结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latelet-rich fibrin membrane,PRF)治疗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0月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门诊诊治的93例(93颗牙)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6例、46颗牙)采用自体牙本质颗粒结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治疗,对照组(47例、47颗牙)采用Bio-Oss植入骨缺损区,覆盖胶原膜治疗,术后1、3、6、12个月复查,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治疗前、后牙周袋深度(periodontal pocket,PD)、附着丧失(loss of attachment,AL)、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depth of penetration of the root bifurcation,HPD)、根分叉区骨密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成功45颗(97.83%),对照组40颗(85.11%),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PD、AL、HPD显著下降(P<0.05),MGVs值逐渐增高。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MGV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MGV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D、AL、HP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GV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35%∶6.38%, χ2=0.189,P>0.05)。结论 自体牙本质颗粒结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治疗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牙周引导再生术(GTR)观察胶原膜与Bio-Oss和HA联合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53例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65个,分HA GTR及Bio-Oss GTR二组,术后以定性及定量指标对比分析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附着丧失(AL)、牙龈指数(GI)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Bio-Oss GTR组PD值低于HA GTR组(P<0.05)。两组骨缺损处均有明显新生牙槽骨。结论:Bio-Oss和HA联合GTR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Bio-Oss稍优于HA。  相似文献   

4.
胶原膜与羟基磷灰石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BME-10X型医用胶原膜与羟基磷灰石(HA)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治疗牙周炎、根尖囊肿造成骨缺损的I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患者的9颗Ⅱ度根分叉病变牙的9个位点、11颗近远中二、三壁骨下袋牙的16个位点、6颗根尖囊肿牙,在骨缺损区填入HA后,用胶原膜覆盖,观察1年以上的愈合情况。结果:骨下袋病变成功率75%,根分叉病变成功率77.8%,根尖囊肿成功率100%。结论:胶原膜/HA引导再生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21颗,胶原膜治疗11颗,翻瓣术治疗10颗,术后3月通过观察牙龈指数、附着水平、根分叉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的变化;实验室检测龈沟液量(GCF)及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CF-ALP)活性水平的变化;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对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月①自身前后比较,2组的牙龈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分叉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与GTR组的牙周附着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翻瓣组临床附着水平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膜组与翻瓣组相比较,除牙龈指数外各项临床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室观察:自身前后对照比较.2组GCF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CF-ALP浓度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与翻瓣组相比较,GCF-ALP浓度减小幅度较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根尖片的测量:2组根分叉区骨密度均增高,GTR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垂直向骨高度增加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膜治疗Ⅱ~m度根分叉区病变,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21颗,胶原膜治疗11颗,翻瓣术治疗10颗,术后3月通过观察牙龈指数、附着水平、根分叉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的变化;实验室检测龈沟液量(GCF)及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CF-ALP)活性水平的变化;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对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月①自身前后比较,2组的牙龈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分叉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与GTR组的牙周附着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翻瓣组临床附着水平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膜组与翻瓣组相比较,除牙龈指数外各项临床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室观察自身前后对照比较.2组GCF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CF-ALP浓度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与翻瓣组相比较,GCF-ALP浓度减小幅度较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根尖片的测量2组根分叉区骨密度均增高,GTR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垂直向骨高度增加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膜治疗Ⅱ~m度根分叉区病变,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根分叉病变15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取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患牙30颗,翻瓣术+胶原膜治疗15颗,单纯翻瓣术治疗15颗,术后半年通过观察牙龈指数(GI)、附着水平(AL)、根分叉垂直探诊深度(PD)与根分叉水平探诊深度(PFD)的变化,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半年,两组病例所有临床指标比术前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GTR组与翻瓣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TR组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比单纯翻瓣术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修复Ⅲ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牙周骨缺损植骨的研究多为二壁和三壁骨缺损 (Ⅱ度根分叉病变包括在内 ) ,而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植骨研究很少报道。本文采用羟基磷灰石(HAP)植入下颌后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骨缺损区 ,评价其临床效果 ,以探求治疗的新途径。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和分组选择成人牙周炎患者下颌后牙Ⅲ度根分叉病变患牙30例 (3mm≤PD≤ 7mm ,松动度≤Ⅰ度 ,牙槽骨吸收 <根长的 1/2 ) ,其中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32~ 5 5岁 ,均无全身性疾病 ,随机分为实验组 (18例 )和对照组 (12例 )。1.2 治疗分组和材料实验组 :基础治疗后 1个月翻瓣术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孔矿化骨(Bio-oss)与双层胶原膜(Bio-gide)对牙周根分叉病变骨缺损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骨引导作用。方法45例Ⅱ~Ⅲ度根分叉病变患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①植入Bio-oss组(GBR);②植入Bio-oss后覆盖Bio-gide组(GTR)和③对照组,即根分叉区行翻瓣术组(OFD)。在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观察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松动度(TM),X线片观察牙槽骨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时,3组GI、PD、AL较术前均减少(P<0.01),GBR组或GTR组PD和AL比OFD组降低,X线片见GBR组或GTR组骨高度和骨密度轻度增加。术后6、12个月时,GBR组或GTR组PD、AL与OFD比差异有显著性,TM较术前减轻,GTR组的PD、AL比GBR组减少,松动度较GBR组轻度减轻,各组GI无明显差异,X线片见GBR组或GTR组骨高度比术前明显增加,GTR组比GBR组骨高度轻度增高。结论Bio-oss和Bio-gide能有效修复根分叉病变的牙周骨缺损,改善临床指标,促进骨再生及牙周新附着形成,两者合用效果更好,其作用可维持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 PRF)联合Bio-oss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患者30 例,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采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术中PRF联合Bio-oss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PRF 膜;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牙周翻瓣术。术后6个月回访,通过临床牙周指数检查及锥形束CT(CBCT)检查评价临床疗效。采用SPSS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orizontal probing depth,HP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根分叉区骨增量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RF联合Bio-oss明显促进牙周Ⅱ度根分叉病变区成骨,改善牙周状况,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降解胶原膜联合磷酸钙骨水泥引导组织再生(GTR)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8例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一个月后行胶原膜与磷酸钙骨水泥联合治疗,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并进行定位根尖片检查。结果:术后3、6、12个月各临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13例牙周袋消失或变浅,患牙松动度变稳固,能正常咀嚼食物,占72.2%,X线片示根分叉低密度骨缺损区大部分消失且新骨生成。结论:胶原膜和磷酸钙骨水泥引导组织再生(GTR)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髓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8例31颗根分叉区病变牙,经髓室底开窗、清除病灶,填塞羟基磷灰石等方法的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经近三年时间临床观察成功率占90.3%,失败3例,其中2例均为选择病例不当。结论髓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再生胶原膜治疗牙周根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国产BME - 10X型医用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 (GTR)治疗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40例牙周炎患者、46颗牙Ⅱ 根分叉病变 ,随机分组 ,实验组用GTR术 ,对照组用翻瓣术。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年的牙周临床指数和摄X线牙片。结果与结论 再生胶原膜治疗Ⅱ 根分叉病变优于常规牙周翻瓣术  相似文献   

14.
刘海光  柏宁  梅予锋 《口腔医学》2011,31(11):670-671
目的 胶原复合β-磷酸三钙(collagen composite 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治疗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效果。方法 对诊断为Ⅱ度根分叉病变的41例患者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植入胶原复合β-磷酸三钙,通过术前、术后1年的牙松动度、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 PD)、附着水平丧失(attachment loss, AL)、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牙齿松动度(tooth moibility, TM)和X线上牙槽骨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果 患牙手术后均无疼痛等反应,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的牙周袋深度减少,临床附着水平的获得,X线片上可见牙槽骨增加。结论 胶原复合β-磷酸三钙用于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髓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8例31颗根分叉区病变牙,经髓室底开窗、清除病灶、填塞羟基磷灰石等方法的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经近三年时间临床观察成功痃占90.3%,失败3例,其中2例均为选择病例不当,结论 随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Biomesh膜引导组织再生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Biomesh膜引导组织再生治疗磨牙II度根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6例患者8颗上,下颌第一或第二靡牙I渡根分叉商病变采用Biomesh膜进行治疗,通过术前及术后6个月牙周袋和附着水平的探诊及X线片上牙槽骨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8颗患牙手术后均无肿胀,疼痛等反应,术后半年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的牙周袋深度减少,临床附着水平的获得及X线片上可见的牙槽骨增加,结论:Biomesh膜用于治疗II度根分叉病变的引导组织再生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Bio—Oss在Ⅲ度根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应用Bio—Oss人工骨和Bio—gide胶原膜对Ⅲ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40例46个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采取翻瓣术,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对照组只进行翻瓣术,分别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8个月临床探诊深度和附着水平变化,并进行x射线检查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根分叉垂直探诊深度、水平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Bio—Oss人工骨成骨性能良好,与Bio—gide可吸收胶原膜联合应用于Ⅲ度根分叉病变,能明显改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聚四氟乙烯膜和胶原膜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患牙21颗,聚四氟乙烯膜治疗10颗,胶原膜治疗11颗,术后3个月通过观察牙龈指数、附着水平、牙周袋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的变化;实验室检测龈沟液量(GCF)及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CF-ALP)活性水平的变化;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对两种屏障膜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①自身前后比较,两组的牙龈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牙周袋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与临床附着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四乙烯膜组和胶原膜组相比较,牙周袋垂直探诊深度与附着水平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牙周袋水平探诊深度减小幅度较大,与胶原膜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室观察,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各组GCF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CF-ALP浓度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四乙烯膜组GCF-ALP浓度减小幅度较胶原膜组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根尖片的测量,聚四氟乙烯组与胶原膜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膜与聚四氟乙烯膜临床治疗效果相类似,但这两种膜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还需进行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9.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根分叉区骨缺损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Ⅱ°~Ⅲ°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 选取Ⅱ°~Ⅲ°根分叉区骨缺损患牙 2 1个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 (GTR)治疗 11个 ,常规翻瓣术治疗 10个 ,术后 3个月观察附着水平、牙周袋深度的变化 ,通过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 ,对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 3个月 ,两组牙周袋探诊深度自身对照 ,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GTR组临床附着水平有明显改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翻瓣组临床附着水平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GTR组与翻瓣术组比较 ,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 ,GTR组较翻瓣组垂直向骨高度增加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治疗Ⅱ°~Ⅲ°根分叉区骨缺损 ,GTR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纤维蛋白粘合胶(fibrin glue,FG)在治疗人工Ⅱ度根分叉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制备狗下颌前磨牙区的Ⅱ度根分叉人工骨缺损模型,随机分组置入引导膜材料和FG,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分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G、膨体聚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膜组和ePTFE膜 FG组均可显著促进根分叉区牙周组织的再生,且FG、ePTFE膜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ePTFE膜 FG组在1月时可更好的促进牙槽骨的再生。结论:FG在人工Ⅱ度根分叉骨缺损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与ePTFE膜合用可更好的促进牙槽骨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