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对乳腺增生的认识 乳腺增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大多数在30岁以后发病.乳腺增生可分为单纯乳腺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两种.乳腺增生的病理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腺小叶发育不规则和腺上皮轻度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伴有腺上皮明显增生甚至瘤样增生,增生上皮处的乳管扩张或形成囊肿.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又可称为乳房结构紊乱症.由于乳腺组织成分增生,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退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好发于25~50岁,性情急躁,易怒,或性格内向的女性.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50%,根据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将其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乳腺腺病(又可分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三种)、乳腺囊性增生病.  相似文献   

3.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2009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软坚散结散中药散剂外敷配合内服治疗乳腺囊性增生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又非肿瘤.在病理学形态上包括慢性囊性增生和小叶增生两类,因此也称"乳房囊性增生病"或"慢性乳囊性乳房病",俗称"乳腺小叶增生",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腺病,即乳腺小叶、导管上皮与基质呈现增生现象,根据增生成份和程度的不同,分为乳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硬化性乳腺病及囊性乳腺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临床上以乳房肿块、经常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属中医乳癖的范畴.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验方双通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泽余 《河北中医》2009,31(8):1268-1270
乳腺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结构退行、增生改变的非肿瘤性、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显示出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腺腺病是在乳腺小叶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由于乳腺小叶内末梢导管或腺泡数目增多,伴小叶内间质组织不同程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多见于20~40岁女性[1]。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10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外科门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良性疾病的总称.该病以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乳腺囊性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小叶增生、乳痛症、乳腺腺病等,临床上尤以乳腺小叶增生、乳痛症居多.笔者2004年7月-2007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2000余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1080例得到随访且资料完整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百消丹结合乳康片、消遥丸治疗慢性乳腺增生3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资料  70例慢性乳腺增生 (乳腺囊性增生 )患者均为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 ,在我站门诊病人 ,均为已婚生育 ,年龄为 2 8~ 42岁 ,70例均为一侧乳腺小叶增生 ,从外观两侧对称皮肤颜色正常 ,增生小叶侧触及最大约为 3× 2× 1 cm,最小约为 0 .5× 0 .3× 0 .2 cm,大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30~40岁妇女。又称纤维囊性乳腺病、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症等。本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2000-05~2003-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18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