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郗俊生  沈玉琨 《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2):1016-1018
背景与目的:乳头溢液是乳腺科门诊常见的症状,而临床上大约有1%的乳腺癌是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大量临床摸不到的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进行筛检可以早起发现乳腺癌,1997年国内发展新科技一乳腺纤维导管内视镜,用一根外径0.7mm光导镜,自乳头溢液管151插入,用过内视镜成像技术观察并记录乳腺导管内正常及异常病变情况,优势在于不仅诊断敏感性较高(〉90%),而且还行准确定位,用于早期诊断乳腺导管内疾病及早期乳腺癌。本研究评估纤维导管内窥镜在无肿块的乳头溢液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纤维导管内窥镜对1000例乳腺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结果:本研究对1000例无肿块乳头溢液患者检查发现早期乳腺癌33例(3.3%),乳头状瘤392例(39.2%),乳头状瘤病20例(2%),导管扩张伴慢性炎症480例(48%),正常导管75例(7.5%),活检吸取肿块8例,3例报告导管内癌,导管慢性炎药物冲洗220例(22%),手术患者453例。经病理证实与导管镜检查符合率90.7%。结论:乳管内窥镜可插入到5级乳腺导管,能早期发现乳腺癌,对部分导管慢性炎症可用药物冲洗治疗,乳管内窥镜定位、定性准确,乳管内窥镜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深远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乳管内窥镜(FDS)定位下对乳腺导管内新生物切除的可行性并总结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9月~2006年11月间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病例资料,并选择乳管镜发现导管内新生物手术的病例.对镜下乳管内新生物的图象特征,诊断、手术方式和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乳管内新生物187倒(34.1%),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痛159倒(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91例在FDS定位下再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关蓝,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FDS定位下手术组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86.4%(38/44)(χ^2=6.96,P=0.008)。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新生物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手术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FDS)对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本院采用FDS检查乳头溢液患者523例,发现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209例(39.96%)。209例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中,193例良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16例恶性病变(乳头状瘤恶变6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钙化、乳腺腺病重度非典型增生、局部癌变1例)分别行保留乳房手术5例,单纯乳腺切除术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加假体即时置入术4例;所有手术采用FDS结合扩张探针定位法。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时间5~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月)。结果193例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除2例患者失访外,其余无复发。16例恶性病变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现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应用FDS诊断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有临床参考价值,辅助手术定位准确,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乳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乳腺导管系统内病变,是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理想方法之一。对于有占位性病变的导管需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所属区段乳腺组织,传统的手术定位采用体表定位结合溢液乳管内注射亚甲蓝的方法,但是定位往往不准确,导致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近年来,有报道经乳管镜在病变乳管内置定位针的方法,有助于术中准确地找到病灶。笔者通过两种定位方式的对照,评估乳管镜下置入定位针在乳管内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管镜下乳管内病变的诊断及定位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病变的诊断和定位价值。方法:用奥林巴斯硬性乳管内窥镜系统及计算机帮助设备,对22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采集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0例患者在乳管镜引导下经溢液孔穿刺定位。结果:220例患者中发现早期乳腺癌11例(5%),重度不典型增生6例(2.7%),乳管内乳头状瘤93例(42.3%),乳头状瘤病15例(6.8%),导管扩张症或伴有炎症95例(43.2%)。结论:乳管内窥镜能直接观察乳头溢液患者乳管内病变情况,提高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而在其协助下经溢液乳孔放置乳腺定位针,能够避免手术盲目性,为病灶的检出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乳管病变引起的乳头溢液一般需行乳管造影、乳管镜检查明确后行传统手术治疗,虽然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发现乳管病变后行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手术切除,但个别患者由于超声发现的乳管病变与乳头溢液无关,因而术后继续出现乳头溢液。本院用5号鼻泪管探针经溢液乳孔插入,超声发现探针进入病变乳管,证实病变乳管是乳头溢液的病因,再行麦默通微创旋切病变乳管,以起到治疗乳头溢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健  张浩  陈玲  胡翠娥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3):1342-1344
目的:评价乳管镜下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4年10月对76例乳头溢液患者行脱落细胞学检查,同时在乳管镜下对溢液乳管异常部位搔刮,盐水冲洗,收集导管中洗液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乳管镜诊断导管扩张或炎症30例,未行手术;乳管隆起性病变46例,行手术活检;病理诊断早期乳腺癌10例,管内乳头状瘤32例,乳腺腺病4例.76例中,导管冲洗液涂片的有效细胞团较乳头溢液明显增加(P<0.01).10例早期乳腺癌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P<0.05).结论:乳管镜下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能获得更多的有效细胞团,使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乳头溢液为乳腺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之一,约有10%的乳腺病患者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而就诊[1-2].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乳腺导管扩张及慢性乳管炎是较常见的原因.我科应用纤维乳管镜对286例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对其中109例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及慢性乳管炎的患者进行病变乳管的冲洗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窥镜(简称“纤维乳管镜”)对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单侧单孔血性乳头溢液的患者入院行手术治疗,术前均同时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及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术前检查诊断与病理符合情况。结果:66例血性乳头溢液患者,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肿瘤59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4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非典型增生4例,导管内癌8例),导管内肿瘤发生率89.39%(59/66),导管内肿瘤伴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及导管内癌发生率18.18%(12/66);单纯导管扩张症7例,发生率10.61%(7/66)。59例病理所示导管内肿瘤的患者乳管镜检查阳性57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非典型增生4例,导管内癌8例),阴性2例,导管内肿瘤诊断率96.61%(57/59)。超声检查阳性30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非典型增生1例,导管内癌3例),阴性29例,导管内肿瘤诊断率50.85%(30/59),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内肿瘤发生率较高,纤维乳管镜检查显著提高乳腺导管内肿瘤(包括导管内癌)的诊断率,对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6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59例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和甲状腺功能、催乳素、雌二醇、孕酮检测,并对催乳素升高及乳汁样双乳多孔溢液的患者行脑垂体MRI检查。定性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659例中328例乳管镜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331例诊断为导管扩张症。32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307例,导管扩张症21例,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3.60%(307/328),未见乳腺癌;659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94例,垂体瘤128例;导管病变在不同月经状况、不同民族及不同溢液性质的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绝经前患者导管扩张症发生率高于绝经后;在不同民族中,汉族与哈萨克族患者之间导管病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合并垂体瘤的乳头溢液多见乳汁样,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乳头溢液多见清水样,单纯性乳头溢液多见淡黄色、黄色黏稠样及血性。本组导管内乳头状瘤85.34%(262/307)发生在主导管以下的分支导管。结论乳管镜是发现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内病变较为适宜的检查方法;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垂体瘤的患者发生双侧乳头溢液时要考虑导管内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fiberopticductoscopy,FDS)对乳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和定位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经纤维乳管镜检查诊断为乳管内占位病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乳头溢液病例,对比并评价不同手术定位方式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病例中35例行定位针术中定位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检出率为97.1%(34/35)。26例经溢液乳管内美蓝注入,选择性区段切除病灶,病理检出率为73.I%(19/26)。定位针术中定位组病理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注入组(P=0.018)。结论:纤维乳管镜是乳管内占位病变的可靠诊断方法,在其引导下行定位针术中定位切除病变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乳管镜(fiberoptic ductoscopy, FDS)治疗乳管内病变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近10年来使用FDS检查的1 368例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不同性状的溢液FDS诊断有着显著的差异, 血性和浆液性溢液组肿瘤性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水样和乳汁样溢液组; 对于非肿瘤性乳头溢液, FDS下灌洗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FDS定位下手术组较传统切除手术组, FDS诊断病理符合率更高(χ2=10.56, P=0.001)。  结论  FDS不仅是诊断乳头溢液病因的可靠方法, 而且可以对非肿瘤性乳头溢液进行有效的灌洗治疗; 对于肿瘤性疾病引起的乳头溢液, FDS下定位切除手术能够避免手术盲目性, 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头溢液的手术治疗方法,使手术范围更局限准确,减少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78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11例(14.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7例(47.4%);囊性增生症26例(33.3%);乳腺癌4例(5.1%).术中无一例美兰...  相似文献   

14.
Patients with serous or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arising from a single duct are treated by a joint radiological/surgical approach at our institution. Two galactograms are performed; the first with contrast medium alone to indentify any lesion and the second, one hour prior to surgery, using both contrast and methylene blue. This defines the area for the surgeon ensuring the involved duct is removed. Several case histories are described and the galactographic technique is detailed.  相似文献   

15.
乳管内视镜在伴乳头溢液乳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乳腺疾病乳管内视镜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FVS-3000M型纤维乳管镜系统对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对可疑病例用活检针取组织活检或定位切除送病检确诊,对本组354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占位性病变245例,渗出性病变97例,另有9例正常及3例失败。手术186例,经病理证实诊断准确率为96.2%。结论:乳管内视镜可以明确引起乳头溢液疾病的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引导活检或定位切除,提高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乳管内病变的相对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60侧病理诊断为乳管内病变的患病乳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包括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123侧,非病理性乳头溢液(non-PND)237侧。分析PND组与非PND组的导管内病变的病理类型(乳头状瘤样增生、乳头状瘤、不典型增生、导管内原位癌)构成比差异;再对20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非PND性乳管内病变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非PND性乳管内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相对危险因素。结果:年龄>50岁、未绝经、结节最大径≤1 cm、超声下有导管扩张、局部血流丰富为非PND性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相对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50岁为非PND性乳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单发结节、绝经状态、局部血流丰富为非PND性导管内原位癌的相对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PND性乳管内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过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索可加强对非PND性乳管内病变的重视及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管内视镜直视下金属线定位用于引导乳头溢液患者导管解剖手术的价值.方法 174例经乳管内视镜确诊为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乳头溢液患者接受了乳导管解剖术,其中68例术前在乳管内视镜直视下,将带倒勾的金属丝送至病灶处固定,并标记体表投影,以定位金属丝为引导实施乳导管解剖术,术中冰冻病理取材循定位导丝寻找病灶;另外106例采用传统的术中置平头针法或经溢液乳孔注射美兰法,作为对照.结果 乳管内视镜定位组68例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64例,导管原位癌4例,恶性率为5.9%,一次性病灶切除率、病理诊断与乳管内视镜诊断符合率均为100.0%,术后无一例发生局部变形.对照组106例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96例,导管原位癌6例,恶性率为5.7%,乳腺腺病4例,一次性病灶切除率为77.4%,病理诊断与乳管内视镜诊断符合率为96.2%,术后26例发生局部变形.结论 乳管内视镜直视下金属线定位引导乳导管解剖术具有定位精确、创伤小、冰冻病理取材准确、无局部乳腺组织变形等优点,既能提高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率,又能减少乳腺组织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180例乳头溢液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总结分析乳头溢液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方法。为临床更合理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至1999年间,我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180例乳头溢液病例。结果:1)在非哺乳期间发生乳头溢液多属病理性溢液,常见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51.1%),乳腺癌(13.9%),囊性增生症(10.0%),导管扩张症(9.4%),炎性疾病(2.2%),乳腺增生(13.3%),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癌加上乳腺癌占65.0%。2)通过美蓝法或平针头指示法行区段切除术,病理检查,安全准确。结论:1)对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外科治疗应持积极态度,对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乳腺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乳头溢液伴肿块者,不论年龄大小和溢液性质如何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