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膜环扎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中环扎带的作用,并对环扎带的作用与必要性做出评价。方法: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术28眼与玻璃体切割非联合巩膜环扎术96眼的手术效果及环扎带对视力的影响。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术后视力分析,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彻底解除PVR,牢固的封闭裂孔,并配合有效的眼内充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的关键,巩膜环扎术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切开在治疗创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意义。方法笔者对2012~2014年收治的开放性眼创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49眼进行前瞻性分析,所有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PVR)均为C3以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眼,术中广泛剥除内界膜联合周边视网膜大范围切开;B组27眼,行常规玻切手术治疗,并剪除视网膜牵引。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7.5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再次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PVR分级及视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发生率:A组术后发生2眼(9.1%),B组11眼(40.7%),两组间卡方值为6.229,P值为0.0125;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A组中再次发现黄斑前膜1眼(4.5%),B组9眼(33.3%),两组间卡方检验,卡方值为4.540,P值0.03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组剥除后极部内界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与B组差别不大,P值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前膜概率均低于未剥离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硅油填充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艺民  王婷 《武警医学》2008,19(12):1061-1064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联合硅油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的成功率。硅油作为近年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无可替代的眼内填充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特别适用于严重眼外伤、部分巨大视网膜裂孔、广泛的前后段PVR、严重的视网膜坏死,以及高度近视眼萎缩性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联合术中玻璃体注气术后光凝裂孔治疗孔源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6月行外路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术中玻璃体注气术后光凝裂孔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注气原因、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注气原因16例为术中视网膜裂孔复位欠佳,其余4例为放液后眼压过低。19例网脱手术后复位(9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注气可有效平复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中复位欠佳的视网膜裂孔,结合术后激光封孔,保证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理想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群  赵杰  侯宝杰 《武警医学》2018,29(12):1155-1158
  目的 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生物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06至2017-06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共21眼,微创玻璃体切割术(microincision vitrectomy surgeries, MIVS)联合应用生物胶来封闭视网膜裂孔,应用手术灌注液填充玻璃体腔。观察术中生物胶覆盖情况,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率、矫正视力、眼压、炎性反应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中生物胶与视网膜黏附良好,能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通过间接检眼镜检查见生物胶膜在玻璃体切除术后(13.77±5.13)d已吸收。21例21只眼术中和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在随访期间视网膜脱离未复发。术后1年矫正视力0~2.15,平均(0.79±0.62),较术前矫正视力0~2.32,平均(0.93±0.74),显著提高。1例1只眼术后出现视网膜前膜,最终需要行前膜剥除术。2例2只眼术后7 d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给予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出院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压异常情况。未发现明显的与生物胶相关的炎性反应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MIVS中联合生物胶可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促进孔源性脱离视网膜复位;眼内应用安全有效,可以作为MIVS联合气体填充的一种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患者 42例 ,年龄 8~ 6 7岁 ,平均 32 .0 2岁 ,脱离时间 4~ 2 2周 ,平均 7.18周。视网膜脱离范围均≥ 90° ,为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 2 2例 (5 2 .38% ) ,PVRD级 12例 (2 8.5 7% ) ,视网膜脱离范围 >90°36例 (85 .72 % ) ,黄斑脱离 32例 (76 .19% )。1.2 方法 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眼内光凝封闭裂孔。解剖复位标准 :第一次手术后 >4周视网膜在位者归为复位。功能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后视力≥ 0 .0 5为功能复位(包括矫正视力 ) ,<0 .0 5为功能未复位。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A…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脱离再手术4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原因以及再手术的效果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 40例视网膜脱离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查找手术失败原因 ,分别再给以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手术失败原因有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3 0眼、原裂孔未闭 17眼、出现新裂孔 11眼、脉络膜脱离 2眼、黄斑前膜 2眼、玻璃体积血 2眼。结论 视网膜脱离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 :确切地封闭裂孔 ,处理PVR ;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首选 ,PVR严重者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0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78例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38眼)行20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40例(40眼)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眼痛、炎症、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和第3个月眼压,将最佳矫正视力转化为最小视角对数(log MAR)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行20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组和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7.32±17.63)min和(83.42±14.34)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G玻切治疗组患者和25G玻切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5/38)和2.5%(1/4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5G玻切治疗组log MAR视力高于20G玻切治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5G玻切治疗组眼压数值明显高于20G玻切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0G玻切治疗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26眼(68.4%),25G玻切治疗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29眼(7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都能使黄斑裂孔达到解剖学闭合和视力恢复,但25G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更有效的维持眼内压,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改进Gonvers的玻璃体切割及部分液体-气体交换术的基础上,共手术治疗了14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2例后极部呈明显的近视性葡萄肿,黄斑孔呈“白孔”合并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大小为1/4~1/2PD(瞳孔间距离)。术后24小时,14例的视网膜均基本复位,其中11例术后14天黄斑裂孔封闭。随访6~14个月,视网膜平伏,视力由术前的眼前手动或指数,增进到0.04~0.1。失败3例,其中2例是高度近视合并葡萄肿,没有作黄斑兜带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广视野倒置系统下实施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解放军25医院收治的17例(17眼)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23G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激光+环扎+硅油填充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后一次性复位15例,占88.24%;裂孔边缘翘起,未完全复位2例,占11.76%,术后二次予以环扎+补充激光治疗后复位。无1例患者出现眼内炎、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广视野倒置系统、全视网膜镜下实施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具有微创、视野范围广、光凝准确、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30例30只眼,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将患者分为两组,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手术治疗组。联合药物治疗组20只眼在术前5~7 d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单纯手术治疗组10只眼单纯行经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术中出血、术后玻璃体再出血以及术后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等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促进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吸收,使部分患者顺利完成经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再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经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对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的疗效及优势。方法重度NPDR患者40例40只眼,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结果分为两大组,分别为重度NPDR伴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clinical significant macular edema,CSME)(A组)和重度NPDR不伴有黄斑水肿组(non-macular aredema,NE)(B组),每组20只眼。A组内又随机分为2个小组,实验组(A1组)采用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0只眼;对照组(A2组)采用传统单点扫描激光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0只眼;B组也以同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B1组)和对照组(B2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接受眼压、最佳矫正视力、OCT和微视野仪(microperimetry-1,MP-1)的检查;术后1年时接受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 CSME组(A组)中:实验组(A1组)的黄斑厚度、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光敏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A2组)的黄斑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A2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2组黄斑区光敏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NE组(B组)中:实验组(B1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厚度和黄斑区光敏度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B2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光敏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黄斑厚度较治疗前有增加(P0.05)。术后1年时,所有患眼均未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结论多点扫描矩阵激光能有效的减轻传统单点扫描激光对黄斑视功能的影响,在远期疗效上具有一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该眼底病变发生的原因。方法 OCT检查确诊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7例10只眼,对其FA/CCGA和mfERG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不是任何患者就诊检查的原因,视力减退或矫正视力低的原因是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NV、黄斑前膜形成和弱视。所有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均局限于后巩膜葡萄肿区域,脱离视网膜的长度比相应处附着于巩膜的RPE和内层脉络膜短。结论 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很可能是后巩膜葡萄肿的一个良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李云环 《西南国防医药》2014,(11):1172-1174
目的探求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4例164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82例82眼和对照组82例82眼。实验组采用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即在裂孔所在象限距角膜缘10 mm的位置,根据裂孔大小做平行或垂直角膜缘的结膜切口;对照组采用常规角膜缘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随访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恢复效果、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时间为6~24(10.5±2.0)个月。结果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两组术后的眼底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恢复情况及视力提高情况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刘鲁霞  邹红 《西南军医》2006,8(4):103-104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为高度近视的重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形成为黄斑表面切线方向拉力外,还有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等因素有关。由于其生理解剖特点的特殊性,选择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黄斑裂孔、气体填充、俯卧位等体位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发病迅速,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尽早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RRD,提高视力恢复的关键。本次报道1例患者在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通过保守治疗、激光封闭裂孔恢复视网膜功能的案例。患者男性,24岁,因左眼磕碰到桌角致左眼疼痛,1周后发现左眼颞上方视野缺损,查体:左眼远视力0.8。左眼视网膜9点位可见1个0.5 PD大小的裂孔,6~10点半位视网膜青灰色隆起。既往一般状况可,无近视眼病史。诊断为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嘱患眼绷带包扎制动,右侧卧位。3天后查眼底:左眼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网膜下液体量吸收,较之前减少。激光封孔,局部抗感染治疗。第2天复查见:左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平伏。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但不管是巩膜外垫压术、巩膜环扎术亦或是玻璃体切除术,均对术眼有一定的创伤,本次视网膜复位采用的是保守治疗加激光封孔,但也要把握一定的适应证:视网膜脱离时间短、患眼包扎制动后网膜下液吸收快、视网膜脱离范围小于一个象限、玻璃体混浊中等以下、无明显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未受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间接眼底镜和三面镜检查确诊为黄斑未受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例19眼,均为浅脱离。采用氩激光光凝脱离的视网膜。沿脱离区与非脱离区边缘行1排激光光凝,向正常视网膜和脱离区一侧分别行2~3排激光光凝。激光光斑直径。100~200μm,功率100~500mW,时间0.1~0.3s。1周后行第2次激光光凝,直至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所有病人均在门诊局部麻醉下进行治疗。随访2~13个月。结果 19眼中16眼治愈,治愈率为84.2%;未治愈3眼,占15.8%。视网膜脱离范围1/2~2个时钟,脱离位于上方象限10眼,下方象限7眼,颞侧2眼。圆孔12眼,马蹄形裂孔7眼。相关的眼部检查结果包括视网膜格子样变13眼,玻璃体出血4眼和近视8眼。激光治疗未复位的3眼中,1眼经玻璃体切割,2眼经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复位。随诊观察激光光凝后玻璃体出血吸收,视网膜表面或局部玻璃体未见增殖。结论 对于视网膜表面光滑,无皱折,不伴有增值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呈局限性浅脱离状态的急性或慢性黄斑部未受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激光光凝效果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5例35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方法:注气,放液,环扎,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等手术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及术后激光治疗。结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35例病人中视力增进31例,无变化4例;经一次或数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34例,不完全复位1例,结论:手术治疗黄斑裂孔隙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应用氩离子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和术中巩膜外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方法利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光凝组: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应用氩离子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21只眼。术中冷凝组:同期术中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患者19例19只眼。两组进行比较,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光凝组一次治愈率为95.23%,术中冷凝组为94.73%,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脱盲(视力≥0.05)率术后光凝组为90.48%(19/21),术中冷凝组为52.63%(10/19),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光凝组中1眼术后玻璃体混浊较术前增加,术中冷凝组7眼术后玻璃体浑浊度增加,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率术后光凝组为14.29%(3/21),术中冷凝组为42.11%(8/19),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应用氩离子激光光凝封闭裂孔,定位准确、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对视功能保留和恢复有帮助,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时间窗玻璃体切割术在开放性眼外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实施时机将其分为早期治疗组(33 例) 与常规治疗组(32 例), 其中早期治疗组于伤后6 d内行玻璃体切割术, 常规治疗组于伤后7 ~ 14 d行玻璃体切割术, 对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 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玻璃体再出血?继发性青光眼?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 早期治疗组视力明显提高15例? 稍有提高13例? 无提高5例, 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视力明显提高 10 例?稍有提高10例? 无提高9例? 下降3例(Z =-1.916, P = 0.045);早期治疗组视网膜复位成功31例? 失败2例, 与常规治疗组视网膜复位成功29例?失败3例无明显差异( χ 2 = 0.251, P =0.616); 早期治疗组发生硅油依赖2例? 玻璃体再出血3例? 继发性青光眼1例? tPVR 2 例, 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发生硅油依赖 4 例? 玻璃体再出血3例? 继发性青光眼5例? tPVR 7 例(χ 2 = 9.859, P =0.002)? 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特别是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恢复光学通路透明性, 提高视力恢复程度, 降低 tPVR 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在眼部情况及身体状况均符合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