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及Con A诱导T_s细胞法,检查了结核性胸膜炎和癌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水中的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T_s细胞活性。结果:恶性组外周血OKT_3~+、OKT_4~+、OKT_8~+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_s细胞活性明显增高;结核组仅有OKT_3~+,OKT_4~+细胞的减少,OKT_8~+细胞及T_s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T_4/T_8比值两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结核性胸膜炎胸水与对照组外周血,自身外周血及癌性胸水比较,OKT_3~+细胞、OKT_4~+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而癌性胸水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较自身外周血无差异。本实验结果提示: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免疫调节异常。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局部和外周血免疫反应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半夏厚朴汤加味,研制成的咳喘平糖浆,治疗60例成人急发期喘息型支气管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应用免疫检测法测定了患者外周血OKT_3~+、OKT_4~+、OKT_8~+细胞,OKT_4~+/OKT_8~+细胞比值,B淋巴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以及血清总IgE、IgM、IgG、IgA10项指标。结果显示:1.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亢进。2.本方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增强细胞免疫功能。3.“咳喘平”组治疗后血清总IgE及IgM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本方可使异常增高的体液免疫功能得到抑制。4.本方有较好的清热、化痰、平喘功效,可能和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内、外源性哮喘患者发作期、缓解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纯化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淋巴细胞β受体的功能。结果显示哮喘患者均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即OKT_8下降,而OKT_4/OKT_8相对升高;长期应用β激动剂的患者其β受体功能反应低下。T亚群失衡与β受体反直下降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经减敏、酮替芬及其他方法治疗的31例外源性哮喘病儿以及1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哮喘各组OKT_4,OKT_4/OKT3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OKT_3则相对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经不同方法治疗后,OKT_4在减敏组较其他治疗组明显下降;OKT_3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哮喘病儿存在着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且减敏和酮替芬治疗对T细胞亚群功能的恢复均较其他治疗方法组为佳。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OKT系列单克隆抗体,对35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得出角膜移植术后OKT_4、OKT_4/OKT_8比值增高者,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明显增高。同时,对预测诊断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提供了可靠的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恶性血液病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CL组、LM组和MM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肿瘤能力减弱,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于我院确诊并治愈的尖锐湿疣患者200例,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71例归为对照组,复发者129例归为实验组,另外选取无尖锐湿疣病史的健康就诊者30例归为健康组,测定三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以及补体C3、C4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各组外周血中CD3+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CD4+、CD8+水平及CD4+/CD8+T细胞比值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各组IgA、IgM、IgG水平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补体:各组C3、C4水平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健康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尖锐湿疣治愈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低于健康者,尖锐湿疣复发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低于未复发患者,说明尖锐湿疣的复发可能与人体免疫系统能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口服转移因子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陵  夏正坤 《江苏医药》1998,24(9):628-630
观察5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转移因子对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分别在患儿急性期、口服转移因子后以及健康儿童抽血查CD3、CD4、CD8。发现急性期CD3、CD4、CD3/CD8下降,CD8上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口服转移因子后CD3、CD4、CD4/CD8上升,CD8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患儿急性期存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而使用转移因子有助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的缓解及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9.
1987年9月在成都会议上制定的小儿脾虚证诊断标准(草案)中,在细胞免疫方面只提到“玫瑰花试验(ERT)低于正常值”一项。作者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小儿脾虚证的细胞免疫情况,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小儿脾虚证患儿,检测了T淋巴细胞亚群的单克隆抗体(单抗)OKT_3,OKT_4、OKT_8,同时检测了ERT、免疫球蛋白(Ig),获得一定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婴儿痉挛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婴儿痉挛症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于孙逸仙纪念医院初次就诊的婴儿痉挛患儿30例作为病例组,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2g/kg)治疗,另选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患儿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病例组及健康组所有儿童均抽静脉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19~+、CD20~+、CD4~+、CD8~+、CD4~+/CD8~+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病例组30例患儿外周血CD19~+B、CD20~+B淋巴细胞比例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儿治疗后,CD19~+B、CD20~+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病例组治疗后CD4~+T、CD8~+T、CD4~+/CD8~+比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调节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过对不同细菌种属感染外周细胞亚群分布的情况,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64例细菌感染患者的体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NK细胞进行检测治疗,与此同时,通过对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4例正常人群的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NK细胞也进行检测。结果总感染组的患者中,T4细胞、DN-T细胞、T4/T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8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纯细菌感染组中,T4细胞、DN-T细胞、DP-T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8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与病毒联合感染组中,T4细胞、T4/T8比值、NK细胞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B细胞和T8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细菌感染组与细菌联合病毒感染组,DN-T细胞、DP-T细胞、B细胞显著低于细菌联合病毒感染组,NK细胞显著高于细菌联合病毒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细菌种属感染患者,致使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65例按外周血病毒量分为HBV DNA阴性组15例、低病毒量组20例和高病毒量组30例.另选本科室健康工作人员10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结果 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量组、高病毒量组3组 CD4+和CD4+/CD8+依次下降,而CD8+依次升高.高病毒量组CD3+、CD4+、CD4+/CD8+低于其他3组,CD8+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量组CD3+、CD4+、CD8+及CD4+/CD8+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引起HBV活跃复制,而HBV活跃复制反过来又加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EB病毒感染儿童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EBV感染儿童77例,按照临床疾病类型分为IM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EBV-HLH组(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6例和CAEBV组(慢性活动性EBV感染)25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4、CD8、CD_4~+/CD_8~+、总T细胞和NK细胞的表达率。结果 IM组CD_8~+值显著高于EBV-HLH组、CAEBV组和对照组(P<0.05)。EBV-HLH组CD_4~+、CD_8~+、CD_4~+/CD_8~+、总T细胞和NK细胞值均显著低于IM组、CAEBV组和对照组(P<0.05)。CAEBV组B细胞值显著低于IM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EBV感染儿童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对患儿的疾病发展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柳 《中国药业》2014,(23):15-17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X)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将医院收治并接受IFX治疗的2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2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入组第0,2,6周分别接受IFX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5 mg/kg,第14周维持治疗1次。治疗前后采用Mayo评分、简化CD活动指数(CDAI)评分及内镜下CD严重度指数(CDEIS)评分对观察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采集观察组治疗前1 d、治疗14周后及对照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本,检测总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ayo评分、CDAI评分及CDE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IFX治疗前,观察组中16例临床治疗有效患者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余7例治疗无效组患者(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总B淋巴细胞比例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UC的发病明显相关,IFX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乙型肝炎患者65例按外周血病毒量分为HBV-DNA阴性组15例、低病毒量组20例和高病毒量组30例。另选本科室健康工作人员10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结果 HBV-DNA阴性组、低病毒量组、高病毒量组3组CD4+和CD4+/CD8+依次下降,而CD8+依次升高。高病毒量组CD3+、CD4+、CD4+/CD8+低于其他3组,CD8+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阴性组,低病毒量组CD3+、CD4+、CD8+及CD4+/CD8+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引起HBV活跃复制,而HBV活跃复制反过来又加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阿昔洛韦合用对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其治疗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生殖器疱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阿昔洛韦缓释片0.2g口服,1日3次,共8周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草分枝杆菌注射剂1次1.72μg,肌肉注射,每3天1次,共8周1个疗程。结果治疗前两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基本相似(P>0.05)。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而治疗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为93.3%(56/60),复发率6.67%(4/60),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为55.0%(33/60),复发率45.0%(27/60),两组痊愈率、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分枝杆菌、阿昔洛韦合用有利于提高生殖器疱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提高机体清除单纯疱疹病毒的能力,对提高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银颗粒对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TNF、白细胞介素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银屑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窄谱中波持续照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持续口服消银颗粒,比较治疗后两组TNF-α、IL-6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治疗前,干预后4周、8周及12周)VEGF变化趋势,统计治疗后细胞免疫相关指标(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周、8周及12周,观察组VEGF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银屑病患者使用消银颗粒治疗,能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疾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细胞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带状疱疹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门诊体检结果正常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和CD4^+/CD8^+)的数量。结果观察组的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存在CD3^+T、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的降低,及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下降,其在带状疱疹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测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尤其是早期对于T淋巴细胞的检测,对带状疱疹患者病情发展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6,(1):148-150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与泼尼松联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SLE患者115例,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环磷酰胺与泼尼松联用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即CD3(+)、CD4(+)值以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LE疾病活动度按文献[6]方法评分,其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磷酰胺与泼尼松联用治疗可有效地改善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通过研究外周血PRL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以探讨泌乳素(PRL)与免疫系统变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垂体腺瘤患者及56例体检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3+、CD3+CD4+及CD3+CD8+的T淋巴细胞水平;并测定其外周血中PRL水平。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001);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及CD3+CD8+T淋巴细胞病例组与健康人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为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001)。其中病例组中PRL〈100ng/ml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CD3+CD4+T淋巴细胞均显著低于PRL〉100ng/ml组(P〈0.05);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及CD4+CD25+T淋巴细胞,病例组与健康人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3+T淋巴细胞的减少可能是垂体肿瘤细胞本身刺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增生,导致外周血IL-2减少,从而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外周血PRL〉100ng/ml组外周血PRL显著升高,通过刺激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而进一步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增殖,同时,外周血中高PRL可直接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