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与颈部活动关系密切.2003~2006年8月,笔者采用颈椎牵引、手法按摩、针刺通络三联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梅尼埃综合征是以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及进行性听力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又称为内耳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1998-2005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58例梅尼埃综合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梅尼埃病即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的以发作性眩晕、进行性感音性听力减退、高调性耳鸣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中医"眩晕"范畴.本病常反复发作,发作突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6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美尼尔氏病是由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以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耳源性眩晕病.自2003年3月以来,笔者运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本病34例,并与西药治疗本病28例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膜迷路内的淋巴增加,引起内耳综合性症状的一种疾病,在中年人中发病多见.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性眩晕,伴以耳鸣、耳聋、耳内胀满感、恶心、呕吐、平衡失调,发作持续时间可数分钟,或数小时,或长达数日,具有发作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即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2001年4月~2007年12月我们运用宁眩汤治疗本病,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情况、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ESCV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是由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即头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使椎动脉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即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近年来,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到治疗颈性眩晕中.我院采用中药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眩晕的25%.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l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本病容易被误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94年以来,观察了以内耳眩晕症、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因内耳和前庭神经脑外段病变所致的耳原性眩晕患者34例,该病发作时以较严重的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采用针灸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张玉焕  范慧萍  李璐 《光明中医》2009,24(7):1357-1357
美尼尔综合征,又称内耳眩晕症,以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及听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自1992年,采用温胆汤加减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美尼尔综合征3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冯惠莲第一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5月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分成研究组(30例,中医辨证治疗)与对照组(30例,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头痛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 研究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满意,可切实改善病症。  相似文献   

12.
<正> 耳源性眩晕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点。发作时:视物旋转,重者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多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喜闭目静卧,活动、转头、睁眼均使眩晕加重,可有耳鸣或听力降低。发作期一般为五至十天。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日、数月或一年,间歇期内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度头晕、纳差、耳鸣等。参考古今治疗“眩晕”和“耳源性眩晕”的经验,自1977年以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治疗耳源性眩晕30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眩晕病的疗效,笔者从1984年2月至1987年6月,采用三种常用疗法治疗眩晕病共65例,总结报告于下。病例选择本组65例中属美尼尔氏病36例,发作性位置性眩晕9例,不明原因的眩晕20例。其中男30例,女35例。均为突然发作,表现为自身或对外物有旋转感觉,轻者  相似文献   

14.
针刺百会穴治疗梅尼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尼埃病又称内耳眩晕,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引起以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胀满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针刺百会穴治疗该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状.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情绪异常等颈椎病的症状,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对颈部合理治疗后可减轻或消失.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清眩汤内服并外敷治疗颈性眩晕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发作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2组患者在眩晕发作时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 mg,3次/d,连续用药72h对症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日1剂,水煎服,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记录治疗前后2个月累计眩晕发作次数及发作天数,对比2组不同方案对患者上述2项指标的影响,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5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完成随访,2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2组患者的累计眩晕发作次数和累计眩晕天数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后能更加有效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天数(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眩晕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 30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证属痰浊中阻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中药组(15例)和西药组(15例)。西药组患者手法复位前后,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中药组患者手法复位前后,给予加味苓桂术甘汤口服。评定临床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疗效及复发次数。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西药组72. 50%(P 0. 05)。中药组复发率0,显著优于西药组26. 67%(P 0. 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证属痰浊中阻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确切,并且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吴润元 《山西中医》2007,23(6):29-29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止眩汤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40例,7剂为1疗程。结果:痊愈2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2例(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小脑梗塞1例,小脑肿瘤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止眩汤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8年 ,我科对49例症状以眩晕为主 ,体征明显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颈牵引加手法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9例 ,男21例 ,女28例 ,年龄最大78岁 ,最小24岁 ,病程最短为3天 ,最长为3年。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 ,眩晕性质为旋转性24例 ,摇晃性、浮动性20例 ,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或倾斜感5例。眩晕发作方式为阵发性(反复发作 ,每次持续数小时 ,最多1天)21例 ,持续性(持续发作数日或数月)28例 ;眩晕发作起因与颈活动有关31例 ,与改变体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李瑛 《光明中医》2007,22(6):40-41
颈性眩晕是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发病表现为眩晕或头痛、恶心甚至昏仆,常于转头时发作或加重,平素多有项强头痛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笔者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定眩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