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以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说明宇宙的变化。中医学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1]。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不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的要素,而是万物相生相克并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由于五行术语文化内涵深刻,文化负载沉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术语。国内外对于五行术语的翻译至今仍有分歧,不确切的翻译直接影响异域读者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2.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商时期, 古中国人就意识到 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事物可以用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的元素加以概括, 所谓“ 水火者, 百姓之所饮食 也; 金木者, 百姓之所兴生也; 土者, 万物之所资生, 是为人 用”。之后, 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了这五种基本 元素之间具有的“ 生克乘侮”关系, 建立了五行学说, 并且 采用“ 比类取像”的思维方法, 将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人体 脏器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及其外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 在近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 五行学说曾遭到了仅 仅以某种哲学思维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火名论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是中医学常用概念之一,在中医学里,与火有关的名词术语约有百余条,它们不仅用以说明自然现象和机体的功能活动,而且还用其阐明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故在中医学里,火的内涵十分繁杂,实有辨析之必要。1五行之火五行之论,首见于《尚书·洪范》,其言火云:“火曰炎上。”以温热、向上、升腾等为其特征,位南方,主夏季,与《周易》八卦中的离卦相配。五行之火已不再是一种元素的专指,而是代表着一种属性、特性。汉、唐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盛行,五运与六气相配属,六气中火又分君火与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最早论之说:“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万物始于气的理论对中医学的创立、精气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算命先生在给人掐指推算吉凶祸福时,口中念念有词的便是五行生克的一套,于是有人认为,中医说的“五行学说”也属于唯心论,毫无科学性可言。其实,五行学说本身是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方法论,属于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法,绝不同于算命先生的一套说辞。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则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所必需的基本元素,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在这种朴素的认识基础上,一些具有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希腊的“四元素”、“四体液”说,印度的“四大”说,与中国:“五行学说”及共四时主病关系的比较,认为印度“四大”是受古希腊的影响,中国的“五行”与“四大”不同,主要是多了“金”,并提高“士”的地位,属于中央。由于各地域季节气候的不同,故各说互有差异,不能认为同出一源。又佛教所说的“五根”和《荀子》书中说的“天官”有类似之处,这也是出于各自不同的表述。  相似文献   

7.
从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的背景、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学说对解剖方法的抑制效应、方法论和自然观的关系、五行互藏、五行与五材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五行的概念,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五行学说的形成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周,成熟于春秋战国。"五行"二字,始出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各有其特性,它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五行的产生可能…  相似文献   

9.
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用以识别、归纳各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本文从探究五行学说的起源入手,把握五脏五行配属的演变脉络,揭示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以此说明五行学说对目前的中医临床仍旧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五行学说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中医学理  相似文献   

10.
回族医学七行学说与中医学五行学说的差异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医学是阿拉伯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完美结合,其理论重视先天(四行)与后天(三子)之间的和谐整体关系,构成其特有的七行学说.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为背景,将五行学说视为理论构架,强调五行之间生克制化,从而实现机体的内在平衡.本文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出发,揭示回族医学七行学说与中医学五行学说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培土生金法是依据五行相生的理论,通过培补脾土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目的的治疗方法。合方是由两首及两首以上固有方剂相合而构成的新方剂。在临床上,培土生金法则大多是通过单方的方式实现的。依据培土生金法则,探讨培土生金合方在临床上的运用。结果发现,按照培土生金法则进行合方,可以弥补单方在治疗时的不足,不仅可以增强单方疗效、还可以产生单方基础上的新疗效。五行生克的法则,不仅在中医藏象、诊断等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方剂的合方使用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世流传时间最早、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医学科学著作。它是中国先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生活实践和解剖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血气、精、神、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奠定了具有辨证思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并为中医药学尔后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几千年来,《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在保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不断的受到了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同时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化体系。文章从针灸手法、辨证用药、医学教育等方面论证了中医科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世流传时间最早、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医学科学著作。它是中国先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生活实践和解剖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血气、精、神、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奠定了具有辨证思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并为中医药学尔后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几千年来,《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在保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不断的受到了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同时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化体系。文章从针灸手法、辨证用药、医学教育等方面论证了中医科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实用化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类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认识和使用数的基础上,遵循数的规律发展创新。本文通过对数码技术与人体穴位的相通性、天体运行轨迹与人体经络轨迹相同性的研究,尝试用数字解读人体,解读中医,解读《黄帝内经》,定义人体穴位和经络,用数码中医解读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客观存在及运行规律,使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以此创新和发展中国的传统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6.
吕英教授乃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学术带头人,临证之际,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仲景方药为医剑,强调求其本源,体悟《内经》精韵,因临床疗效显著而广受患者好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吕英教授认为,无土不成世界,然土分戊己,秉性虽异,然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相依,和气一团;"戊己土"理论彰显"天人合一"之医魂,禀承"五运六气"之气化。  相似文献   

17.
徐学河  周亚东 《中医学报》2020,35(3):504-507
中医学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活动,讲求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的有机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内部的动态平衡,致力于恢复人体最本然的状态,与生态学的整体性、有机性、动态性、绿色性等观念息息相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认识论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在诊疗疾病以及预防养生中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整体性生态学属性;五行学说把人体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划分为有机配合的五个系统,同时还将这五个系统与五方、五季、五时、五气、五谷等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有机性生态学属性;气血学说与阴阳平衡观念认为,一旦人体的气血阻塞不通或阴阳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异常,体现了动态性生态学属性;中医师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确定患者的辨证分型,再运用天然药物、针灸等为患者治疗疾病,体现了绿色性生态学属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希腊医学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和命运。可是,具有根深蒂固原子论传统的欧罗巴人,信守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原则,在人体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还原分析和实验求证的方法,使古希腊医学从思辨走向描述和结构时代,这是顺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自古崇尚元气论的中国人,按照整体系统思维的原则,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使中医学一脉相承地进入思辨和系统时代,正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两种哲学传统、两种思维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两种生命图景。一个是实体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他们是世界映人人类思维中产生二重化的结果,是科学认识多元化的反映,是人类思维本性和实践本性所固有的,两者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准确把握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演进阶段,对中医现代化应有的内涵和意义才有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分水岭,强调心智的具身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中医阴阳理论具身认知不离《素问·著至教论篇》天文、地理、人事的范围,也可称之为医道发展的"天地人"隐喻认知模式,按照此模式对中医阴阳学说重新进行解构,发现日月、四时、水火、山、男女、守使、门、容器等隐喻是中医阴阳学说内涵的最基本隐喻,从侧面反映出阴阳学说的形成是"天地人"隐喻认知的产物。基于此种模式可以发现阴阳学说的同一内容可以源于多种不同的具身经验,阴阳学说中某些内容的矛盾可能由于隐喻种类的不同,阴阳可以称之为"纲纪""根本"等属性很可能源自始源喻属性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肌疲劳的发病机制,探讨培土生金法在缓解COPD患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的意义。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科研研究,检索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论:培土生金法在缓解COPD患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肺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