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703-170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变化多样,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迅速发展为AMI或猝死.因此,对UAP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采用小剂量尿激酶(UK)延迟溶栓治疗UAP 2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约10%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初发型、变异型、恶化型劳累性及梗死后心绞痛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我院内科自1991年以来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未获显效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tion,AMI)之间的一种急性心肌局部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本文通过对照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UAP患者100例,分析如下.作者单位:  相似文献   

4.
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状态一般认为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极易发展成为AMI或心脏性猝死.故选择合适的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其治疗目的是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之间,我院共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患者33例,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AMI和猝死,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此次我们对比分析了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钙对UAP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缺血性心血管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所形成,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通心络治疗UAP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典型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UAP是AMI的前期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是UAP和AMI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有研究指出:慢性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处于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间的病态,病情较重,预后较差,约10%发生AMI。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商品名速避凝,frax-iparine)治疗UA,取得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具有进行性恶化趋势,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笔者采用自拟益气舒胸通洛汤配合西医治疗32例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但由于其变化多端;或患者没有得到合理治疗,部分患者病情难以控制,可迅速恶化为急性心急梗死,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我们用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椿香  郑祖平 《安徽医药》2005,9(11):815-815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出现心源性猝死.UAP的常规治疗为卧床休息、严密监护、积极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缺血治疗,目的是预防AMI和猝死的发生,本文旨在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目前治疗主张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肝素抗凝.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治疗和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UAP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自2003年至2005年我院收治的UAP患者54例,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命名及诊断标准,并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抗凝治疗禁忌证.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亦称冠状动脉中间状态综合征,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易导致AMI或猝死,内科治疗困难。我们对35例经内科常规治疗无效的UAP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笔者使用氯吡格雷加丹参注射液对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区别于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类心绞痛总称,它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病情表现不稳定,常是导致AMI和猝死的前趋信号。不少病人在AMI和猝死前已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但由于重视不够,失去抢救机会,导致AMI和心性猝死的发生。我院1985年以来,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8):9-9,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治疗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 1998年 2月~ 2 0 0 1年 10月间对 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 ,持续时间 ,常规心电图ST T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与常规治疗组 34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快速阻止心绞痛发作 ,治疗期间无急性心肌梗塞 (AMI)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发生AMI 4例 ,重度心律失常 6例 ,两组比较有差异 (P <0 0 5 )。两组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蕲蛇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有关UAP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我们采用蕲蛇酶治疗UAP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 Q波AMI(N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 ,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而 UA及 NQMI又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 (U CAD) [1 ] 。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频发的、严重的、发作时间长的胸痛 ,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过渡类型 ,属于高危亚组 ,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液减少 ,是急诊医疗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2 ] 。我院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用低分子肝素和血脂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效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 0 0年至 2 …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焦虑分析及其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伟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5):86-86,8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可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而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治疗费用的担心,使这组冠心病患者多合并心理障碍.研究发现17%~27%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严重抑郁,存在轻型抑郁症患者比率更大[1].故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两种常见疾病共存及相互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临床上已开始提倡双心治疗.作者对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干预治疗,并观察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L1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型心肌缺血状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正确诊断、及时救护是改善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