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综述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主要围绕文献和实验两方面对经方的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献研究集中于文献理论的整理和挖掘,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结论:经方配伍规律研究中应着重以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综合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才能全面深刻揭示经方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药相须配伍增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相须配伍是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中药相须配伍增效的机制与中药的性能和功效、相须配伍后中药药理作用的改变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改变有关。我们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才能全面认识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伤寒论》中苓桂药对、芍甘药对、芍附药对、栀豉药对的配伍机理及运用方法。认为,临床上要用好经方,除了细心辨证之外,还必须熟悉经方的药对结构,掌握主导性药对的配伍机理,随证变通,灵活运用,是提高经方疗效、扩大其治病领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焦亚龙  王运其 《河南中医》2014,(6):1085-1086
经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其卓著的疗效是其魅力所在。运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在于医者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挖掘和拓展。经方的灵活运用,必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谨守病机,知常达变,虽然病情复杂,但只要抓住病机,有是证即可用是方,用之无误,投之即效。  相似文献   

5.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王付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99-1200
中医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方剂更加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临床医生应用方剂更加得心应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如何解决,虽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解决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因此,研究方剂必须从当今庞大的方剂数目中解脱出来,必须从实践中认识到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的重要性、实用性、科学性与迫切性;以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方剂配伍方法.尤其是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方法;从而揭示研究方剂重在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以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而引导学用方剂,达到从方剂配伍中学会用好一个代表方,带动学用一类方,达到学用方剂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解读经方治法指导临证组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及临床运用经方,认识到临床中尽管有诸多病证,但临证组方用药只要能审证求机,并能严格遵守经方配伍用药的三项基本治法以指导临床组方,都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又,研究与应用经方的核心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运用经方治病的关键是临证组方在经方用药理论指导下以变应变,而不是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只有从经方配伍用药中寻找、发掘与提炼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才能达到学用经方配伍用药以指导临床合理组方.只有如此,才能将学用经方组方的理论性与临床治疗的实践性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运用经方配伍用药指导临床组方的三项基本原则与治法,浅述于次,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5,4(1):31-33
学经方是为了掌握、运用经方的组方配伍思路、方法与用药要点,用经方是将张仲景治病的经验总结用来指导临床科学组方.在临床中欲提高治疗效果,必须从学经方固定性(即药与量组成的固定性)到用经方变化性(即随证变化而加减用药)转变,才能真正将学习有限的经方应用到无限的病证中去.  相似文献   

9.
经方历经筛选,有着确切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乃“方书之祖”,是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能集中反映中医治法及药性理论之精华,具有扎实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基础,而经方的配伍意义研究,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必要性,在此探讨经方配伍中调气法的应用,是探讨经方配伍意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气之在人,无所不至,气之燮和,疾无从生,病之由者,不离乎气,疗疾却病,贵在调气[1].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年来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实验研究的成果,阐述了"法依病机、拆方依法"经方拆方研究思路的理论基础,强调经方拆方研究不能忽视病机与治法这一基本原则,认为"法依病机、拆方依法"的经方拆方研究思路较好地体现了"方证要素对应"的方剂组方原则,同时具有符合辨证论治体系,凸显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指导、显著提高实验效率、有效揭示经方效应机制和配伍规律,深化对经方的理解和指导经方临床实践等诸多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质量,理论课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方面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借助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采用课堂讨论和分组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知识方面注重与其他基础课的联系;在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相似文献   

12.
归经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归经实验研究中现有实验方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总结提出今后归经实验研究应从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入手,并结合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探索更合理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均匀设计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均匀试验设计的应用现状及与正交设计的异同,并根据目前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多因素问题,论述了均匀设计在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均匀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论述均匀试验设计的应用现状及与正交设计的异同,并根据目前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多因素问题。论述了均匀设计在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均匀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总结近10年刺络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科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从治法联合的多样性、放血量的控制、刺血手法的选取、实验研究等方面,对近10年刺络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发现刺络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方法各异,但机制研究缺乏,还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如何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问题,阐述了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趋势及病证结合诊疗标准应用情况;并以中医肝的脏象证候标准研究为例,指出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以“评定量表”为工具,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可能性,提出量表编制的理论构思必须与中医理论相符,并遵循科学测量原理;以“样本”调查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库,确定具有相应检查程序和评分标准的条目,使“评定量表”符合信度、效度检验要求。同时指出,“量表”必须与辨证标准配套使用,才能建立科学、实用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院校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晓君 《中医教育》2007,26(5):70-72
取消中医药院校单独设置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开设医学机能实验必修课,探索以基本实验为基础、以中西医综合实验为核心、以学生设计为主要考核内容、集4门课程实验及相关理论为一体、涵盖科研基本方法与技能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遮荫对半夏不同器官中IAA含量及其形状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完全随机设计对遮荫半夏和未遮荫半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块茎、珠芽和叶片中IAA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遮荫对块茎和珠芽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叶片的叶形改变和叶面积的增大也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大田栽培中,随着光照的不断加强,可以适当的逐渐增加半夏遮荫的力度,但最高遮荫率不宜超过40%。  相似文献   

19.
地黄饮子近20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地黄饮子在方剂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近20年的资料。认为该言应筛选、精简药物,研制成高效、方便的现代新剂型;对该方益智作用的实验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0.
针刺作为一种创伤小、副作用少的非药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娩镇痛。已有的研究认为针刺具有镇痛、抗焦虑、抗抑郁、抑制应激反应,以及催产、加强宫缩、缩短产程、减少分娩出血、增加宫内胎儿氧供血供等多重效应,在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也保护了母胎和新生儿的安全。但国内外也有些研究对针刺的疗效、机制提出质疑,认为实验设计不妥,统计资料可靠性不高等,需针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并得出更加科学严谨的结论。目前针刺对分娩的干预时间都集中在活跃期,而用于潜伏期甚至潜伏期前一段时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另外针刺联合其他方法如椎管内阻滞、药物镇痛等研究较少。本文从针刺对分娩过程的镇痛和母婴保护整体出发,总结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