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微粒作为靶向制剂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脂质体、微球、毫微粒、乳剂、红细胞5种包蔽型微粒载体系统和合成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抗体3种化学交联型微粒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微粒作为靶向制剂载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并仍在迅速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吕娟丽  孙慧萍  沈丹 《中国药业》2008,17(12):78-80
生物粘附性微粒是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物粘附特性与微球制剂结合的给药载体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生物粘附性微粒制剂结合了生物粘附和微粒两种载体的优点,可通过各种黏膜吸收控制药物释放、达到靶向给药。该文介绍了生物粘附性载体的特点、影响因素、材料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特殊性能毫微粒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毫微粒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咎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其粒径一般为10-100nm,是靶向制剂中粒径最小的一种。由于其粒子细,因而可供静脉注射和做成冻干品。毫微粒制品较脂质体稳定且易制易,是比较理想的靶向载体。本文就免疫毫微粒、磁性毫微粒、磷脂毫微粒和光敏毫微粒的特性、制备及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肺靶向微粒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立  黄华 《中国药业》2006,15(12):1-2
目的 介绍国内外近几年对肺靶向微粒的研究情况。方法 检索已报道的有关肺靶向微粒制剂的研究论文、专著等,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 主要介绍了肺靶向微粒的制备工艺、载体材料、药代动力学参数、影响因素等。结论 肺靶向微粒的靶向机理、基本理论和大量实验数据为将来创制治疗肺部疾病的靶向新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了目前适用的制备载药毫微粒的方法,不同制备方法工艺上的优缺点以及对包封率制备过程中包载上去的药物占投药量比例的分析。重点是其制备、精制、灭菌及冷冻干燥对药物最适合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背景材料与指南,还涉及到对制成注射剂的毫微球的精制、灭菌及冷冻干燥方面所应达到的制剂学上的特殊要求。此外还综述了毫微粒制剂药物靶向及缓释方面的最新研究发展,对防止毫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吞噬所进行的体内研究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捕获、处理及提呈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疫苗的靶向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功能性载体微粒进行。研究表明,载体微粒大小、表面电荷以及树突状细胞表面不同受体设计的特异性靶向给药系统对疫苗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阐述了近年来树突状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设计高效靶向肿瘤疫苗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严郡 《黑龙江医药》2011,24(2):276-278
目的:研究近年来主动靶向制剂中经过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大量国内文献检索,将主动把向制剂中经过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系统分类进行研究讨论.结果与结论:主动把向制剂中经过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系统发展的潜力巨大,应用的材料及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凝集素介导的生物黏附微粒制剂研发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第二代生物黏附微粒制剂的概念及黏附机制,介绍了影响凝集素黏附性能的因素和凝集素的类型,并对该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生物黏附释药系统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释放系统,以特有的靶向性,缓、控释等优势成为很有前途的给药系统。其中凝集素介导的第二代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具有特异靶向性,微粒制剂又在提高药物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黄伟锋  曾斌  郭彬 《中国药业》2013,22(13):36-38
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并研究其特性。方法以聚乙烯醇Mγ31 000~50 000为载体,OPDT-8喷雾干燥床制备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观察制剂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溶出度。结果所制左氧氟沙星聚乙烯醇微粒为近球形、表面有孔,平均粒径为16.55μm,载药量为32.96%,包封率为96.06%,50 min时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达90%以上。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控方法简单,制剂符合左氧氟沙星的用药要求。  相似文献   

10.
[摘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壳聚糖微粒及纳米制剂的主要制备方法及药物的释放方式,阐述壳聚糖微粒纳米制剂在药剂学的主要应用。壳聚糖微粒纳米制剂比表面结构大,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优良的药物包埋性能和控制药物释放的能力,是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制剂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