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健康状况的HBsAg阳性者1633例进行了e系统调查,并分析其分布特点。e抗原阳性率为23.88%,e抗体为6.98%。调查表明e抗原阳性者,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母亲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根据e抗原阳性率与HBsAg滴度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首先对其滴度≥1∶512的HBsAg阳性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在人群中分布甚广,其在传播乙型肝炎上有重要意义。自从1972年 Magnius和Espmark等发现在HBsAg阳性血清中存在e抗原抗体系统以后,学者们相继研究并提出e抗原抗体系统的存在与传染性及病人预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我们对394名无症状HBsAg携带者以及132名HBsAg阴性者和41名抗-HBs阳性者作e抗原抗体系统的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血清①受检者血清:HBsAg阳  相似文献   

3.
自1971年在乙型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中发现一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e系统以来,e抗原和e抗体的检测日益受到医学卫生界的注目。因为它在判断乙型肝炎的预后及感染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2001~2005年铜仁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2001~2005年共检测入学新生3504人。检出HBsAg阳性者209人,HBsAg阳性率为6.06%,男生HBsAg阳性率(6.85%)高于女生HBsAg阳性率(5.19%),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感染模式中同时有e抗原和c抗体阳性者占40.67%,同时有e抗体和c抗体阳性者占36.84%。结论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HBV感染的预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是常见多发病之一。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在人群中分布甚广,其在传播乙型肝炎上有重要意义。自从1972年Magnius和Espmark等发现在HBsAg阳性血清中存在e抗原抗体系统以后,学者们相继研究并提出e抗原抗体系统的存在与乙型肝炎传染性及病人预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我们在研究肝炎与肝癌关系的基础上,对394名无症状HBsAg携带者以及132名HBsAg阴性者和41名抗-HBs阳性者作e抗原抗体系统的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属国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高携带率的城市。1980年我市抽样调查各类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12.8%(RPHA法),其中e抗原(HBeAg)阳性者占44.5%。为了解人体HBsAg携带的转归,我们于1984年3~4月对1980年检出无临床肝炎症状的HBsAg阳性者193例进行了血清学和临床方面的前瞻性配对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对四川仁寿县某公社两个大队76例HBsAg无症状携带者中的73例进行了e抗原、e抗体、抗-HBc和HBsAg的检测以及半年的追踪观察结果。对e抗原抗体在HBsAg携带者中的检出情况,e抗原抗体与年龄、性别、HBsAg亚型、家庭内HBV感染和抗-HBc的关系以及e抗原抗体的临床、流行病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三个抗原抗体在不同人群中的阳性率国内外均有报告。但至今国内在同一健康人群中同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的报告尚较少见。为探讨乙型肝炎三个抗原抗体在同一人群中的阳性率及其相互关系,并了解炊事员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和感染情况,我们于1981年7~8月进行了此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乙肝e抗原(HBeAg)与乙肝病毒(HBV)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011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并复习文献,共收集1458例病例资料,将与其对应的乙肝DNA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乙肝e抗原阳性血清对应的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结果 几乎全部为阳性,且66.4%的患者乙肝病毒含量大于107;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者有70.6%乙肝病毒含量小于103.结论 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然并非是正相关,所以仅依靠乙肝抗原抗体检测无法对乙肝病毒的复制程度和传染性强弱进行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西省长治医学院在校学生乙肝感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长治医学院在校学生152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结果:五项指标全阴性者占总数的45.39%;单项HBsAg阳性者占1.32%;单项HBsAb阳性者占42.76%;HBsAb和HBeAb阳性者占43.42%;HBsAb和HBcAb阳性者占52.63%;HBsAb、HBeAb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者占53.29%。结论:从结果中可看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50%的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无抵抗力,说明在学生中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 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其免疫性及理化特性既不同于表面抗原,亦不同于核心抗原,因而命名为e抗原抗体系统。这一发现开拓了人们认识乙型肝炎的新途径,加速了人们对乙型肝炎的进一步理解,1979年至1980年,我们对105例肝炎患者HBsAg阳性血清及295例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了e抗原e抗体的测定,并对e抗原系统的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72年Magnius与Espmark报道了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即e抗原和e抗体。与以前那些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亚型(a、d、y、w、r)不同,e抗原不是HBsAg颗粒的表面成份,但它与传染性有关。由于e系统对HBsAg阳性病人可能有预后的意义,作者对本院48例中年(>40岁)HBsAg携带者,应用对流电泳方法(CEP)作了e系统检测,并就其所得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学校中健康学生 ABsAg、e 抗原、e 抗体的携带情况和乙型肝炎流行规律,1978年初我们对三水中学1,501名中学生(年龄12~17岁:男849名,女652名)进行了 ABsAg、e 抗原、e 抗体的检测,现报告如下:调查方法我们对1,501名中学生分各级全部进行肝炎史和家庭接触史的询问和一般体格检查(主要是肝脾的触诊)的同时,取微量末梢血检查 HBsAg(对流免疫电泳)和微量谷—丙转氨霉测定,再对 HBsAg 阳性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8年1~4月底于1412例甲型肝炎(下称甲肝)中同时检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者153例(10.8%),伴有e抗原者22例,伴有e抗体者40例。患者年龄集中在21~40岁之间,其中21~30岁中伴e抗原的男女患者均较伴e抗体组多,男与女之比为2∶1;而伴e抗体者在此年龄组内男与女之比相近。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指患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HBsAg的孕妇,在围产期将HBV直接传播给婴儿。此种传播是构成HBV慢性携带状态的重要原因,也是病毒赖以在人群中保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将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现状作一介绍。一、与传播有关的一些因素 1.母血e抗原/e抗体系统与婴儿HBV感染:Okada等指出:HBeAg(e抗原)阳性母亲对婴儿的传播率达100%,但抗-HBe(e抗体)阳性者不能将HBV传播给婴儿,因而认为e抗原可作为HBV携带者母亲能传播给婴儿的一个指标。Beasley等的研究认为,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85%为HBsAg阳性,而e抗原阴性母亲仅31%的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这些抗原相应抗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近十年来,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已经得到全而的、不断的重新评价。为调查安徽健康人群HBsAg携带者分布状况,我教研组曾于1973年5月至1977年9月取部分地区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HBsAg检测。检测方法为对流免疫电泳法或对流免疫电泳和琼脂免疫扩散法同时进行。现将历年调查资料汇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 magnius 氏(1972)在 HBsAg 阳性血清中发现 e 抗原后,e 抗原在临床预后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遵照毛主席“洋为中用”和“自力更生”的教导,我组展开了 e 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研究,将收集的12份 HBsAg 阳性健康带毒者血清与23份 HBsAg 阳性的各型肝病血清进行相互交叉试验,分别检出 e 抗原(75-1,adr 亚型)和 e 抗体(75-2,adw 亚型)。以此  相似文献   

18.
HBV-M与HBV-DNA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乙肝5项免疫标志物(HBV-M)与乙肝核酸(HBV-DNA)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价检测HBV-DNA载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血清HBV-DNA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5700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定量检测。5项免疫标志物采用ELISA法。结果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99.5%、e抗体、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56%;单项HBs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50.1%;HBsAg和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48.3%;5项免疫标志物皆阴性、含有3个抗体或2个抗体以及注射乙肝疫苗后单项抗-HBs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0。结论:HBV—DNA载量与抗原存在呈正相关性,而与抗体含量呈负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无法清除乙肝病毒,HBV复制是激发机体免疫损害的关键环节,因此抗病毒治疗对减少或阻断肝病的发作和病情进展是十分必要的;HBV—DNA检测对乙肝早期诊断、传染性识别、病毒复制水平判断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考核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华 《中外医疗》2008,27(35):143-14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五项检验结果 ,为乙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测定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的含量.结果 HBsAg阳性率92.0%,抗-HBc阳性率为80.0%.其中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皆为阳性)49例,小三阳(HBsAg、抗-HBe、HBc-Ab皆为阳性)26例,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阴性者14例,抗-HBs、抗-HBc二项阳性者4例,HBsAg、HBeAg二项阳性者4例.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查乙肝五项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从国内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正常人群乙肝携带者为10~15%。由于传染面广,危害严重,因而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知乙型肝炎病毒有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 抗原(HBeAg)、e 抗体(抗-HBe)、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抗-HBc)。除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出外,其他五种均可在血清中测出,通称为“两对半”。我院自1985年开展“两对半”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