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针刺伤是常发生于临床护理人员中的意外伤害,导致皮肤深部被刺伤出血,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会接种到受伤者的体内,引起经血液传播的医源性感染。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的有60万~80万人,其中护士是上述受伤者的主要群体。为降低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特对输液完毕后针头的处理进行小改革。1材料准备一块长8cm~10cm、宽5cm~7cm、厚约5cm的泡沫放入护理盘内,拔针后立即将针头插入泡沫,然后将输液器前端或针头处剪掉,插入十几枚针头后便可将泡沫浸入防渗漏的预防处理罐中进行消毒。供应…  相似文献   

3.
黄丽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0-2581
目的:调查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33名泉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护士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结果:33名护士中有18名护士曾被针刺伤,发生次数为41次。发生的主要环节是采血操作、回套针头、处理污染针头时,其中处理污染针头时被刺伤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同工作年限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护士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经验日益积累,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站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与操作规程不规范、带血针头处理以及针刺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等有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完善意外针刺伤的处理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损伤情况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护员工针刺伤登记表,对2009-2010年报告登记的43例针刺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各级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存在高度差异,其中实习生被针刺伤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护理人员。拔除静滴时被针刺伤的构成比最高,卫生工友对被针刺伤的处理最不及时。结论:医院各级人员均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正确传递手术器械、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等措施控制锐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姜晓芬 《海南医学》2014,(15):2311-2311
大量的研究报道护士是经针刺伤后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而护士工作中针刺伤发生率达80%~90%。由于临床上护士在为输液完毕的患者拔除针头时,多采用端治疗盘(比推治疗车方便)去拔除针头,而治疗盘空间小,不能配备利器盒,导致护士拔除的针头不能立即放入利器盒。而针头的运输过程也会增加护士及其他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保护针头的可立液体瓶的针头保护孔由可立液体瓶的相同材料制作,这样既符合院感的要求,又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情况,探讨相应防护策略。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我院部分病区300名临床护士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刺伤调查分析。结果 82%的护士在过去的1年发生过针刺伤,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有套针帽、分离针头、处理针头等。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消毒伤口和挤压伤口。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污染锐器处理不安全。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方面减低医护人员针刺伤,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疾病的主要原因[2]。针刺伤在医务人员中的发病率为4%[3]。临床护士是职业暴露较高的一个群体,在低年资护士中或管理混乱的病房中针刺伤的发生率上升2倍[4]。何夏君等[5]对519名职业暴露后的临床护士心理状态调查分析:护士心理不容乐观,其躯体化、强迫等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表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对暴露的严重程度认识不够,导致33%的针刺伤未被报告[6]。因此,做好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工作,本文就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等各种穿刺针刺入皮肤深部造成的意外伤害[1],是护理人员经常碰到的职业损伤。在临床操作中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高,我国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的高发区,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2-3]。针刺伤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传播疾病的传播,还给护理人员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护士的健康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4]。现就护理人员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及有效防护的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赵晶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853-853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职业暴露的概率越来越高,锐器损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和黏膜接触[1],潜在感染的风险较大。临床医务人员每天完成大量注射、采血、输液、手术及使用后的针头处置工作,由于经常接触各种针头,因此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也很高,发生率居锐器伤的首位,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疾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传染科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在护理工作中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92.3%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1],这与绝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流行区,HBV总感染率(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  相似文献   

12.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而造成的意外伤害及皮肤深层破损出血,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险之一。也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人员,针刺伤相对发生频率更高。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CSSD在遵照卫生部CSSD三个标准规范,对全院医疗器械进行统一集中消毒管理,对针刺伤工作人员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调查。结果表明,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作好个人标准预防,对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技术培训,对减少针刺伤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缪硕  黄琼芳 《中外医疗》2008,27(9):52-53
目的 阐述针刺伤预防与应对策略.方法 以亲身体会谈谈针刺伤预防与应对策略.结果 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丢弃用过的针头时;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针头用完盖帽时;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结论 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清美  赵志勇 《浙江医学》2017,39(13):1121-1122
目的观察自制的新型加药针头(双套叠式)对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效果。方法选取门、急诊输液室护士30人,将护士按职称分层后1∶1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护士使用传统的一次性20ml加药注射针筒,搭配使用包装内自带的针头进行加药操作;观察组护士则搭配使用新型加药针头进行加药操作。观察并比较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护士针刺伤发生0人次,发生率为0.00%(0/18000);观察组护士针刺伤发生2人次,发生率为0.01%(2/18000);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新型加药针头可降低护士针刺伤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专人发放,对大连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护士针刺伤情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2%的护士在工作中曾被针刺伤,最常见的两种原因为污染头皮针回插、污染针头回帽,发生率为61.20%。结论护士在工作中被针刺伤的现象普遍。通过加强培训,监督检查,提高意识,有效减少头皮针回插、污染针头回帽现象,从而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更经济有效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随机将800名住院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输液时用常规胶布固定,观察组用泡沫胶布固定,观察两组护理人员被针刺伤情况,工作效率,患者针头刺破血管壁的情况,护理工作者的心理反应。结果使用带泡沫胶布的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率大大下降(p<0.001)拔取针头及处理针头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01);处理针头时对照组95%有恐惧心理,观察组仅10%有恐惧心理。结论输液过程中使用泡沫胶布能有效防止针刺伤,减少医院感染,增强医务人员防护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外渗后几种针头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对比我科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采用两种针头处理方法后病房里发生的针刺伤例数。结果实验组采用新方法后,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发生液体外渗后,暂缓拔针可有效减少病房里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丁丽  侯玉静 《新疆医学》2009,39(7):105-106
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是物理性职业损伤,包括针刺伤、电离辐射伤等。其中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护理工作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高危锐器中,如为病人作各种注射的针头、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针头、手术室护士接触的刀片、剪刀、缝针等,均为污染的锐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医院的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之一,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2].因此,认清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防护教育,制定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针刺等锐器伤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输液结束后,护士会将拔下的输液针尖、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袋拿到处置室进行分类处理,在此过程中,针尖暴露在外面,很容易造成针刺伤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遵循小巧便携,符合院感要求的原则,设计了流动式医疗废弃物处理车,以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