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发表的《〈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存在着逻辑比较混乱、中西医概念混淆以及以西医临床标准验证中医、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等现象,忽略了《中医诊断学》作为教材所讨论的是内外妇儿各科共性的问题,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一样,更不可能介绍个人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不可能纳入教材,尽管都是诊断学,但中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是有区别的。以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为依据,对作者质疑九版教材的50多个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
小议规划教材中的若干中医诊断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六版规划教材的使用,比较《中医诊断学》与《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认为存在着一些有关《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问题。特别是“证”名、“病”名的概念及使用上的不一致及脉象记录方式等问题。《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门课程的桥梁,在各科有关教学内容上应力求协调共济体现系统、规范、科学、创新的原则,提高中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重要部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和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注重中西医结合诊断思维的建立,使学生认识《中医诊断学》的独特性,重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配备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师资,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密切结合临床实践,这对于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高等中医教育向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湖南中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牵头编写《全国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一套,交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计有《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等十九种,分别由黑龙江、辽宁、湖南、成都、湖北、河  相似文献   

5.
对《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的几点看法庄泽澄(中医诊断学教研室250014)关键词中医诊断学;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严密性;教材编写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课本,教师执教的依据,因此,教材的编写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重视。鉴于《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  相似文献   

6.
《中药学》是中医类(包括中医、中西医、针推、骨伤、美容等)、中药类(包括中药、中西药、制剂、中药资源、营销等)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上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下连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桥梁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很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笔者及所在教研室的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现总结如下。1《中药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  相似文献   

7.
诊断学函盖着物理诊断学、心电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放射诊断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近年来,除了物理诊断学之外,心电、超声、实验等诊断技术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大专诊断学教材如何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合格人材,是必须研究的课题。由卫生部高等医学专科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的《诊断学》(三版)医专教材(以下称三版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和多方面的进步,我校已使用了两届。现就《诊断学》(三版)教材,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1《诊断学》(三版)教材…  相似文献   

8.
为了坦步完善、提高中医妇科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严密性,针对六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在基础理论应用、中西医理论结合、辨证论治体系和内容编排形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药学》《金匮要略》《中药炮制学》即将出版。分别由我院凌一揆教授、李克光付教授、徐楚江付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专业统编教材《中药学》、《金匮要略》、《中药炮制学》等,已按期完成编写任务,并经全国20余所中医院校专家审定通过,已按计划交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学》教材的使用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21世纪,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的使用,要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既具有丰富的性状鉴别经验,又具有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知识并且熟练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中药,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为目的,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使用及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据百度搜索引擎,《中医康复学》只有本科教材而无专科教材,而我校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中医骨伤、中西医结合专业将选修《中医康复学》,学时36节。《中医康复学》的本科教材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康复教研室崔洪傅、林殷等人于1994年编写而成,距今已久远,医学在不断发展,为与中等中医药学校的中医骨伤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际需要和本学科的发展新水平相适应,笔者应医研室和教务科的要求,对本科教材进行了改编。本次改编,按照大纲的要求,既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又根据实际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突出了内容的实用…  相似文献   

12.
张珍玉(1920~),山东平度人。幼承家学,青年时期即悬壶于青岛。一九五六年调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一九五八年任教于山东中医学院至今。现任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学教研室暨内经教研室顾问,中医基础学教授。有坚实的医学理论,丰富的教学经验,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疾病的治疗,对一些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主要论文、主编和参加编写的教材与编著有《病机十九条临床应用》、《谈谈辨证》、《内经五郁的临床意义》、《读内经札记》、《内经摘要语释》、《中医基础学》、《灵枢经语释》、《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等。  相似文献   

13.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参加编写及使用过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等多个版本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在“十二五”中医规划教材进行新一轮的编写、出版之际,笔者谈谈对中医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报讯〕华东地区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第四次教学研讨会于1989年11月1日至4日在我院召开。来自上海、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南京、山东中医学院及厦门大学的1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评选了各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电视教学片、幻灯片;交流介绍了《中医诊法学》、《中医辨证学》教材编写和《中医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案例版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编写是在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本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书写格式,使传统教材中的中医诊断学理论知识在案例中得到了阐述和深化,通过案例训练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临证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关于神、但热不寒、绝汗、中气与宗气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论述提出质疑 ,并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提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正安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41-142
笔者从事中医教学工作26年,曾任主编、副主编编写了全国高职高专、中专护理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现结合多年教学以及编写教材的体会,对《中医护理学》教材编写谈谈个人的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1996年开始在本科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使用《中药学》六版教材,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本教材有许多长处,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试评述如下。1 重视基础理论,总论内容充实  众所周知:以往的《中药学》教材分为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阐述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六版教材《中药学》亦作如此划分,总论部分在体例、层次上仍保留前几版教材的原貌,但在内容上作了很大的充实。譬如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改过去笼统叙述的模式,改为分朝代一一叙述。既丰富了本章的…  相似文献   

19.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的普通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在继承规范诊断理论,求实创新学科内容,综合运用辨证技能等方面,都优化了教材质量。为贯彻教学大纲和进行教学改革,现结合笔者因材施教运用读书指导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练习法以及...  相似文献   

20.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