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方式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温和热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研究的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年龄≥65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为Ⅰ~Ⅱ级;无语言交流障碍;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麻醉复苏。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患有耳道疾病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异常者;病态性肥胖症;术前4周有发热或感染患者。选择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为:充气式升温毯组(A组)、液体加温组(B组)、充气式升温毯联合液体加温组(M组)和对照组(C组),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出室时(T4)的鼓膜温度,及围术期计划外低体温发生率、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寒战发生情况和热舒适度。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进行正态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4组患者T1时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1,P>0.05);在T2~T4时,与C组比较,A组(T2~T4:t=11.504、10.056、14.205)和M组(T2~T4:t =13.710、12.086、19.101)患者鼓膜温度明显升高(P<0.05),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t =1.840、-1.386、1.371,P>0.05);与A组比较,B组(T2~T4:t=9.628、10.409、11.315)和C组(T2~T4:t=11.504、10.056、14.205)患者鼓膜温度明显降低(P<0.05),M组(T2~T4:t=-1.493、-1.072、-1.179)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患者低体温事件发生率(χ2=0.073)、寒战发生次数与程度(χ2=0.077)、PACU停留时间(t=-0.250)、热舒适度评分(U=43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M组低体温事件发生率(C组vs A组:χ2=5.963,C组vs M组:χ2=4.356)、寒战发生次数与程度(C组vs A组:χ2=6.667,C组vs M组:χ2=6.667)、PACU停留时间明显降低(C组vs A组:t=-3.701,C组vs M组:t=-4.023),热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C组vs A组:U=206.500,C组vs M组:U=211.500)(P<0.05)。 结论单纯采取充气式升温毯可维持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中体温平稳,降低低体温和寒战发生次数,减少PACU停留时间,提高热舒适度,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围术期体温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艾司氯胺酮用于老年胸腰椎骨折手术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司氯胺酮。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效果,手术前后血清应激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皮即刻(T2)、拔管即刻(T3)时的心率(heart rate, HR)显著低于入室时(T0),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水平显著高于T0时,且研究组T2、T3时HR显著高于对照组,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h、12 h、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0 min的血清皮质醇(cortisol, Cor)、去甲肾上腺素(n...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谵妄的影响。 方法选取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65~90岁,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无长期服用镇静、抗抑郁药,术前沟通、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术后随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乌司他丁组(U1、U2、U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术中应用静吸复合全麻。手术切皮前分别予U1组2 500 U/kg、U2组5 000 U/kg、U3组10 000 U/kg乌司他丁静脉维持1 h,术后第1、2天再继续静滴等量乌司他丁,C组等时静滴生理盐水。记录4组意识恢复时间、意识恢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改良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拔管后躁动评分;术后谵妄评定方法(CAM)评分;术后谵妄发生例数;记录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的白介素-6(IL-6)、S-100钙结合蛋白β亚单位(S-100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变化。一般情况、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质量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AM评分、IL-6、S-100β及BDNF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术后谵妄发生例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U2组、U3组较C组、U1组拔管后躁动评分低(F =34.41,P<0.05)、意识恢复时间短(F =8.45,P<0.05)、术后改良OAA/S评分低(F =7.33,P<0.05);术后3 d,乌司他丁组CAM评分均低于C组(F=8.61,P<0.05);术后C组出现谵妄例数多(χ2=8.76,P<0.05);术后6~24 h IL-6浓度U1、U2、U3组低于C组(F=16.84,P<0.05);术后6~24 h的S-100β浓度U1、U2、U3组低于C组(F =7.613,P<0.05);术毕当时至术后12 h血清BDNF浓度U1、U2、U3组明显高于C组(F =38.54,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使用5 000 U/kg与10 000 U/kg乌司他丁量,可缩短意识恢复时间,减低拔管后躁动的发生,减轻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可能与乌司他丁影响炎症因子IL-6,从而减少S-100β和保持BDNF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盐酸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拟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氢吗啡酮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2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的静息状态VAS评分、镇静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术后8 h(T2)、12 h(T3)、24 h(T4)、48 h(T5)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且A组术后T2、T3、T4、T5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BCS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腰椎...  相似文献   

5.
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行高龄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可行性。随机选取拟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高龄患者90例,分为联合组与IINB组各45例。联合组在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时采用硬腰联合麻醉;IIN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IINB)。记录两组患者在两组麻醉前(T1)、麻醉后20 min(T2)以及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以及术后2 h、12 h和24 h休息和运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下床时间等情况。结果显示,联合组T2较T1MAP、HR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T2,MAP、HR的差异显著(P<0.05)。IINB组术中以及术后2h、12h和24h休息和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联合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下床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住院费费用和术后并发症,IINB组均低于联合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联合组(P<0.05)。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能为高龄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提供有效、精确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 min;B组取上肢2个非经非穴点予电针刺激;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麻醉方法相同,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电针治疗前(T2)、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时(T3)和缝皮结束即刻(T4)的HR、MAP。检测T2、T3、T4时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及血糖浓度。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明显少于B组、C组(P<0.05);与T2时比较,T2、T3时A组、C组与T2时B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1时B组HR明显快于A组,T3时B组HR明显慢于A组、C组,T2、T3时A组、B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T3时A组DA浓度明显低于C组,T4时A组E浓度明显低于B组、C组。与T2时比较,T3、T4时三组Cor和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T3、T4时A组、T4时B组Co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维持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麻醉镇痛药用量,与非经非穴电针刺激比较,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联合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颈臂丛神经阻滞下行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0例,年龄30~48岁,BMI 20~27 kg/m2,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颈臂丛神经阻滞组(D组)和颈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45例。分别于皮肤切开(T1)、骨折复位(T2)、缝皮(T3)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第1天(T5)采集患者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T1、T2、T3的VAS评分和T1、T3时间点的HR、MAP,T1、T2、T3时间点的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C组患者的HR、MAP均明显高于D组,D组患者T2时间点的HR、MAP均明显低于T1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间点C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D组,T5时间点2组患者的TNF-α水平显著高于T0时间点,C组T5时间点IL-6水平高于T0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行取卵术患者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患者11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5例):丙泊酚无痛取卵组(P组)和布洛芬组(C组)。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入室后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P组麻醉诱导方法为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2.0~2.5 mg/kg,待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后开始手术,丙泊酚8~12 mg·kg-1·h-1静脉泵注维持麻醉;C组术前15 min于阴道深部置入布洛芬栓剂。记录两组患者年龄、BMI、不孕年限、手术时间、ASA分级、所用超促排卵用药的天数、促排卵用药总量、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即刻(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10 min(T3)4个时间点的MAP、心率、SpO2,T3时的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T0、T2、术后第1天晨(T4)、胚胎移植前(T5)静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数量;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情况。结果P组MAP、心率在T1、T2、T3时低于C组(P<0.05)。与T0比较:P组MAP及心率在T1时升高,T3时降低(P<0.05);C组MAP及心率在T1、T2、T3时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时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术中体动例数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2时NK细胞数量少于C组(P<0.05);与T0比较,P组T2时NK细胞数量减少(P<0.05)。两组患者受精卵形成率、胚胎形成率、早期流产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获卵数、获卵率高于C组(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取卵术能够降低患者NK细胞的数量,虽对单次妊娠结局无显著促进作用,但可以取得更高的获卵率,对后续妊娠结局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心肺转流(CPB)期间两种不同MAP对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特异性神经元烯醇酶(NSE)浓度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5~74岁,BMI 18.5~24.9 kg/m2,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根据CPB期间血压不同分为两组:MAP 70~85 mmHg组(H组)和MAP 55~69 mmHg组(M组),每组25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0)、CPB期间(T1)、停机后(T2)的rScO2。记录T0、入ICU前(T3)、术后24 h(T4)血浆NSE浓度。记录CPB期间rScO2下降幅度超过20%的发生率。记录术前、术后1 d和术后7 d MMSE评分。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rScO2明显降低,T3时两组NSE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rScO2明显升高(P<0.05)。与T3时比较,T4时两组NSE浓度明显降低(P<0.05)。H组CPB期间rScO2下降幅度超过2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两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1 d比较,术后7 d两组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瓣膜置换术CPB期间,不同MAP对术中rScO2、NSE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MAP 55~69 mmHg时rScO2稳定性更高,可能与去氧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及间断推注给药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腰硬联合麻醉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平均动脉压、认知功能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股骨颈骨折患者83例,年龄56~79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体质量指数19~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41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腰硬组,42例)。比较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手术即刻(T2)、手术进行30 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术后30 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以及术后认知功能和舒适度评分。结果T2、T3、T4、T5时腰硬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指数均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硬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指标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的舒适度均升高,其中腰硬组患者术后12 h及24 h时的舒适度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维持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稳定,提高其术后认知功能及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增城区新塘医院和南方医院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不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因素(χ2=0.814,P>0.05),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饮酒、长期镇痛药物应用、置换类型、假体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CRP)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因素(χ2=11.826、14.705、12.344、4.184、15.279、10.140、9.837、8.862、16.019、12.864、23.485,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28 kg/m2、髋关节活动时间≤2 d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13.716、18.948、15.423,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明确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对1996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FHR)56例,平均随访4年1个月,全髋关节置换(THR)31例,平均随访4年3个月。结果 FHR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H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THR组,且两组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疗效满意,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急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拟行阑尾切除术的阑尾炎患者1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试验组采用LA术,对照组采用OA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急性和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的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延长,而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排气及进食时间均明显缩短,24 h镇痛药物使用率也显著减少,住院费用明显增加(t=14.342、6.916、4.166、9.527、8.036,χ2=5.950,t=32.663,P<0.05)。试验组中急性阑尾炎患者34例,与25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及进食时间均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t=8.195、1.776、5.329、4.337、3.757,P<0.05)。试验组术后24 h、48 h时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伤口感染、腹腔脓肿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827、4.140、10.602,P<0.05)。 结论LA治疗急性及慢性阑尾炎均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疗效和康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将发病48h后实施手术的59例患者作为延期组,将发病48 h以内实施手术的59例患者作为早期组。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CD3、 CD4用( ±s)表示,行独立t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术后1 d、 2 d、4 d的CD3、 CD4指标均高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穿孔、感染、坏疽、腹腔内出血、胆管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于病发后48 h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促进机体康复,提高免疫能力,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非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行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非骨水泥组,每组各56例。骨水泥组患者给予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男26例,女30例,年龄(72±4)岁。非骨水泥组给予非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男31例,女25例,年龄(73±4)岁。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对患者在随访期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11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4±3)d]、开始负重时间[(41±9)d]均低于非骨水泥组[(17±3)d、(46±10)d](t=4.353,2.856,P<0.05)。骨水泥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49/56),高于非骨水泥组71.43%(40/56)(χ2=4.432,P<0.05)。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4/56),低于非骨水泥组的21.43%(12/56)(χ2=4.667,P<0.05)。骨水泥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在术后6个月[(82±14)分]、12个月[(86±8)分]、24个月[(91±7)分]、36个月[(95±4)分]均优于非骨水泥组[(76±11、81±9、87±8、91±6)分]。骨水泥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3%(5/56),低于非骨水泥组的23.21%(13/56)(χ2=4.236,P<0.05)。 结论相较于非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更好,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在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术(THA)中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标准:年龄≥60岁、初次单侧THA、无利伐沙班和氨甲环酸过敏史。排除标准:发生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术前血管彩超异常;血常规异常及凝血功能紊乱;心脑血管意外史;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HA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46例,分为利伐沙班联合氨甲环酸组(实验组73例)和利伐沙班组(对照组73例),对以下计量指标进行t检验: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凝血指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对以下计数指标进行卡方检验:性别构成、疾病类型、输血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t=0.657,P> 0.05)、性别(χ2=0.068,P>0.05)、体重指数(t=1.026,P>0.05)、疾病类型(χ2=0.383,P>0.05)及手术时间(t=0.193,P>0.05)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失血总量(t=16.876,P<0.05)、术后引流量(t=15.203,P<0.05)、输血例数(χ2=6.032,P<0.05)、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t=4.874,P<0.05)、红细胞比容(t=5.768,P<0.05)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失血总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均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血栓事件发生。 结论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在老年初次单侧THA术中不仅不影响患者全身的凝血系统,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而且还可以明显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尼卡地平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男56例,女44例,平均(70±6)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组(D+N组)和单用尼卡地平组(N组),每组50例,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10 min(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停药时(T5)、手术结束(T6)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术前和术后2 h、6 h的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术野清晰度、术中失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N组T2、T3、T4、T5、T6的HR[(78.5±5.8)次/min、(80.3±5.7)次/min、(81.6±5.9)次/min、(81.8±6.12)次/min、(80.1±8.6)次/min]、MAP[(58.2±3.3)mm Hg、(58.8±3.5)mmHg、(59.1±3.5)mm Hg、(84.1±6.6)mm Hg、(83.1±6.2)mm Hg]、CVP[(4.0±0.5)cm H2O、(4.1±0.5)cm H2O、(4.2±0.5)cm H2O、(5.2±0.5)cm H2O、(5.1±0.5)cm H2O]低于N组[(85.6±6.5)次/min、(88.1±6.7)次/min、(89.3±6.9)次/min、(88.7±6.57)次/min、(86.4±6.4)次/min,(62.2±3.5)mm Hg、(63.3±3.5)mm Hg、(63.6±3.8)mm Hg、(92.6±6.4)mm Hg、(90.2±6.2)mm Hg,(4.7±0.5)cm H2O、(4.9±0.5)cm H2O、(5.0±0.5)cm H2O、(7.1±0.7)cm H2O、(6.6±0.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462,F=72.428,F=76.921;F=167.562,F=204.382,F=257.691;均P<0.05);D+N组术野清晰度评分[(2.1±0.3)分]、术中失血量[(392±71)ml]低于N组[(2.6±0.3)分、(684±9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3,t=17.331,均P<0.05);D+N组术后2 h、6 h的IL-6[(182.5±20.3)pg/ml、(253.6±30.2)pg/ml]、TNF-α[(35.7±4.0)ng/ml、(44.4±5.7)ng/ml]、CRP[(27.2±2.2)mg/L、(42.1±5.0)mg/L]低于N组[(214.3±25.7)pg/ml、(342.4±36.1)pg/ml,(41.5±4.7)ng/ml、(56.4±6.2)ng/ml,(34.3±2.7)mg/L、(58.4±6.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71,F=82.653,F=93.254;F=94.268,F=125.436,F=151.367;F=74.216,F=90.843,F=98.630;P均<0.05);D+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N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尼卡地平可有效改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术野清晰度,且可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头孢氨苄联合甲硝唑对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患者共738例,根据随机数表原则将患者分为术前预防治疗组、术后预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前准备;术前预防治疗组和术后预防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预防性给予头孢氨苄和甲硝唑;各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比较3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 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F = 2.149、P = 0.126)、不孕年限(F = 1.214、P = 0.305)、流产次数(F = 0.047、P = 0.954)、月经紊乱(χ2 = 0.758、P = 0.684)、子宫内膜异位病史(χ2 = 0.647、P = 0.724)、宫外孕史(χ2 = 0.561、P = 0.756)、既往盆腔炎性疾病史(χ2 = 0.575、P = 0.750)及盆腔或附件肿块占比(χ2 = 0.473、P = 0.7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预防治疗组和术后预防治疗组患者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1.63%和2.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35、P = 0.026,χ2 = 3.781、P = 0.049)。症状体征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术前预防治疗组和术后预防治疗组患者发热[2(0.81%)vs. 9(3.66%):χ2 = 4.556、P = 0.032,3(1.22%) vs. 9(3.66%):χ2 = 4.132、P = 0.044]、阴道流血[2(0.81%) vs. 7(2.85%):χ2 = 4.016、P = 0.048,1(0.41%) vs. 7(2.85%):χ2 = 4.574、P = 0.032]和输卵管充血积液[1(0.41%) vs. 8(3.25%):χ2 = 5.546、P = 0.019,2(0.81%) vs. 8(3.25%):χ2 = 3.774、P = 0.049]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前或术后预防性使用头孢氨苄联合甲硝唑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