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6、12、18个月发育得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组与常规组6、12、18个月发育得分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若进行积极的早期干预及康复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脑性瘫痪的发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干预。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6例,依据是否进行早期干预分为早期干预组90例,对照组86例观察效果。结果早期干预组90例,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6例(脑瘫4例,癫痫2例)发生率6.66%;对照组86例,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25例(癫痫9例、精神发育迟滞6例、脑瘫10例)发生率29.06%,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婴幼儿神经功能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干预应持续进行,不能松懈,并根据病儿的神经运动缺失情况进行调整干预方案,由专业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及指导;早期干预、康复需要家庭充分配合,使患儿能够得到充分的干预,使干预措施得到具体落实,效果达到最大化。总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显著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改善病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田静 《黑龙江医药》2012,25(6):983-98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早期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7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6、12、18个月随访观察,干预组在6月、12月、18月时MDI和PDI明显高于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智能和体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减少HIE患儿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4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达法为依据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智能发育指数(MDI)以及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两组患儿MDI与PDI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儿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方法9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方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发育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患儿分为两组,干预组(41例)在传统综合治疗结束后在门诊继续给予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传统综合治疗结束后仅给予一般育儿指导。监测两组患儿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DQ)。结果干预组患儿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预后正常率高于对照组(χ2=4.62,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HIE患儿的预后,降低其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盐酸甲氯芬酯治疗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被随机分为甲氯芬酯治疗组(观察组,n=30)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氧疗、降颅压、纠酸、维持血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应用甲氯芬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而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10.00%)及病死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10.0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盐酸甲氯芬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肯定,神经系统后遗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1mg/(kg.d),连用3 ̄5d,随访两组预后。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1.7%,低于对照组4.4%;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3.4%,低于对照组7.0%。结论:纳洛酮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早期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力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对8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完成系统的新生儿期多项评估和规范治疗后,随机分为抚触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为期36个月干预治疗,所有病例均于出生后每隔3~6个月进行智能发育测查。抚触组的患儿由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抚触,每天2~3次,每次15~20min,持续24个月,观察期为12个月,所有病例均于生后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月、24月、36月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两组患儿的智能发育商数(DQ)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抚触组DQ高于对照组,两组DQ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t=6.42,P<0.01)。结论早期抚触能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DQ,有效地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杨臻 《医药论坛杂志》2011,(7):94-95,9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112例随机分为EPO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EPO200 U/(kg.d),每周3次,根据病情需要,连用2~4周。所有患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3、6个月时分别进行智能发育测试(CDCC)。结果 EPO治疗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3,P<0.05)。结论 EPO可明显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减少智力发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自出生后3~7天即开始采用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接受良好环境刺激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行一般治疗和常规育儿。两组患儿均定期定人于0~1岁时进行智能发育随访。结果:干预组在出生后28天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和6、9、12个月时发育商(DQ)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中、重度HIE患儿进行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早期干预可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降低伤残发生率,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配合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指数的影响.方法 HIE患儿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由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抚触、2次/d、每次时间为15 min,观察组在抚触基础上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干预、听觉干预、视觉干预、动作干预、出院指导.结果 两组干预4周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4周后NABA评分高于对照组[(35.21±2.76)比(32.1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随访6个月和随访12个月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较随访3个月增加,且随访12个月较随访6个月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和12个月MDI和P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41%比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配合抚触对HIE患儿效果明显,可提高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及其盐酸氨溴索应用前后变化,探讨HIE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机制及盐酸氨溴索的抗氧化效果。方法 HIE(中度)足月儿5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氨溴索治疗组(25例)。另选正常足月儿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方案;氨溴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30mg/(kg.d)。治疗于生后第1天开始,3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生后第1、3、7天)收集外周血,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8-iso-PGF2α浓度。结果 (1)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氨溴索治疗组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第7天,常规治疗组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仍高于同期正常新生儿水平,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氨溴索治疗组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下降,接近于同期正常新生儿水平。结论 HIE患儿存在脂质过氧化作用,盐酸氨溴索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使HIE患儿体内8-iso-PG2α水平下降,有必要加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脂肪乳剂对低出生体重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出生后2 d给予脂肪乳,B组于出生后5 d给予脂肪乳,同时测定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结果A组胆红素水平和血清白蛋白高于B组(P<0.01),但病死率低于B组(P<0.01),两组光疗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脂肪乳剂可增加早产儿黄疸发生率,但因能提高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热量,早期应用脂肪乳可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9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水疗指针综合疗法,连续6个月。由专人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水疗指针综合疗法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减少伤残,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胞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加对症治疗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0例(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为生后24h内)给予胞磷胆碱0.125g,iv,dripqd,共用7~10d。同时应用吸氧、碳酸氢钠、补液、止惊、能量合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为同样病人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同治疗组)只应用上述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有总有效率68%,P<0.01。结论:胞磷胆碱加对症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较单纯对症治疗为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亚低温和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水平及其行为神经评分(20项NBNA评分),研究亚低温和川芎嗪对新生儿HIE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4组:亚低温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亚低温联合川芎嗪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另取1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选新生儿于生后24h、3d、7d检测血清NSE水平,生后3d、7d、14d进行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常规对照组各时间点NSE水平较亚低温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对照组各时间点NBNA评分均较亚低温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和川芎嗪对新生儿HIE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慧娟  刘辉  周曙光 《安徽医药》2020,41(3):281-284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足月小样儿神经发育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就诊的60例足月小样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医院干预组(30例)与家庭干预组(30例),同期选取30例参加体检的足月非小样儿作为对照组。医院干预组采用医院干预模式,家庭干预组采用家庭干预模式。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模式下小儿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运动量表(PDI)评分和智力量表(MDI)评分情况。结果 出生后第42天时,对照组PDI和MDI评分分别为(80.20±13.93)分、(82.20±12.36)分,均高于医院干预组及家庭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2个月,医院干预组患儿PDI和MDI评分分别为(91.47±11.01)分、(95.37±11.66)分,接近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家庭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干预组PDI和MDI评分均高于家庭干预组,且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医院干预组两项评分增加幅度最大。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对足月小样儿神经行为及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脑损伤儿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脑损伤儿102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32例予常规脑康复治疗,干预组38例予常规脑康复治疗及家庭护理干预;另32例是家长不愿意接受或拒绝脑康复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康复治疗前后作盖泽尔(Gesell)评定量表评估.结果 观察组和干预组两组患几经过3个月的脑康复治疗,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提高,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合家庭护理干预组又明显高于常规脑康复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损伤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可早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17年1—12月生后24 h内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治疗的61例早产儿(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早产儿症状性PDA(significant PDA,sPDA)的26例为观察组,无sPDA 的35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后,第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仍存在sPDA的为持续开放组,无sPDA的为关闭组。生后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cTnT)、降钙素原(P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计数(PLT),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持续开放组与关闭组各临床指标间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制定药物干预指征。结果 观察组血浆BNP、cTnT、NSE水平分别为(3 483.00±1 560.11)pg/mL、(89.17±35.67)pg/mL、(100.06±84.81)ng/mL,均高于对照组(2 380.65±1 105.15)pg/mL、(62.62±17.89)pg/mL、(60.69±35.1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0.037);PCT、PLT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临床指标在关闭组与持续开放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NSE处于57.28 ng/mL时,灵敏度0.600,特异度0.618;BNP处于2 430.00 pg/mL 时,灵敏度0.800,特异度0.618;cTnT处于67.70 pg/mL 时,灵敏度0.680,特异度0.618,需要药物干预。结论 血浆BNP、cTnT、NSE在早期预测早产儿PDA及指导药物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