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都江堰首嘉医院和西部战区空军医院出生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黄疸组(25例)、轻度黄疸组(30例)。另选择同期出生的3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检测轻度、重度黄疸组治疗后5 d CK、CKMB、LDH和cTnI水平。结果 轻度、重度黄疸组CK、CKMB、LDH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轻度黄疸组低于重度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重度黄疸组患儿经蓝光和保护心肌治疗5 d后,血清总胆红素均降至221μmol/L以下,且CK、CKMB、LDH和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K、CKMB基本降至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黄疸组LDH和cTnI水平降低程度比重度黄疸组更明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QT间期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的变化,观察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与碳氧血红蛋白(COH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b)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ACOP患者104例,另取98例本院内科患者为对照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行心电图检查,分别测量QT间期, 计算QTd 和QTcd,并测定CK、CK-MB、LDH、cTnI及Mb.分析QTcd与CK、CK-MB、LDH、cTnI和Mb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两组Q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两组QTd和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QT、QTd和QTcd出院时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入院时QTcd与COHb(r = -0.288,P=0.019)、cTnI(r = -0.297,P=0.007)、CK-MB(r=0.262,P=0.020)和Mb(r=0.248,P=0.012)相关,而与CK和LDH无相关性.结论 ACOP可以引起患者QT间期延长,当QTcd升高时与患者的心肌损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前脑利钠肽(proBNP)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proBNP和血清cTnI水平。采集心电图数据,测量QT间期,计算校正QT间期时间(QTc)、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P波离散度(Pd)和QTc异常率,分析肝硬化组血浆proBNP和血清cTnI与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血浆proBNP和血清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QTc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血浆proBNP水平与QTc(r=0.556,P<0.05)、QTd(r=0.625,P<0.05)、QTcd(r=0.627,P<0.05)和Pd(r=0.684,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肌受损现象,血浆proBNP水平对肝硬化心肌病病情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检测在小儿手足口病(HFMD)合并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选取213例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13例HFMD患儿设为HFMD组,同时将213例HFMD患儿又分为心肌损伤组(47例)和无心肌损伤组(166例),另选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儿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酸激酶(CK)水平,研究HFMD患儿血清LDH、cTnI、CK-MB、CK水平变化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分析各心肌酶对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FMD组血清LDH、cTnI、CK-MB、CK水平均显著提高,而LVEF值则明显降低(P<0. 05)。HFMD组血清LDH、cTnI、CK-MB、CK水平与LVEF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HFMD组中心肌损伤患儿47例(22. 07%);心肌损伤组血清LDH、cTnI、CK-MB、CK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组,LVEF值又显著低于无心肌损伤组(P<0. 05)。心肌损伤组血清LDH、cTnI、CK-MB及CKF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心肌损伤组(P<0.05)。结论 HFMD患儿血清心肌酶水平与心肌损伤情况密切相关,检测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心肌损伤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在川崎病急性期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川崎病 (KD)组 (n =5 6 )及对照组(n =2 0 )患儿血清cTnI、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浓度。结果 :KD组与对照组血清CK、LDH浓度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而血清cTnI、CK -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0 1)。在诊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上cTnI优于CK -MB(P <0 .0 5 )。结论 :cTnI与CK -MB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有诊断价值 ;与CK -MB比较 ,cTnI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 ,指导早期IVIG治疗 ,从而减少KD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HIE患儿(轻度HIE组38例、中度HIE组40例、重度HIE组36例)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30例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IE组血清cTnI、AST、LDH、CK以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中度HIE组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HIE组,中度HIE组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均均显著高于轻度HIE组,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与病情呈正性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HIE患儿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对患儿病情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心肌酶谱诊断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轮状病毒感染患儿80例,于入组3~6h、6~12h检测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H-FABP水平,比较心肌损伤与心肌正常患儿H-FABP、CK、CK-MB、cTnI、AST及LDH的水平及阳性率。结果 3~6h、6~12h轮状病毒感染心肌损伤患儿的H-FABP、CK、CK-MB、cTnI、AST及LDH水平显著高于心肌正常组患儿(P0.05);轮状病毒感染心肌损伤患儿入组3~6h、6~12h的H-FABP、CK-MB、cTnI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肌正常患儿(P0.05);H-FABP在诊断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入组3~6h、6~12h心肌损伤的约登指数均为最高,分别为83.02%、78.00%。结论 H-FABP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高于心肌酶谱。  相似文献   

8.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表阿霉素心脏毒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预防表阿霉素心脏毒性的疗效。方法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连续6个周期CEF方案化疗+GSH治疗;对照组仅采用CEF方案化疗。化疗前、化疗3个周期及6个周期后,利用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Ⅰ(cTnⅠ)、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两组患者化疗后的心脏毒性。结果化疗3个周期后,两组患者的心电改变、cTnⅠ损伤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E峰流速时间(DT)、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舒张功能参数Em/Am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化疗6个周期后,两组患者的EF、FS、心肌酶CK、CK-MB、LDH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电改变、cTnI损伤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舒张功能参数E/A、DT、Em/Am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H对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有防治作用,机制可能与GSH的抗氧化及抑制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川崎病(KD)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变化的临床 意义。方法:检测KD(n=48)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30)患儿血清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与谷 草转氨酶(GOT)的浓度。结果:KD组cTnI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KD组血清CK,LDH,GOT浓度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VIG治疗后cTn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cTnI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有早期 诊断价值;可以指导早期IVIG治疗,并可作为IVIG疗效观察指标,从而减少KD患儿心肌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对心肌的影响。方法 对15B例新生儿黄疸病人血清进行肝功能及心肌酶谱分析,同时选择38无无黄疸患儿做为对照组,结果 新生儿黄疸组的心肌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组心肌酶水平均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10 )。结论 新生儿黄疸患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酶活性、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分析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细胞活性、CRP之间的关系,为更全面地认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9例,据血清胆红素值分为轻度、重度两组,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及免疫比浊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测定血清心肌酶活性及CRP水平,并与无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做对照研究.结果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心肌酶指标活性均显著性增高,轻度组激酸肌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激酸肌酶同工酶(CK-MB)等部分指标活性明显升高,CRP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后,黄疸明显减退,复测心肌酶活性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活性显著性增高,随黄疸加重,心肌酶活性相应增高.高胆红素血症患儿CRP水平未见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心血管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胡慧英 《临床荟萃》2009,24(18):1582-158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对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4例,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MBPS组(90例)和非MBPS组(74例),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分析HRV时域参数大小,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Z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MBPS组的HRV时域指标均显著低于非MBPS组,包括项目24小时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NN)(76.1±16.9)msvs(106.1±25.6)ms;24小时内每5分钟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64.6±22.3)msvs(94.7±27.0)ms;全程全部窦性R—R同期的平方根(RMSSD)(23.2±13.2)mSVS(33.8±19.5)ms;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的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3.0±2.5)%vs(7.2±6.9)%(均P〈0.01)。MBPS组的QT间期、QTc、QTd、QTcd指标高于非MBPS组,QT(381.0±28.5)ms vs(360.0±25.9)ms;QTc(413.0±31.9)ms vs(403.0±29.0)ms;QTd(35.5±12.1)ms vs(32.2±10.2)ms;QTcd(40.2±5.9)ms vs(38.4±4.1)ms(均P〈0.05).MBPS组LVMI、LVEDd、LVST及LVPWT均高于非MPBS组(均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校正QT间期、校正Tp-e间期、Tp-e/QT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STEMI患者40例,12 h内成功行PCI术,分别测算术前及术后100 min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随访三个月后MAE情况。40例正常心电图做对照。结果 (1)STEMI组QTc、Tp-ec、Tp-e/QT在发病12 h内明显升高(P<0.05),PCI术后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以PCI术前QTc440ms为节点分组,随访三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Tp-ec 100ms和Tp-e/QT 0.25为节点,组间MAE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各项心肌损伤的指标、心肌酶谱等的变化及与各种围生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99例窒息患儿为研究对象(轻度窒息54例,重度窒息45例;心肌损伤47例,非心肌损伤52例),以45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N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同时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心电图、X线胸片等。结果心肌损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0.01);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显示,窒息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T-proBNP可作为窒息新生儿早期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窒息合并心肌损伤、判断病情程度、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在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61例急性PE患者[大面积、次大面积急性PE(大面积、次大面积组)39例,非大面积急性PE(非大面积组)22例]cTnⅠ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血清心肌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结果大面积、次大面积组血清cTnⅠ、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大面积组(均P<0.05)。结论急性PE常伴有心肌细胞损伤,应常规行血清心肌酶及cTnⅠ测定,血清心肌酶及cTnⅠ的测定有助于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中过高胆红素水平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 7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高胆红素组,61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CTNI)值。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CK、CKMB、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CTNI的阳性率远远大于CK-MB(P<0.05);而治疗后患儿血清CK、CKMB、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过高的胆红素可造成心肌细胞的损伤,早期监测CK、CKMB、CTNI,及时治疗,可避免不可逆损害的发生。而且CTNI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后ST段回落幅度(STR)、Tp-ec间期和Tp-e/QT比值变化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lignant arrhythmia events,MAE)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并在12 h内行PCI治疗的92例STEMI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心电图正常的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个月统计观察组发生MAE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QTC间期、Tp-ec间期及Tp-e/QT测定值;将STR、QTc间期、Tp-ec间期、Tp-e/QT不同节点值发生MAE的例数及MAE发生的危险因素变量代入Cox进行多因素回归校正分析。结果本观察组共发生MAE 64例。观察组术前梗死及非梗死相关导联QTc间期、Tp-ec间期、Tp-e/QT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时Tp-ec间期和Tp-e/QT较前一时段相同导联减小(P0.05),且非梗死相关导联均小于梗死相关导联(P0.05),非梗死相关导联Tp-ec间期在术后1个月时恢复,其他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而QTc间期在术后1周各导联就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QTc间期≥440 ms、Tp-ec间期≥100 ms、Tp-e/QT≥0.25是STEMI患者PCI术后MAE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STR、Tp-ec间期、Tp-e/QT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E的独立预测因素,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间收治的120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等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比较患者CK、CK-MB、cTnT、cTnI等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对120例患者根据其发病30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患者存活情况与心肌坏死标志物及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4种血清标志物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其中cTnT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0.742。死亡组患者CK-MB、cTnT、cTnI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CK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CKMB、cTnI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独立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均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而联合上述指标灵敏度明显增高,为100%;特异度无明显变化,为91.1%。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对AMI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肠缺血预处理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心肌缺血造模,分别行缺血再灌注(Ⅰ组)、小肠缺血预处理(Ⅱ组)和小肠缺血预处理+血液稀释(Ⅲ组)。监测HR和MAP,血浆CK、CK-MB、LDH、CTnI及心梗面积,并在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 (1)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期间,Ⅱ、Ⅲ组HR、BP低于Ⅰ组(P<0.05)。(2)Ⅱ、Ⅲ组的CK、CK-MB、LDH及CTnI值低于Ⅰ组(P<0.05)。(3)Ⅱ、Ⅲ组的心梗面积小于Ⅰ组(P<0.05)。(4)电镜下,Ⅱ、Ⅲ组细胞损伤轻于Ⅰ组。结论小肠缺血预处理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不会减弱前者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