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inus floor elevation technique with osteotomes, through maxillary alveolar crest, was described by Summers in 1994. This technique, which seems less invasive at first sight, meets a large success and is a real option with classic maxillary sinus floor bone grafting through lateral antrostomy. To reduce the failure rate due to mucous membrane perforation during osteotomy, authors have imagined stop sinus osteotomes. They are going to show some technical refinements to perform this surgical operation and to reach more security.  相似文献   

2.
3.
The partially vertical bone defect of the posterior maxilla has a residual alveolar length ranging from 4 to 9 mm. The current treatment combines sinus augmentation with different materials. As an alternative to autogenous bone, a Tricalciumphosphate Alpha to file the sinus is proposed. A study of over 15 cases for partial bone defect is achieved. No failures and no infection of Tricalciumphosphate Alpha were reported. Implant placements took place without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冠预备体数字化模型的质量现状,为医技间科学交流、提高修复体质量、降低返工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某一大型义齿工厂的1 312件单冠数字化模型(前牙180件,前磨牙294件,磨牙838件),数字化模型由3名工龄一致的调查员使用同一椅旁口内扫描系统(CEREC)扫描获得的。采用CEREC SW 4.4软件对单冠初始模型的数字化图像处理重建;进一步采用牙体预备评估软件prepCheck 3.1对上述单冠数字模型进行质量数据收集、提取及汇总分析。结果1 312件单冠数字化模型倒凹评价不达标率为6.55%,表面光滑度不达标率为0.08%,肩台质量不达标率为81.17%,颊舌向聚合度的不达标率为19.59%,近远中向聚合度的不达标率为22.48%。颊侧分离角的不达标率为23.25%,舌侧分离角的不达标率为28.51%,近中分离角的不达标率为28.43%,远中分离角的不达标率为28.35%。统计分析显示:前牙、前磨牙、磨牙在肩台质量、颊舌向聚合度、近远中向聚合度、颊侧分离角、舌侧分离角、近中分离角、远中分离角的质量分级结果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除倒凹和表面光滑度指标达标外,单冠数字化预备体模型的整体质量情况不佳,预备体质量亟待提升。数字化牙体预备评估系统评估结果客观真实,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数字光处理技术(DLP)打印牙科氧化锆的微观结构特征和机械性能,探究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以DLP技术制备氧化锆为实验组(DLP组),数控切削技术制备氧化锆为对照组(MILL组),测定其密度、晶粒尺寸及晶相构成以研究微观结构特征,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挠曲强度,硬度计测量维氏硬度,单边V槽横梁法测量断裂韧度。结果DLP组氧化锆的密度为(6.019 8±0.021 3)g·cm−3,晶粒尺寸为(0.603 0±0.032 6)µm,与MILL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化锆晶相构成均为单一四方相。DLP组氧化锆挠曲强度为(1 012.7±125.5)MPa,维氏硬度为(1 238.5±10.8)HV1,略低于MILL组(P<0.05);断裂韧度为(7.22±0.81)MPa·m1/2,与MILL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LP成型牙科氧化锆的微观结构特征及机械性能与切削氧化锆相似,仅挠曲强度和维氏硬度略低于切削氧化锆,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头颈癌位居全球第七大恶性肿瘤,现存多种治疗策略无法满足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获益需求。同时,缺乏分子分型指导的头颈癌治疗策略也严重阻碍个性化疗法的发展。近年来,以临床前模型为纽带,加快临床问题与基础成果双向转化的新思路逐渐成为业界共识。PDX模型作为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桥梁,能够精准复制肿瘤遗传特征和肿瘤进化,在阐析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借助PDX模型组成的治疗队列,彰显出小鼠为患者进行药物筛选和生物标志物分析的独特优势,这种理想的临床前模型能够在符合伦理范畴内最大可能的为患者寻找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数字化堆积导板中截骨导板引导后截骨量的即刻精度。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4例无牙颌患者,所有患者符合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设计条件,由于患者的骨平面上的目标修复体空间不足,种植方案设计包含术中截骨,根据患者术前锥形束CT(CBCT)数据,结合患者数字微笑设计(DSD)分析、虚拟蜡型设计等,进行目标骨平面的预先虚拟设计,制作并三维打印集截骨导板、种植导板及临时修复体于一体的数字化堆积导板,以期指导术中精确截骨、正确位点种植和上部即刻修复。术中在数字化堆积导板中截骨导板的引导下,进行截骨操作。对比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CBCT,计算实际截骨与预设截骨的体积偏差、位移偏差和角度偏差。结果4例患者术后截骨与预设截骨的体积偏差量平均值为492.94 mm3,占预设截骨体积的21.21%;位移偏差值平均值为0.024 8 mm,位移偏差量的散点集中趋势显著;角度偏差平均为6.03°。结论数字化堆积导板中截骨导板引导下进行种植固定修复过程中的截骨操作,实际截骨骨量、骨平面角度与预先设计一致性程度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精准可量化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钉孔共用理念设计的数字化导板在正颌外科及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行正颌手术的1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和需要下颌骨重建的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牙颌面畸形患者行颌面部CT扫描和石膏模型激光扫描,下颌骨重建患者行颌面部CT扫描和腓骨或髂骨的CT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使用数字化技术基于钉孔共用理念制作截骨和就位导板,术中使用导板引导截骨定位骨块。术后复查CT,测量标志点到3个基准平面的距离及两标志点间的距离,比较术前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中骨块位移误差。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LeFortⅠ型截骨、颏成形、腓骨重建、髂骨重建位移误差均值最大值分别为0.84、0.64、1.27、1.18 mm。误差均为临床所接受范围。结论基于钉孔共用理念设计的数字化导板在正颌外科及颌骨重建中有较高的精确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CVPI)患者的腭咽闭合模式、腭咽口各部分收缩情况及语音特点。方法回顾2009—2017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就诊的CVPI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共鸣状况、辅音构音表现及辅音正确率,采用鼻咽内镜观察患者的腭咽闭合模式以及软腭、咽侧壁和咽后壁的运动情况。结果共纳入47例CVPI患者,均接受了鼻咽内镜检查,29例(61.7%)为环状闭合,16例(34.0%)为冠状闭合,2例(4.3%)为矢状闭合;25例(53.2%)患者软腭动度中度,占比最高;22例(46.8%)患者咽侧壁动度弱,41例(87.2%)患者咽后壁无动度。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鼻音表现,其中23例(48.9%)为中度高鼻音,占比最高。47例患者中5例(10.6%)构音正常,42例(89.4%)存在不同程度构音障碍。不同构音方法正确率的高低排序为:鼻辅音>边音>擦音>塞音>塞擦音。不同构音位置正确率的高低排序为:唇音>舌前音>舌后音>舌面音。结论环状闭合是CVPI患者最主要的腭咽闭合模式,辅音省略是最常见的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唇腭裂患者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裂隙区需要前牙美学修复的唇腭裂成年患者9例,获取患者口内前牙与周围软组织及面部的美学数字化信息,利用keynote及3shape软件进行美学修复分析设计,与患者沟通优化修复方案,生成3D诊断蜡型并打印树脂实体诊断模型,在口内制作树脂罩面指导医生牙体预备及技师制作最终修复体,患者试戴满意后黏结。在修复完成后结合美学评估表对美学缺陷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患者对前牙美学参数及医患沟通等6项内容打分做出满意度评价;在修复体戴入后1、3、6和12个月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9例唇腭裂患者的前牙美学参数均得到有效改善,修复效果均达到术前数字化设计预期;各项满意度均在90分以上。修复后12个月临床效果各项指标均为A。结论口腔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于唇腭裂患者前牙美学修复,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指导整个治疗流程,最终达到满意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硅酸锂陶瓷和氧化锆制作的下颌第一磨牙髓腔固位冠的面厚度设计对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修复设计(冠部材料及厚度)的不同,将24个下颌第一磨牙树脂仿真牙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二硅酸锂2 mm组:采用二硅酸锂陶瓷制作修复体,面厚度2 mm,固位体长4 mm;二硅酸锂4 mm组:采用二硅酸锂陶瓷制作修复体,面厚度4 mm,固位体长2 mm;氧化锆2 mm组:采用氧化锆制作修复体,面厚度2 mm,固位体长4 mm;氧化锆4 mm组:采用氧化锆制作修复体,面厚度4 mm,固位体长2 mm。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系统(RelyX Ultimate Clicker)粘接后,冷热循环10 000次。将万能试验机与牙长轴呈135°,位移速度0.5 mm·min−1,在颊尖加载,测定抗折力及折裂方式,并用SPSS 1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二硅酸锂2 mm组、二硅酸锂4 mm组、氧化锆2 mm组、氧化锆4 mm组的抗折力分别为(890.54±83.41)、(2 320.87±728.57)、(2 258.05±557.66)和(3 847.70±495.99)N。氧化锆4 mm组的抗折力最高,二硅酸锂2 mm组的抗折力最低。结论磨牙髓腔固位冠使用氧化锆较二硅酸锂陶瓷有更高的抗折力,增加修复体面厚度可提高抗折力,但基牙折裂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发育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 17.0软件进行布尔操作形成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添加唇腭裂术后瘢痕力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力进行力学分析。结果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出现明显形变,形变位移比较结果为X轴>Z轴>Y轴。结论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出现明显生长抑制现象,其中以横向及矢状向生长抑制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连续波技术联合高温热牙胶注射充填技术对牙周组织的表面温度影响,探究采用200 °C热牙胶根管充填的安全性。方法采用CT技术、Mimics、Geomagic、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牙槽骨、牙本质、根管、牙周膜、血流的实体模型,利用Solidworks装配形成包含血流的牙齿有限元模型。基于ABAQUS协同仿真平台对整个根管充填过程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得到牙周组织表面的温度。结果在无血流的情况下,在以200 °C进行根管充填时牙周膜外表面的温度达到50.048 °C;当考虑血流时,牙周膜外表面温度为39.570 °C。结论以200 °C连续波根管充填时牙周膜外表面温度升高,且不会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4.
ê      Ï      &#x;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2,40(1):106
Warthin样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亚型,形态类似于Warthin瘤,但具有与黏液表皮样癌相似的t(11;19)(q21;p13)染色体易位。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Warthin瘤合并黏液表皮样癌极为罕见。本文报告了1例Warthin样黏液表皮样癌、1例Warthin瘤合并黏液表皮样癌、1例Warthin瘤伴黏液化生,并讨论了Warthin瘤与黏液表皮样癌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肾病伴牙周炎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截止到2019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收集所有关于牙周基础治疗(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肾病伴牙周炎患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的文献,并且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6项研究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牙周基础治疗能显著降低慢性肾病伴牙周炎患者CRP水平[MD=-0.58,95%CI(-1.13,-0.02),P=0.04]和IL-6水平[MD=-2.76,95%CI(-5.15,-0.37),P=0.02],但TNF-α水平[MD=-3.87,95%CI(-8.79,1.05),P=0.12]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慢性肾病伴牙周炎的患者在规律治疗肾病的同时行牙周基础治疗,不仅能够缓解其牙周炎症状况,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全身的部分炎症因子的状态,有利于慢性肾病和牙周炎的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皮杉醇(PIC)的体内外抗恶性黑色素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来源于小鼠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以梯度浓度PIC处理细胞后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蛋白印迹法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及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脾酪氨酸激酶(Syk)及p-Syk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侵袭能力;再以Syk对应小干扰RNA(si-Syk)沉默Syk进行机制研究。体内实验则以不同浓度PIC对B16F10荷瘤小鼠进行腹腔内注射后完成。结果PIC浓度增高使B16F10活力降低;Transwell表明其侵袭能力随PIC浓度增高减弱;划痕实验中PIC浓度增高使愈合时间变长;蛋白印迹表明其主要抑制Syk的磷酸化激活,同时抑制MMP-2、MMP-9、VEGF的表达。经过si-Syk处理能达到对B16F10同样的抑制效果。体内实验则表明PIC可以减慢肿瘤生长。结论PIC可以通过抑制Syk的激活抑制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釉原蛋白(AM)全长及其N端酪氨酸富集段(TRAP)、C端亮氨酸富集段(LRAP)体外自组装的动态过程及其在羟磷灰石(HA)晶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重组、纯化人AM全长及其功能片段TRAP、LRAP,在三氨基甲烷(Tris-HCl)中配制成100 µg·mL−1、pH=8的蛋白溶液,室温孵育1~15 min,透射电镜(TEM)下观察比较AM全长、TARP和LRAP的自组装行为;在人工唾液中加入AM全长孵育3 d,扫描电镜(SEM)观察诱导形成的新生晶体形貌,继续加入TARP和LRAP孵育3 d后再次观察。结果pH为8时,人AM全长及TRAP自发启动组装,15 min后均可形成“纳米球”结构,其中TRAP形成的“纳米球”孤立存在,大小均匀,没有明显内部结构;而AM全长分级组装,形成“纳米球”后进一步各向延伸趋势,形成链状结构,随后聚集成网;LRAP的自组装行为不明显,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无“纳米球”生成,仅可见少量低聚物。AM全长诱导3 d后形成棒状HA晶体,加入TRAP和LRAP蛋白继续诱导3 d后晶体在c轴明显伸长,而a、b平面生长欠佳。结论人AM全长、TRAP和LRAP的自组装和矿化行为与体内HA晶体定向生长的机制契合,为它们在HA晶体生长、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聚酰胺—胺树枝状聚合物(PAMAM)作为一种新型超支化大分子聚合物,因其出色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一直被众学者称之为“人工蛋白”。PAMAM的特点是存在内部空腔,并含有大量的反应性末端基团,这些结构使得PAMAM可以被用作仿生大分子,模拟天然有机基质在牙体组织表面进行仿生矿化,即PAMAM作为有机模板调控矿物质成核以及晶体的生长,以此来建造比传统的异体材料更加理想的牙体修复材料。本文就PAMAM诱导牙体硬组织仿生矿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CO2点阵激光早期控制唇裂术后二期整复术术区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为43例接受唇裂术后鼻唇畸形二期整复术的患者,早期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为70例曾接受一期唇裂手术的患者,对两组6个月后的瘢痕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距离激光开始治疗时间的长短,性别两因素对激光治疗瘢痕疗效的差异。结果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0 1),治疗组中显效和有效所组成的总有效率达90.7%;2)男女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手术后1年内的患者,手术后距离开始瘢痕治疗的时间<3个月与≥3个月之间,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结论CO2点阵激光在唇裂二期整复术术后瘢痕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且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手术后1年内的患者,术后距离开始瘢痕治疗的时间<3个月和≥3个月疗效无差异,因此在唇裂二期手术后的1年内早期对瘢痕进行干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数字化导板技术及微创车针,建立数字化导板技术引导微创治疗钙化根管的临床方法。方法对于根管影像部分消失的前牙钙化患者,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及数字化口腔扫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还原根管形态,精准确定钙化的位置、长度及方向。利用可视化通路设计软件结合三维打印技术进行数字化导板的设计及制作,微创车针在导板及套管系统引导下去除根管内钙化组织,完成根管治疗。结果2例患牙均成功完成开髓路径的建立。病例1开髓角度偏差为1.37°±0.07°,钻针基底部的偏差为0.08~0.81 mm,钻针根尖部的偏差为0.05~1.13 mm,牙体组织去除量的偏差为0.84~4.25 mm3。病例2开髓角度偏差为3.09°±0.12°,钻针基底部的偏差为0.09~0.68 mm,钻针根尖部的偏差为0.29~0.66 mm,牙体组织去除量的偏差为0.55~3.79 mm3结论数字化导板引导微创根管治疗技术可以在疏通根管内钙化组织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健康牙体组织,为患牙的长期留存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