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平肝熄风法治疗小儿目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目箚患儿采用健脾和胃、平肝熄风法治疗。处方:党参、白术、云茯苓、枳实、陈皮、天麻、钩藤、胡黄连、焦山楂、神曲、麦芽、全蝎、甘草。结果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90%。结论健脾和胃、平肝熄风法治疗小儿目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儿健脾膏促胃肠动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小儿健脾膏对离体豚鼠回肠和大鼠胃肌收缩、在体大鼠胃肌收缩及整体小鼠胃排空与肠推进的影响。方法 离体和在体实验中,运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小儿健脾膏对回肠和胃肌收缩张力的影响;整体实验中,运用称重法和标记法测定小鼠胃排空率与肠推进比率。结果 离体实验中,不同剂量的小儿健脾膏均可增大豚鼠回肠和大鼠胃肌的平均收缩幅度;在体实验中,中、高剂量小儿健脾膏可显著增加大鼠胃肌的平均收缩幅度,且高剂量对大鼠胃肌的收缩与新斯的明具有协同作用;整体实验中,不同剂量的小儿健脾膏均能显著加速阿托品所致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小鼠的胃排空与肠推进。结论 小儿健脾膏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疏肝和胃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体会晋江市医院林祥志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饮食不思、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证。但不包括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其它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这种病证,似疳而非疳,似积而非积,多见于1~6岁城市儿童。现代医学认为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小儿温胃颗粒剂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HPLC法,流动相: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nm;柱温40℃。结果 延胡索乙素线性范围为0.6~3.6μg,平均回收率98.76%,RSD为1.43%。结论 方法可靠,简单可行,为控制小儿温胃颗粒剂的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儿增食灵合剂对实验性幼龄大鼠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因模拟法建立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测定模型动物胃蛋白酶的活性及胃酸含量。结果:小儿增食灵合剂可使胃游离酸和胃总酸分泌量增加,能提高大鼠胃蛋白酶活力,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儿增食灵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有效地增加胃游离酸及总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达到促进消化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温胃散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中药外敷内治小儿虚寒腹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法 用吴莱萸、丁香等5味中药制备小儿温胃散,建立以中药吴莱萸及广木香为指标的薄层色谱鉴别质量控制标准,并时制剂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制剂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9%。结论 小儿温胃散处方合理,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徐荣谦教授将小儿病理生理特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采用健脾、和胃、抑木、调肺、升降气机、养阴、调血等法治疗小儿脾胃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根据脾升胃降的中医理论,着重于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显著疗效,并附验案2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董廷瑶教授在调补脾胃方面注重从脾胃升降机理着手,和胃运脾;肺脾同病时,除调肺之标外,采用培土生金法杜绝生痰之源;在小儿疳证方面,也同样注重调理脾胃,消补兼施,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汪受传教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所致。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及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让调查者填写亚健康调查问卷。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判断健康状况(包括健康、亚健康、疾病)。同时通过医师访谈采集四诊资料,按有关中医证候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结果本次调查1280医科高校人群,有706名处于亚健康状态。脾气虚证为其常见证候之一。结论该研究显示,脾气虚证亦是亚健康状态的最常见证候之一。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型较为分散。亚健康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特征有:①气虚表现;②脾胃症状;③体质虚;④舌淡,脉细弱。  相似文献   

12.
从小儿脾胃的基本生理特点——“脾常不足”着手,阐述了健运脾胃在儿科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可根据病情分别使用运脾化湿、运脾和胃、温运脾阳、养胃助运、理气助运、益气助运六法。  相似文献   

13.
脾胃损伤为小儿山根络脉成因,各色山根络脉主病稍异,治疗以健运脾胃、消食导滞为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冯氏捏脊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IDA)(脾胃虚弱型)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1例I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冯氏捏脊手法,对照组口服富马酸亚铁咀嚼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100.00%熏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改善贫血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型)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孙浩老师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经验甚多,他根据小儿的病理特点,分型治疗,获得满意疗效。举例介绍了孙老师临床常用的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方法,分型为饮食积滞型、寒凝气滞型、脾胃气虚型和脾胃气滞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运脾开胃推拿手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厌食症患儿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儿均予运脾开胃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结果 观察组自愿退出本研究1例、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未严格执...  相似文献   

17.
总结张士卿教授以虚实为纲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验。张教授将小儿厌食症分为虚证(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实证(乳食积滞、痰食互结、肝胃不和)和虚实夹杂证(脾虚肝旺、脾虚痰浊),指出虚证应注意运脾和胃、健脾益气养阴,实证应消食化积、化痰、疏肝理气,虚实夹杂证在补脾益气的同时,还应理气化痰。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中医角度分析儿童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对358例厌食症患儿的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厌食症最常见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其次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最常见的证型为脾失健运,其次为脾胃气虚。结论:临床治疗厌食症时,针对常见证型,以运脾开胃、健脾益气等治法为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