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卞光荣 《中原医刊》2007,34(2):40-41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稳定性与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AS患者80例,非AS患者80例,采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AS患者较非AS患者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Crouse评分增高,CRP浓度亦增高(P〈0.05)。结论 AS期血清中CRP浓度增高,CRP浓度与AS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CV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危险因素;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性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浆Hcy水平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随AS程度加重,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及Hcy浓度增高(P<0.05);斑块形成组血浆HHcy发生率及Hcy浓度与斑块的性质有关(P<0.05);logistic分析示血浆HHcy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病变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血浆HHcy为颈动脉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IMT及粥样斑块;根据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y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全瑛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7):819-821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与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差异,并分析RA患者早期动脉硬化与Hcy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RA患者组与对照组的血清Hcy,比较两组值有无差异;测量RA患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升高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的Hcy水平有无差异。结果:RA患者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19±3.08vs 6.38±2.37),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IMT升高的RA患者组的血清Hcy水平高于IMT正常的RA患者组(13.08±2.73vs 10.07±1.52),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RA患者血清Hcy水平较正常升高,提示RA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罹患动脉硬化(AS)的风险;IMT升高的RA患者较RA正常的患者的Hcy水平身高,提示Hcy与RA患者的早期动脉硬化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春兴  闵贤  潘杰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53-854,852
目的:探讨中年自然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5名中年自然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分成斑块组(32例)和非斑块组(173例)。同时检测血清Hcy、hs-CRP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⑴单因素分析仅年龄、Hcy、hs-CRP在斑块组和非斑块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分析中年自然人的年龄、Hcy、hs-CRP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1,β>0,OR>1)(2)采用以年龄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对中年自然人血清hs-CRP、Hcy进行分析比较,中年自然人的血清hs-CRP、Hcy差异主要与颈动脉的硬化斑块形成有关(P<0.05)。结论:中年自然人的血清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是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早期常规筛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邢冬梅  杨兴隆  李佩云  戚玲  李词  贾帆 《重庆医学》2017,(34):4783-4786
目的 研究血清5-脂氧合酶(5-LO)、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CAS的患者共176名,并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及易损斑块组;另收集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并经由颈动脉超声排除CAS的健康志愿者108名为对照组;检测各组5-LO、Hcy的血清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与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AS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探讨5-LO、Hcy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意义.结果 5-LO、Hcy在易损斑块组均较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而5-L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5-LO、Hcy、糖尿病是CAS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以232.89 pg/mL水平为临界值,血清5-LO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为84.4%,特异度为81.8%;以12.53 μmol/L为临界值,血清Hcy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为70,1%,特异度为66.7%.结论 血清5-LO及Hcy是预测CAS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调节二者水平可能成为临床稳定CAS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健康对照者与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后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140例(IMT≥1.5mm)和非斑块组100例(IMT<1.5mm),测定各组间血脂、血糖、HbA1c、血浆Hcy、CRP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组Hcy、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斑块组Hcy、CRP高于无斑块组。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组和非斑块组Hcy与CRP明显相关,与TC、TG无明显相关。结论:血Hcy和CRP在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炎症反应可能是高Hcy引起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重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ox-LDL/HDL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致ApoE-/-鼠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意义.方法 选用SPF级5周龄雄性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蛋氨酸组,folic acid and VitB12干预组.所有小鼠喂养14周后处死,进行后续实验.行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cy、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x-LDL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与folic acid and VitB12干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大,高蛋氨酸组ApoE-/-小鼠主动脉内膜见灶性病变部位隆起并突入动脉腔内,富含粥样坏死物质.高蛋氨酸组血清Hcy、LDL、TC和ox-LDL均升高,血清HDL含量减少,LDL/HDL、TC/HDL及ox-LDL/HD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叶酸与维生素B12可以改善高蛋氨酸所致的改变.血清Hcy浓度与LDL/HDL比值(γ=0.4938,P<0.05)、TC/HDL比值(γ=0.4474,P <0.05)及ox-LDL/HDL比值(y=0.5434,P <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ox-LDL/HDL比值更能预测和反映Hcy诱导AS形成及进展程度,在探索防治AS途径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90例)和不稳定组 (83例),另选取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斑块稳定组及不稳定组中脑梗死复发情况。分析血清Hcy、NLR、PLR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做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PLR、NLR水平是影响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随访结果显示斑块稳定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且复发时间明显高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cy、NLR、PLR、斑块不稳定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cy、NLR、PL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相关,且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ApoE-/-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及叶酸、维生素B12( VB12)的干预效应.方法 健康5周龄雄鼠(SPF级C57BL/6J)作为对照组,饲以普通饮食.另选5周龄雄性纯合子ApoE-/-鼠(SPF级近交系C57BL/6J )36只,随机平均分为高脂血症组、HHcy组、干预组.喂养14周后,取血测定血清Hcy及血脂水平,取主动脉进行石蜡包埋并切片,HE染色后检测主动脉斑块面积及内中膜厚度.结果 HHcy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干预组(P<0.001),与对照组比较,其血脂LDL、TG、CHOL分别升高约2.2、7.6、7.2倍,HDL下降约63%(P <0.001).HE染色可见三组ApoE-/-鼠均有AS斑块形成,HHcy组主动脉斑块面积6.21×105μ m2明显大于高脂血癌组3.99×10sμ m2与干预组4.41×105μm2(P <0.05).AS斑块面积与其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r=0.4898,P<0.001).结论 HHcy导致ApoE-/-鼠AS病变形成,且病变程度依赖血清Hcy水平,叶酸和VB12的干预可有效缓解HHcy引起的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76例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50%的心绞痛患者和6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cy、UA和Tc/HDL-C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心绞痛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及狭窄程度与患者血清Hcy、UA和Tc/HDL-C水平的关系。结果心绞痛患者血清Hcy、UA浓度和TC/HDL-C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心绞痛患者中,易损斑块患者的血清Hcy、UA浓度和TC/HDL-C比值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轻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5%)和重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5%)血清Hcy、UA浓度和TC/HDL-C比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心绞痛患者血清Hcy、UA浓度与TC/HDL-C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5和0.631(P<0.01)。结论心绞痛患者中,血清Hcy、UA浓度和TC/H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是心绞痛的重要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胱抑素-c(CysC)的关系。方法:复发组为急性复发脑梗死患者44例,初发组为初发脑梗死患者63例,分析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Hcy、CysC的关系。结果:复发组的年龄及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初发组,且复发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较初发组严重,日常生活能力较初发组低下;复发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初发组增厚,其斑块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初发组;与初发组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高胱抑素-c比率均增高。结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高水平的Hcy、Cys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40例(DM组)及同期住院不伴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非DM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住院的稳定性心绞痛40例为对照组。受检者检测Hcy、hs-CRP浓度,均经正规治疗并随访6个月,观察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分组比较标志物浓度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M组、非DM组血浆Hcy、hs-CRP浓度均较对照组高(P<0.01),另DM组二者浓度均较非DM组高(P<0.05)。DM组与非DM组血浆Hcy和血清hs-CRP浓度呈正相关。在随访中,DM组、非DM组再发心绞痛、AMI、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M组高于非DM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是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且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马彦  吴胜军  樊继军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04-1605,160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改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08例,分为非高Hcy组(≤15umol/l)和高Hcy组(≥15umol/l),检测血浆Hcy含量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2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Hcy升高126例(60.6%),Hcy正常82例(39.4%)。本组有15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CAS,发生率73.1%,其中125例检出有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134例患者有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8例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血浆Hcy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颈动脉超声指标均高于Hcy正常的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CASHcy含量升高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6-1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三组:A组(稳定斑块)、B组(不稳定斑块)、C组(无斑块);对其血浆Hcy浓度进行检测,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07例患者中,C组68例(占比22.15%),有颈动脉斑块239例(占比77.85%),其中,B组81例(占比33.89%),A组158例(占比66.11%)。此外,D组112例(占比46.86%),E组127例(占比53.14%);A组与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D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E组(P0.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稳定性均存在密切关联,加强血浆Hcy浓度测定可评估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MCI)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癫痫患者按照认知功能是否存在损害分为MCI组(51例)和非MCI组(69例),对两组患者Hcy、S-腺苷甲硫氨酸(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水平进行测定,并探讨Hcy水平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CI组患者血清Hcy、SAH水平均明显高于非MCI组(P<0.05),MCI组患者血清SAM水平明显低于非MCI组(P<0.05),当血清Hcy水平<15.0μmoL/L时,患者MMSE评分与血清Hcy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0.19,P>0.05);当血清Hcy水平≥15.0μmoL/L时,患者MMSE评分与血清Hcy浓度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cy与癫痫患者MCI有一定相关性,临床可据此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可疑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CT未见粥样硬化者纳入对照组,其余患者根据病史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根据冠脉CT检查结果,再次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血清IgE和Hcy检测。 结果 ①易损斑块在ACS组的分布高于SAP组(P<0.05),稳定斑块在SAP组的分布高于ACS组(P<0.05)。②ACS组和SAP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Hcy水平高于SAP组(P<0.05),ACS组、SAP组和对照组间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斑块组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冠脉CT可较准确地显示冠脉斑块的性质。②Hcy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可反应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IgE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关。③Hcy结合冠脉CT对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60例CHF患者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和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所有患者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级组。另随机抽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1CHF组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高于非CHF组,心衰组患者随心衰分级增加NT-proBNP及Hcy水平也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心衰患者经治疗后控制组较控制前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均与LVEF呈负相关,通过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的增加与NT-proBNP的增加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NT-proBNP和Hcy联合检测对CHF的诊断和CHF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近期疗效的评价、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06-30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62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分别依高血压分级分组、依高血压的类型分组及肥胖分级分组,分析高血压肥胖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分级分组中,随着血压的升高,Hcy水平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的Hcy明显升高;高血压的类型分组中,双期高血压组的Hcy水平较正常血压组显著升高;肥胖分级分组中,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Hcy水平越来越高。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二级肥胖组的Hcy水平明显升高;与非肥胖正常血压组相比,非肥胖高血压组与肥胖高血压组的Hcy均明显升高。结论:血清Hcy是发生高血压肥胖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Hcy水平对高血压和肥胖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剑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53-2654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颈血管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86例在我院内科住院怀疑动脉硬化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MHz高频探头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颈动脉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同时测定Hcy,记录血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比较各组Hcy的差异。结果:各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Hcy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P<0.01),而不稳定斑块组Hcy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Hcy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