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荣德明  张英  曾成惠 《四川医学》2011,32(9):1481-1483
目的探讨采取手卫生干预措施对提高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法对我科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时机调查。结果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前后,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情况调查中有4项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手卫生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和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LISA组(n=25)和INSURE组(n=31).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发生脉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情况.方法:以N IC U 63例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WHO洗手5个时刻的洗手指征进行干预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后63例医护人员对洗手卫生认知度均提高.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综合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实行多部门联合参与督导,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性应用。方法将58例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nCPAP组30例.生后2h内预防性应用nCPAP,PS组28例,生后2h内预防性应用PS。结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病死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使用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使用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PAP组气胸的发生率较PS组高;其他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nCPAP的应用是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另一良好选择,但需重视并积极预防nCPAP导致的气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根据患儿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意愿,将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PS)18例,对照组(NPS)22例。治疗组入院做相应准备后即予常规气管插管滴入固尔苏,予复苏囊加压给氧,待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拔除气管插管予CPAP通气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后5~10min肺功能显著改善,其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及安全性.方法: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随机分为单独NCPAP组及PS+NCPAP组,分别及早通过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再联合经鼻持续正压(NCPAP)初调指标FIO2 0.5、FLOW 6 L/m...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就诊的137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组,68例,为观察组;另69例NRDS患儿给予无珂立苏常规治疗,为对照组.以SpO2、自主呼吸明显改善及血气变化(PaCO2、PaO2、pH)为观察指标,评价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结果 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SpO2立即上升至96.4%,自主呼吸明显改善成功率达94.3%,其血气变化(PaCO2、PaO2、pH)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NRDS疗效好,患儿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 将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确诊为ARDS的足月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注射液15 mg静脉滴注,2次/d,共5~7 d.比较两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2周时NBNA指标、2 d胸部X线好转率、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比率.结果 呼吸窘迫缓解时间治疗组(3.0±1.0) d,对照组(6.0±1.4) d;发生并发症治疗组6例(37.5%),对照组10例(71.4%);病死患儿治疗组2例(12.5%),对照组4例(28.6%);2 d时胸部X线好转治疗组10例(62.5%),对照组5例(35.7%);2周时NBNA指标治疗组(38.14±3.4),对照组(35.47±2.16);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组25%,对照组81.82%.两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2 d时胸部X线好转率、2周时NBNA指标、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治疗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ARDS可缩短呼吸窘迫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INSURE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例采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机械通气治疗为对照组,30例给予INSURE技术治疗为研究组。将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较对照组均短(P<0.05);颅内出血、气胸、肺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INSURE技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费用低,对患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环甲膜穿刺用药结合持续正压经鼻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给药组及环甲膜给药组,分别通过气管插管、环甲膜气管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100mg/kg,再联合经鼻持续正压(NCPAP)通气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均超90%。结论 用24G静脉套管针经环甲膜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NCPAP治疗NRDS,同样能达到传统的经气管插管给药的效果,且具有操作简单、对患儿干扰轻微、并发症少、可重复给药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分析CPAP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有30例,治疗组应用CPAP正压通气治疗,设置参数:氧流量为6-8 L/min,吸入氧浓度(Fi O_2)0.3-0.6,压力为4-8 cm H_2O(1 cm H2O=0.098 k Pa)。对照组应用头罩吸氧方式进行治疗(氧流量为4-6 L/min)。若患儿经过治疗没有效果则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27例治愈,2例改变治疗方式应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1例患者自动出院,治愈率为90%;对照组18例患儿治愈,8例患儿改变治疗方法应用气管插管方法治疗,4例死亡,治愈率为60%。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PAP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气管插管注入固尔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患儿生后出现呼吸频速(>60次/min),呼气性呻吟,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等表现,床边X线胸部正位片检查证实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立即经气管插管注入固尔苏治疗。结果:患儿呼吸频速,呼气性呻吟,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等表现相继消失,并可逐步脱氧而血氧饱和度保持正常。16例中14例存活。1例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1例自动放弃治疗。结论:经气管插管PS替代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法可靠,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专职化管理小组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再插管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 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试验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专职化管理小组模式干预,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干预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再插管率、VAP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插管率及VA 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专职化管理小组模式可有效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炎症水平,降低再插管率及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氨溴索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实施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NRDS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氨溴素能够大大降低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及提问的方法,对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57.19%.诊疗活动前手卫生执行率为51.67%,诊疗活动后手卫生执行率为65.14%.实施干预措施后,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51.19%提高到77.92%.结论 绵阳市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差,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差和工作繁忙.  相似文献   

16.
4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多巴胺、酚妥拉明,45例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CPAP)吸氧,1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结果:50例患儿经治疗46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采用盐酸氨溴索和多巴胺、酚妥拉明联合CPAP治疗轻、中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出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评价针对根本原因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直接原因,再找出根本原因,根据根本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通过措施改进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干预后手卫生依从性从25.73%提高到42.79%(P〈0.01),WHO五洗手时机依从率比较,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无菌操作前三组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出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有针对性,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冯志霞 《当代医学》2016,(8):106-107
目的:分析与探讨整体性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性护理有助于有效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患儿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究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患者共计89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前44例患者接受无珂立苏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45例患者接受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治疗,比较两个组别患者术后的呼吸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改善,试验组患者SpO2指标为92%-93%,自主呼吸改善情况的成功率为86.36%,对照组的SpO2指标为70.45%,自主呼吸改善情况成功率为28.89%,组间试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应用珂立苏配合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更佳,有较高的呼吸改善成功率,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单独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与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2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应用气管内滴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组),另一组在气管内滴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基础上再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素(B组).期间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剂量、次数及撤机时间.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所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次数减少,撤机时间缩短.结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