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樊世峰 《山东医药》2011,51(19):54-55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并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8~40个月(平均11.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两组疗效并记录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1.67%、88.57%,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4%、91.67%,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术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相近,前者有望减少患者创伤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爆裂型、脱位型腰椎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爆裂型、脱位型腰椎骨折取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CT测定的椎体旋转角度确定螺钉置入角度,个体化置钉。结果术后近远期疗效满意,椎管面积扩大,神经症状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爆裂型和骨折脱位型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术中应根据旋转角度确定螺钉置入角度。  相似文献   

3.
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手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65岁以上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4例,其病程3~360个月,平均139.2个月,手术方法主要为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多节段椎板开窗减压术、全椎板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或(和)横突间植骨术。结果 术后264例恢复良好或优,优良率86.8%;34例感觉与术前比,变化不大;有6例较术前加重;无术中死亡患者。结论 老年患者多病程长、术前各种并存症多,掌握手术适应证应慎重,术前详细检查并积极地处理并存症、多科共同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应在充分的减压基础上尽量减少损伤,最短时间完成手术,根据实际合理的内固定促进植骨融合。术后积极的功能锻炼、早期的下床活动是保证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0岁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开窗髓核摘除10例,半椎板切除减压突出髓核摘除12例,半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探查减压突出髓核摘除38例,全椎板切除减压突出椎间髓核摘除8例(其中4例伴有腰椎失稳,同时行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 随访6个月~10年,疗效评定按Macnab标准,优48例,良8例,可6例,差6例,优良率为82.4%.结论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式,应根据其临床特点选择半椎板切除,突出髓核摘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 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 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6年4月中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及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7例,男92例,女45例;年龄70~81岁,平均75.6±6.2岁;病史3~8年,平均5.3±0.4年。41例患者术前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所有病人术前均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以上后方行手术。112例行单纯全椎板或部分椎板切除减压术;25例采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12例,经对症处理及内科联合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Oswestry评分术前为62.42±11.36,术后为17.25±5.62。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受压症状均有改善,连续行走从术前不足15min到术后至少30min。结论手术治疗有助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前积极治疗合并症可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或椎管钛网成形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术后平均随访3.7 a,应用JOA评分(29分法)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均<0.01)。术后半年优良率86.9%。结论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或椎管钛网成形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和持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_5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L_5滑脱症患者采用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核摘除,直视下打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同时行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4~6周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18~26个月(平均19.6个月),Ⅲ度滑脱10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仍有Ⅰ度滑脱7例,椎体复位率达90%,Ⅳ度滑脱5例复位率达75%~90%。术后1.5年拍照片示椎体间均有骨性融合,其中RSS固定者螺丝钉折断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术后按照邹德威临床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4例。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_5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对9例胸椎肿瘤患者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同时行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或椎间钛网支撑植骨.应用后路TSRH或Scofix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后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消失.未出现脊椎滑脱.术后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3个月。认为后方人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并通过椎体间钛网支撑或植骨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对9例胸椎肿瘤患者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同时行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或椎间钛网支撑植骨,应用后路TSRH或Scofix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后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消失,未出现脊椎滑脱,术后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3个月.认为后方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并通过椎体间钛网支撑或植骨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椎体结核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2个及2个以上椎体骨质破坏并完成随访的全部32例患者,均行手术并术后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神经功能分级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A级2例、B级1例、C级7例、D级14例、E级8例.行经病椎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的Cobb角的变化;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的优良率;观察其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Cobb角及JOA评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期随访,2年随访期内结核均无复发,无脓液及窦道形成,无螺钉置入病椎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Cobb角明显变小,由术前的(19.8±6.1)°降至术后的(7.8±3.1)°(t=9.9,P=0.00);18个月时随访无明显丢失,Cobb角由术后2周的(7.8±3.1)°变为末次随访的(8.8±4.3)°(t=1.2,P=0.09).JOA评分由术前的(8.7±6.3)分增加至18个月随访的(25.2±2.8)分,获得明显改善(t=13.6,P=0.00),末次JOA总优良率为75.0%(24/32).术后ASIA分级D级7例,E级25例.结论 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固定不仅能够对治疗多椎体脊椎结核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能减少患者术后Cobb角丢失,提高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髋臼双柱骨折选择手术入路的原则。方法随访1996年5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患者59例,均有完整随诊资料。手术入路分布为:髂腹股沟入路38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7例,前后联合入路(前两个手术入路的联合使用)12例,扩展的髂股骨入路1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髂股骨入路1例。全部病例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59例患者获得平均70.3(22~101)个月的随访。临床功能优25例、良2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89.8%。股骨头缺血坏死3例、异位骨化6例、感染1例(联合入路)。单一手术入路、联合或扩展手术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分别为3.59 h及5.01 h(P=0.000),术中平均自体血液回输量差异无显著性(P=0.993),平均异体血液输入量差异有显著性(P=0.028),临床功能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结论经单一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用血量少、临床疗效优于经联合或扩展手术入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短节段脊柱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外科收治的74例短节段脊柱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患者.术前给予异烟肼(0.40 g静脉滴注,1次/d)、利福平(0.45 g/0.60 g口服,1次/d)、阿米卡星(0.40g静脉滴注,1次/d)、吡嗪酰胺(0.50 g口服,3次/d)或乙胺丁醇(0.75g口服,1次/d)治疗,至少2~4周以上,同时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复方甘草酸苷胶囊,2粒口服,3次/d).行经胸同侧胸膜纤维板剥脱、脓胸病灶清除术,然后再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手术均一期完成.结果 74例患者病灶均临床治愈,未复发,6例患者术后形成皮肤窦道,经过异烟肼纱条多次换药,后均愈合.74例患者术后1~6周胸背部疼痛基本消失.结论 对于短节段脊柱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的患者,抗结核治疗至少2~4周后,尽早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大部分可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6例。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1 000 mg和维生素D3400 U。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63.18±6.9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8.36±5.95)分,术后3个月为(14.36±5.22)分,术后6个月为(9.00±6.07)分,术后12个月为(9.18±6.65)分。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ODI评分持续下降,6个月达平台期,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5),6、12个月时缓慢升高,但均保持在绝经后正常范围内。术前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为(0.721±0.16)和(0.687±0.19)g/cm2,术后12个月提高至(0.746±0.16)和(0.714±0.17)g/cm2(P0.05)。34例患者获得坚实融合,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4.4%(34/36)。结论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作用显著,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唑膦酸对腰椎融合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3-01~2010-06收治的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据术前、术后X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以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效果。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内固定无松动,1例病灶复发,经过第2次清创后,瘘口愈合,全部病例植骨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术前Cobb角平均35°,末次X片随访复查Cobb角平均16.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又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陶晓晖  田伟  刘波  李勤  于杰  孙玉珍 《山东医药》2010,50(28):30-32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减压结合Magerl+Brooks手术治疗复杂枕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1例复杂枕颈部畸形病例采用枕颈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治疗脊髓压迫症,同时采用Magerl+Brooks手术、植骨融合重建枕颈稳定性。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18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例轻度改善;全部病例得到植骨融合;共置入39枚Magerl螺钉,内固定位置好,无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枕颈后路枕骨大孔减压(必要时切除寰椎后弓)能够改善复杂枕颈部畸形导致的脊髓压迫症;Magerl+Brooks手术可以短节段重建枕寰枢稳定性,保证植骨融合;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准确置入Magerl螺钉,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GardenⅠ、Ⅱ、Ⅲ型闭合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13-01~2017-08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85例,均为新鲜性非病理性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分别为Ⅰ、Ⅱ、Ⅲ型,行2枚空心钉内固定组(简称2枚组)45例:GardenⅠ型18例,Ⅱ型11例,Ⅲ型16例;行3枚空心钉内固定组(简称3枚组)40例:GardenⅠ型13例,Ⅱ型9例,Ⅲ型18例。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85例随访12~24(20.26±2.68)个月。评估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术后临床功能疗效。结果2枚组有42例获得愈合,愈合率为93.33%,15例术后因骨性愈合已取出内固定钉,3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枚组有38例获得愈合,愈合率为95.00%,2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两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2枚组(89.70±8.82)分,36例为优,4例为良,2例为可,3例为差,优良率为88.89%;3枚组(91.53±8.38)分,35例为优,2例为良,1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92.50%。两组Harris评分和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GardenⅠ、Ⅱ、Ⅲ型闭合复位2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术中CT导航和单纯术中CT扫描辅助下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诊断为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肿瘤而行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T导航将患者分为术中CT导航组和术中非CT导航组。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对2组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翻修率、置钉时间和术中CT的扫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CT导航组椎弓根螺钉的穿破率和平均置钉时间显著低于非CT导航组(P〈0.05或P〈0.01)。2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在2组中均没有因内置物位置不佳而行二次手术的病例。结论术中CT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同时医护人员无X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不同入路手术的疗效,以期提高老年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老年CSM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n=80)与后路组(n=80)。前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的变化。结果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后路组明显缩短(P〈0.05);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后路组(P〈0.01)。2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CSM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可提高老年CS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