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呈反应性改变的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统计本地区无偿献血梅毒假阳性率,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假阳性率,减轻献血者心理负担,减少献血者的流失.方法 采用EIJSA和TPPA方法检测.对梅毒筛查阳性的献血者回访,重新抽血检测,并结合问卷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本地区无偿献血梅毒阳性率为0.33%,假阳性率为0.11%,假阳性人数占阳性人数三分之一.结论 应从多方面调杏分析,才能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减轻献血者心理负担,减少献血者的流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因输注全血或血液制品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方法对大连市2010~2012年18~55周岁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及梅毒感染者的 HIV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梅毒阳性率为3.76‰~4.58‰,梅毒和 HIV 两项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占梅毒阳性样本的9.05‰~27.40‰,重复献血者的梅毒阳性率比初次献血者的阳性率低0.02%~0.41%。结论梅毒的阳性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梅毒的筛查工作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一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2008—2010年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情况,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断梅毒经血液传播。方法收集大连市2008—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经EusA方法两种试荆检测,对不同年份、年龄、性别、献血者检测梅毒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大连市155949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率0.46%,其中男性梅毒抗体阳性率为O.49%略高于女性梅毒抗体阳性。摩0.44%,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年龄段在26。35及36~45的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5%。0.52%高于18~25及45以上两个年龄段的O.40%,0.24%。结论2008.2010年大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梅毒阳性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确保从低危人群采集血液,并建立固定的无偿的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因输注全血或血液制品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方法 对大连市2010~2012年18~55周岁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及梅毒感染者的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阳性率为3.76‰~4.58‰,梅毒和HIV两项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占梅毒阳性样本的9.05‰~27.40‰,重复献血者的梅毒阳性率比初次献血者的阳性率低0.02%~0.41%。结论 梅毒的阳性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梅毒的筛查工作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一项。  相似文献   

5.
萍乡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萍乡地区6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报废.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本地区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结果 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4.69%,其中HBsAg阳性为1.22%、抗-HCV阳性为0.51%、抗-HIV阳性为0.11%、梅毒阳性为1.06%、ALT升高为1.8%,献血前ALT筛查与否的ALT不合格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在无偿献血者中开展ALT快速筛查可以降低血液检测报废率,有利于节约资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愿与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日照无偿献血者2009—2011年梅毒感染情况,通过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问询和评估,控制梅毒经血液传播,降低梅毒输血感染风险。方法用ELLSA两步法不同厂家试剂检测同一标本,两次检验都有反应性的经TPPA确认判为阳性,利用监测数据对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者共69872例,经TPPA确认.2009、2010、2011年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38%、0.33%、0.26%,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梅毒抗体阳性率在日照市无偿献血者申呈逐年下降趋势,经统计分析在年龄、职业、学历和献血次数分布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1~2015年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确认阳性情况,了解梅毒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本地区梅毒预防及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梅毒抗体筛查采用ELISA试验,筛查阳性者送开封市疾病控制中心使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并对不同年份、性别、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264952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80例梅毒确认阳性,总阳性率3.0/万,其中男性阳性率(2.9/万)略低于女性阳性率(3.2/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36~45岁阳性率(4.2/万)为最高,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1~2015年梅毒确认阳性率趋于稳定,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者梅毒确认阳性率为7.4/万,再次献血者梅毒确认阳性率为0.5/万,不同献血次数献血人群梅毒确认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确认阳性现状,血站在继续加强梅毒筛查同时,还要从无偿献血招募工作开始把好关,坚持以低危人群为原则,采取有效的献血前健康征询,对于多次献血合格的再次献血者,不能放松征询要求,避免高危行为者参与无偿献血,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献血者梅毒反应素初筛实验方法的选择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3份梅毒反应素阳性标本中,经TPHA确认阳性数17例。TRUST、RPR阳性数20例,效价基本一致。假阳性率17.5%(20-17/17)。ELISA法阳性数18例,假阳性率5.9%(18-17/17)。17例TPHA阳性献血者,ELISA均检出,漏检率为0。TRUST、RPR有2例未检出,均为治疗后梅毒。10号标本未做流行病学调查,视为ELISA法假阳性。17例TPHA阳性献血者中,大多与其生活方式或环境密切相关。11例承认有不洁性接触史,2例其丈夫梅毒TPHA阳性,2例为治疗后梅毒,2例未做流行病学调查。TRUST和RP…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降低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的途径。方法从本地区采供血管理系统查询2011年1月1日~2015年1 2月3 1日献血者信息,对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分别从年份、年龄、性别、职业和学历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共检献血标本163 933人份,判定为梅毒抗体阳性标本904人份,阳性率为0.55%。5年间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年龄分布以18~25岁年龄组的梅毒抗体阳性率最低;性别分布为男性低于女性;职业分布从高到低的前3位是农民、个体和"其他";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随学历层次的降低而升高。结论本地区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固定献血者队伍建设,尽快开展献血前梅毒筛查。  相似文献   

10.
宋新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4932-4933
目的通过对唐山市滦南县医院住院的4216例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了解本地区梅毒感染情况,探讨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TPPA检测阳性例数为52例.RPR检测阳性例数为13例。TPPA检测阳性率为1.2%,RPR检测的阳性率为0.3%。结论住院患者人院时要同时做RPR和TPPA两项梅毒检测,以减少医疗纠纷以及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筛选献血者血液标本时出现假阳性反应的原因,探讨减少假阳性的方法。方法对来本站无偿献血的献血者,留取辫子里枸椽酸盐抗凝的静脉血样本,用ELISA法、双人双试剂对标本进行初复检,如果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呈阳性反应的标本送湖南省疾控中心或湘西自治州疾控中心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结果27317例标本中用ELISA法检测有63例抗-HIV呈阳性,阳性率为0.23%;经疾控中心确证为阳性者仅3例,其余60例均为假阳性,在阳性标本中假阳性比例高达95.2%。结论用ELISA法检测无偿献血者抗-HIV时假阳性偏高。选择特异性好与准确性高的检测试剂,防止HIV的漏检,同时避免过多的假阳性导致血液的报废,仍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技术在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中的临床应用,减少假阳性,避免误诊。方法将ELISA法检测出的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78例,用免疫印迹法(WB)和TPPA法进行确认实验。结果ELISA法检出阳性78例,WB法确认阳性68例,假阳性率12.82%;TPPA确认阳性69例,假阳性率11.53%;ELISA法假阳性的SCO值与真阳性的SCO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法与TPPA法确认的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高老年人梅毒检测的准确性,对ELISA法检测的阳性标本,结合临床表现与病史,对有疑问的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献血者梅毒螺旋体筛查方案,探讨献血者梅毒检测后屏蔽、告知和归队程序。方法对献血者血液采用不同厂家的TP—ELISA试剂进行2次检测。对阳性、可疑及灰区(设为80%)标本采用TPPA法确认,献血者最终结果以TPPA结果为准。其中任何一遍ELISA阳性献血者经TPPA确认阴性后,由专业人员告知其半年后再次抽样复检。如为TPPA确认阳性,告知献血者。结果TP—ELISA检测27423例献血者标本,其中ELISA2家试剂阳性率分别为0.69%、0.61%;TP—ELISA阳性标本235份,经TPPA试验113份阳性或可疑。ELISA单家试剂阳性或双家试剂S/CO值〈3弱阳性的献血者,联系到148例。其中91例献血者半年后检测结果全部阴性,实现了归队;结果不确定57例献血者暂时屏蔽。结论TP—ELISA和TPPA联合检测方案可减少经输血传播梅毒的风险,实现真阴性献血者归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1年镇江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阳性情况,为预防输血传播疾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TP胶体金免疫层析和TP—ELISA法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结果2011年共检测27427名无偿献血者,检出梅毒抗体阳性155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74例,阳性率分别为0.48%和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年龄组分析,以36~40岁年龄组阳性率较高,为0.96%;19-25岁年龄组阳性率较低(O.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严格筛查献血人群,防止梅毒通过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昌吉地区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一般情况的变化,以便相应改进宣传、招募、服务等无偿献血工作。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昌吉地区无偿献血档案信息统计分析。结果昌吉地区无偿献血18-45周岁无偿献血者占82.28%;无偿献血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47:1;少数民族献血者仅占10.02%;0型献血者占31.7%;农牧民献血者占献血人数26.83%;大专以上人数仅占30.77%。结论昌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存在性别差异、青壮年和农牧民是本地区无偿献血的主要力量,献血者文化程度偏低,少数民族的无偿献血工作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统计萍乡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反应数据资料,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梅毒抗体阳性反应结果.结果 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反应为1.06%,感染率与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有关.结论 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招募固定及低危献血者,建立献血者献血前自我排除机制,规范员工招募工作,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新余市2006年至2011年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状,为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新余市2006至2011年无偿献血标本用两种ELISA试剂进行梅毒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按检测时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余市2006年至2011年45739名无偿献血者梅毒的感染率为3.69‰;2006年至2010年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但2011年又有所上升;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抗体阳性率以31~40岁年龄组为最高,为6.68‰;工人梅毒感染率最高,学生梅毒感染率最低。结论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及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扩大宣传层次,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无偿献血知识,提升广大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度,建立以固定献血者及低危人群为主的无偿献血队伍,血液检测选择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筛查试剂,提高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加强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为制定经血液梅毒传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操作,初检结果有反应性者进行双孔复试。结果 2009-2013年共检测南京地区献血者血液样本363 331人份,其中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1 371例,阳性率为0.38%。结论加大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宣传,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工作。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应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要求:至少要用1种ELISA法检测梅毒,现在大部分血站都用TP-ELISA法检测~([1-4]).近年来,我们检测到的梅毒不合格比率有所上升,除EIJSA法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一定的假阳性外,不排除部分想趁无偿献血来免费检测的献血者.我们对本站近年来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或可疑的标本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梅毒螺旋体检测的3种不同试剂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比较,建立更可靠更安全的检测方法学选择及检测试剂的选择。方法使用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试剂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阴阳性体检人员标本,同时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剂试验(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各种试剂的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率。结果在对20份阳性和30份阴性标本的检测中,所用RPR试剂和TRUST试剂的假阳性率,分别为13.3%(4/30)、10.0%(3/30),假阴性率分别为25.0%(5/20)、20.0%(4/20);ELISA试剂的假阳性率为3.3%(1/30),无假阴性。ELISA试剂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明显低于RPR和TRUST试剂(P〈0.01)。结论在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中,ELISA法可直接在酶标仪上获得客观的实验结果数据,减少人为操作和判断的失误,资料易于保存,是体检人员梅毒筛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