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渐进性疾病,骨化的后纵韧带容易压迫脊髓,严重者可造成脊髓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对于OPLL并发脊髓型颈椎病[1-3]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应早期外科干预。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或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本院1995—2006年收治的29例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平均获得10个月(8~12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颈前路减压组优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1.2%,颈后路减压组优4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69.2%。结论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引起脊髓神经根受压时,在颈椎前路手术切除椎间盘的同时去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样改变的疾病。解剖学上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沿着椎体后缘下行至骶骨。由于后纵韧带在椎管内并靠近椎间孔,所以当发生骨化和增厚时使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四肢及腰部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MRI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 (OPLL)的MRI表现及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6例颈椎OPLL的MRI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OPLL的厚度为 2~ 7mm ,平均 3.9mm。病变范围从单个节段至 4个节段。多发生于C3~ 6 水平。OPLLT1WI 2 4例呈低信号 ,12例为低信号内见等或高信号 ;T2 WI 31例呈低信号 ,5例为低信号内见等信号。OPLL压迫脊髓 2 8例、压迫神经根 4例。 12例脊髓内出现异常信号。结论 MRI是颈椎OPLL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d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dindl ligdment简称“opll”)是后纵韧带发生骨样改变。临床上病人表现运动及感觉神经症状。后纵韧带紧靠椎体后,位于椎管内,并贴椎间孔。发生骨化或肥厚时易引起椎管的前后径变窄,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引起四肢及颈腰部症状,重者造成四肢瘫痪,很容易与脊髓病变相混淆。为此就临床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6.
脊椎后纵韧带骨化(简称OPLL),并非少见,最早于1960年,由Tsukimoto报道,多见于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曾称为“日本人病”(1,2,3),本病与脊柱周围其他韧带骨化或钙化不同,因其位于脊髓前方,骨化后可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四肢痉挛性瘫痪。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临床上并不少见,常引起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损害,有较高的致残率。手术干预日益增多,但无论前路还是后路手术均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而这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操作技巧及术后管理密切相关。笔者对85例颈椎OPLL患者术后发生16例并发症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探讨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椎后纵韧韧带骨化的X线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样改变的疾病,解剖学上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沿着椎体后缘下行至骶骨,由于后纵韧带在椎管内并靠近椎间孔,所以当发生骨化和增厚时使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四肢及腰部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四肢瘫痪,因本病胡临床上极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故应加以鉴别,本文收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果  王清 《西南军医》2014,(4):430-433
Hirabayashi分别在1978年、1983年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症取得良好效果。随着手术技术提高改进,手术器材不断精细,目前该技术已用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包括发育性、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ier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tavum,OLF)、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在近期和远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取得良好且稳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引起颈椎椎间孔狭窄的常见原因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体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以及关节突的增生和肥大等所致;我们在1986年2月至1987年2月一年间内,经CT检查证实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有23例,其中10例患者,后纵韧带骨化除了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压迫外,骨化可沿椎间盘后缘,向侧方延伸至椎间孔内,引起椎间孔狭窄,部分病人除了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外,同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 一、一般临床资料 2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有10例韧带的骨化延伸至椎间孔内,其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47—62岁之间,病程均在1年以上;9例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合并根性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样改变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生率较高 ,当发生骨化增厚时 ,使椎管的前后径变窄 ,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本文收集我院 1996年以来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 3例 ,总结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  本组 2 3例 ,男 16例 ,女 7例 ,年龄 42~ 74岁 ,平均年龄6 1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上肢麻木等临床表现。图 1、2 女 ,45岁 ,不同层面的骨化影形态各异 ,图 1骨化影为孤立的圆形 ,图 2为半圆形 图 3 女 ,5 1岁 ,骨化与椎体后缘相连 ,两侧缘有切迹征象 图 4 男 ,5 3岁 ,骨化块向颈椎…  相似文献   

12.
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照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法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4例,D级6例.前路手术12例,后路手术8例,后前路联合手术5例. 结果 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86个月,平均38.3个月,前路手术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出.后路手术患者术后X线及CT摄片显示无再次关门现象.21例患者脊髓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改善,4例尤改善者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结论 采用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入路治疗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57 脊椎后纵韧带骨化1960年 Tsukimoto 氏报告-因颈椎3—4后纵韧带骨化所致进行性脊髓病的尸检例。以后,又有其他日本学者报告日本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1964年 Terayama 氏提出用“颈椎纵韧带钙化”的名称,以将此病区别于强直性脊椎炎、老年性强直性骨增生及脊椎病。尸检及活检证实其病理表现为由非机化的钙沉着至真正骨形成。虽于胸及腰椎也有发现钙化者,但非常少见。文内报告16例新加坡人患颈椎、胸椎及腰椎后纵韧带骨化。男女病人数相等。年龄为45—79岁。16例中,中国人10例、印度人4例、马来人2例。骨化最厚的病例具左侧颈神经根脊髓病,另11例显轻度脊椎病症状,其余4侧系偶然发现的。单独累及颈椎者最多,计12例,尤易见于4—4之间。钙化长度不定。对着椎间隙的部位,钙化可能不连续。钙化厚度1—8毫米。后纵韧带骨化虽最易见于颈椎,但也能发生在胸椎及腰椎。所有病人的化验正常,无氟中毒的临床征象。临床症状通常是轻微的,但当脊椎受压时,可出现严重症状。病因尚不明,最可能是退行性变,一些组织学征象提出椎间盘退行性变为真原发病灶。[Chin W S et al:Brit J Radiol 42(623):865,1979(英文)李景学摘鲍润贤校]  相似文献   

14.
黄韧带骨化症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nlcnstum flavum,OLF)临床上并非少见,是引起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与后纵韧带钙化、骨化、椎间盘突出并存,本症其病隐匿,症状多样,近年来人们对此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迄今为止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黄韧带骨化的临床表现与脊柱其他病变不易鉴别,手术治疗具一定危险性,治疗效粜不甚满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绥患者痛苦足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随脊髓造影、CT扫描及MRI检查的不断发展,黄韧带骨化症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性疾病并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与非OPLL颈椎病经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平均在每个节段所花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血量上的差异性,为完善麻醉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OPLL经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患者17例和随机抽取30例非OPLL颈椎病(剔除肿瘤和外伤患者)经前路手术患者,分析平均在每个节段所花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血量上的差异性。结果OPLL比非OPLL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融合术平均在每个节段所花的手术时间明显要长(P<0.01)、出血量显著增加(P<0.01)。OPLL患者大部分需要输血,平均输血量约为850 ml,非OPLL患者基本不用输血。结论OPLL经前路手术所需时间比非OPLL颈椎病前路手术要长,出血量明显增加,大部分患者需要输血。因此,麻醉方案中应包括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尿量监测和深静脉穿刺置管,多节段OPLL者术前必需充足备血。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的42例颈椎病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磁共振检查提示后纵韧带骨化9例,后纵韧带肥厚17例,颈椎问盘脱出16例。16例行颈椎后路手术,26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平均改善率为61.8%,优11例,占31.4%;良14例,占40%;一般8例,占22.9%;差2例,占5.7%。结论:MRI对后纵韧带骨化、后纵韧带肥厚和颈椎问盘脱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3例经CT检查证实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例;其中20例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CT图象上骨化块的形态多种多样;骨化块的厚度以及它在椎管内的位置不同,可能是产生不同类型脊髓损害的原因之一;少数病人临床症状与椎管的狭窄程度不成比例,轻度外伤是加重或诱发脊髓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与MRI的K线在颈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84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术前分为A组(K线阳性组)和B组(K线阴性组),术中超声所见分为分离型、接触型和压迫型,分别评估两组和三型JOA评分改善率,评价其指导意义。结果K线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中超声压迫型JOA评分改善率较分离型、接触型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证实了术中超声和K线可有效预测OPLL后路手术的疗效,而术中超声更优。  相似文献   

19.
地方性氟骨症的脊柱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MRI在地方性氟骨症脊柱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1例地方性氟骨症的脊柱MRI进行分析和与X线比较.结果所有椎体内脂肪含量减少和分布不均,在T1WI上信号强度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性减低,其信号减低程度与X线骨密度的增高程度相比较无明确相关性.32例C3~7椎体的T1WI信号强度平均值明显低于100例对照组(P<0.001).81例中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71例(88%),其中后纵韧带骨化35例(43%),黄韧带骨化8例(10%),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28例(35%),与X平片所显示的相同.在T1WI上63例后纵韧带骨化和36例黄韧带骨化有中等信号强度区者分别为32例(51%)和31例(86%).81例中椎间盘突出68例(84%),椎间盘变性57例(70%),椎管狭窄75例(92%),脊髓受压63例(78%),其中脊髓内有病理学改变28例(35%).X线测量57例颈椎椎管前后径<9 mm(以此推断脊髓受压)41例(71.92%),MRI显示脊髓受压48例(84.21%,P=0.115).57例颈椎椎间盘后突出51例(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62%)(P<0.001);椎间盘变性37例(64.91%),与对照组(37%)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MRI显示地方性氟骨症的椎体信号强度均匀或不均匀性减低,可反应成骨活动增强程度和氟化钙及骨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MRI对显示脊髓受压,脊髓内病理学改变和椎间盘突出、变性优于X线.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症。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全部病例作了颈椎CT扫描,其中20例进行脊椎造影CT检查,均显示有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的征象,并对其病因、CT诊断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