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临床效果.方法 14例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6~9mm.经(summers上颌窦提升器械)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3mm.共计植入ITI种植体27枚.结果 术后当天X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1.7±1.6) 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上颌窦口腔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月X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黏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少量不足的牙种植修复,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洋  何家才 《安徽医学》2014,(7):924-927
目的探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上颌后牙缺失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为4~8 mm,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ITI种植体17颗,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通过两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种植体存留率、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状况、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状况和窦底提升后新骨形成状况。结果观察期内17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种植区窦底平均提升高度为3.12 mm(2.03~4.13 mm),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每次X线复查种植体颈部周围骨水平吸收<0.2 mm。结论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方法可靠,效果肯定,能有效治疗窦底RBH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者。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华 《吉林医学》2010,31(4):560-561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患者23侧上颌窦行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结果:患者术后全部种植成功,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性反应发生,无骨质吸收,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的国产术期护理十分重要,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牙槽嵴顶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例牙槽嵴顶距窦底垂直骨高度为5 ~7 mm的患者,经牙槽嵴顶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21枚种植体,植骨或不植骨,定期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情况良好,无种植体松动或脱落;X线显示种植体周围骨质稳定,窦底边界清晰,无炎症表现,19例均完成种植修复,患者满意度高.结论:经牙槽嵴顶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骨块内嵌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时种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4例,经牙槽嵴顶采用环形骨刀定位并制备窝洞,钻至距上颌窦底约1~2 mm时,将内提升工具放入种植窝内轻轻敲击预备窝洞后的柱状骨块,造成窦底皮质骨骨折。将骨块内嵌,连同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提升至所需要的高度,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共49枚。术后4~6月后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术后、修复后定期复诊,检查上颌窦情况、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骨高度。 结果 34例均未发生术后炎症及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均无炎症,术后4~6月影像资料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已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缺牙区术前余留牙槽骨高度为5.2 mm(3.7~7.1 mm),术后上颌窦窦底垂直骨增量为3.8 mm(2.0~6.9 mm)。随访观察12月(3~24月),临床效果良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采用上颌窦骨块内嵌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有效提高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微创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抬高上颌窦底,同期种植修复上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42例,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为6.6 mm(4.8~7.6 mm),进行微创骨挤压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 mm(2~5 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及骨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骨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小良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 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平均增加2.3 mm(1.8~3.7 m),边缘骨丧失平均为1.2 mm(1.0~1.7 mm)。结论应用微创骨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手术操作步骤简单,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创伤要小,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为解决上领后牙区牙缺失后牙槽骨萎缩导致骨量不足而采取的开放式上领底窦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距离较短的患者行上领窦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 植入后种植体稳定,无松动或脱落,无上领窦炎症发生,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结论 上领窦提升植骨及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方法可靠,对解决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拔除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2mm、4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各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2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4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应用Crestal Approach-Sinus Kit (CAS-KIT)提升上颌窦粘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患者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2~9mm,经CAS-KIT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超过3mm的植入羟基磷灰石陶瓷,同期植入种植体,最高提升10 mm,共计植入ITI士卓曼种植体46枚.结果 术后当天X线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3.9±1.8)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及骨替代品泄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个月X线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粘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个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利用CAS-KIT提升上颌窦是一种简单、微创的技术,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种植修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陈广华  栾明亮  董凯丽  符国新 《安徽医学》2012,33(12):1654-1656
目的评价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可用骨高度为3-6 mm,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治疗。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定期随诊。结果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经过6~36个月追踪观察,种植体均行使功能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结论掌握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适应证,二者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骨牙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22例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37颗短种植体,术后六个月行临时义齿修复,临时修复半年后行永久修复。【结果】种植体术后观察8~24个月,种植体均稳定无松动,无疼痛,能负担固定修复体的咬合力。X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及底部均有硬组织包绕,垂直骨吸收量〈1 mm。【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短种植体植入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就诊时间,是上颌后区萎缩牙槽骨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扩大种植适应证,并观察其修复使用的成功率。方法通过40例患者55颗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及同期ITI及BLB种植体植入术,术后1、3、6个月检查评测种植体骨结合状况、上颌窦愈合以及戴牙修复后12、3、年的使用情况。结果 54颗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经6-5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1颗因咬硬物失败。结论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并同期种植植入术能有效地扩大种植适应证,解决了上颌后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特点和方法。方法: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常规种植或加骨挤压、上颌窦内提升、上颌窦外提升、使用短种植体技术、倾斜种植技术等方法,共完成上颌后牙种植病例85例,174颗种植体,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5年8个月(58年)。结果:无上颌窦炎症发生,2颗脱落,余牙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成功率98.85%。结论:上颌后牙缺失的病例,应用CBCT观察缺牙区骨质骨量情况,结合患者对种植手术的依从性,综合考虑,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法,可以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增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Bio-Gide在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再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种植区存在骨缺损的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1例;可通过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种植体81枚.生物膜均采用可吸收性的Bio-Gide生物膜,移植物采用自体骨与Bio-oss骨粉1∶1或2∶1的混合物.结果 术后6个月,x线片观察到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行二期修复术.结论 Bio-Gide生物膜在引导骨再生中种植体骨结合成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行骨劈开增量,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种植区骨量不足,牙槽嵴高度充足但厚度仅3~5 mm的患者。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直径3.3~4.1 mm,共计24枚,18例均采用固定修复。结果 24枚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负载12~24个月,无一种植体失败,功能和美学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 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并可同期植入种植体,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大小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入路窗口结合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种不同尺寸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对29例(共32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病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组(6 mm×6 mm,n=15)和常规骨窗组(15 mm×10 mm,n=14),两种窗口均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和种植体。分别于术后10 d和30 d评价患者舒适感。在手术前、手术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检查种植体周围上颌窦底部剩余牙槽骨和植入骨粉的总厚度和所植骨粉在窦底的宽度。结果: 全部32颗种植体CBCT检查骨结合良好,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量有明显增加。小骨窗组与常规骨窗组的植入骨粉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小骨窗组患者总手术时间与常规骨窗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0 d和30 d随访中患者对手术不适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微创小窗口上颌窦底外提升术较常规窗口损伤更小,技术适应证更广泛,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升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