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i S  Lin XP  Hu RD  Ni ZY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1):88-93
目的:通过研究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彩色照片的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探讨正畸治疗对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面部容貌的影响。方法:从本院就诊正畸患者中随机挑选男女各40例,由评分小组对每例患者的一组照片给出视觉模拟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均数与中位数最接近且标准差较小的男女各1例的照片作为参照照片。然后对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2组照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随机挑选40例治疗结束的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将每位患者矫治前或治疗后的相片及同性别的参照照片作为一个单位同时显示,按顺序随机排列,由评分小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对治疗前、后的评分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单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结果:选出了男女各1例患者的照片作为参照照片;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总体均数为43.839,治疗后总体均数为48.328。假设人群中评分值总体均数为50,将所有患者治疗前评分做单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值做单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的总体均数进行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结论:安氏Ⅱ1类错畸形明显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正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的面部容貌,使之达到普通人群水平。  相似文献   

2.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正畸医生在治疗此类患者的同时都会用尽各种方法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本综述将从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功能矫治器治疗以及正颌治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的疗效进行探讨,并分析生长发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实现对治疗效果的预测,达到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在所有正畸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生长发育的潜力,历来为临床正畸医师所重视。本文通过对91例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5年后颅颌特征的研究,以便了解正畸治疗对颅面生长发育潜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固定正畸治疗的最佳时机以及与生长发育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60例,按Baccetti骨龄分期将其分为生长高峰期(CVMⅡ期)非拔牙组与对照组、生长高峰后期(CVMⅢ期)非拔牙组与对照组共4组,每组男女各半。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软硬组织均有改变,其中CVMⅡ期非拔牙组治疗后骨组织变化较CVMⅢ期非拔牙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大部分牙组织与软组织变化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VMⅡ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非拔牙正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颌的生长,促进下颌和颏部的发育,故临床上应该在CVMⅡ期的早期阶段给予治疗,以获得更好的骨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he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患者中偏颌畸形的患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揭示各类错与颜面偏斜的关系及颜面偏斜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天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2384例患者,统计颜面偏斜的患病率、性别差异,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患者中颜面偏斜的患病率为2.6%;患病率有性别差异;Ⅲ类错中颜面偏斜的患病率最高,Ⅱ类错最少;颜面左侧偏斜多于右侧偏斜;颜面偏斜患者多伴有前牙或后牙的反。结论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患者中偏颌畸形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AngleⅢ类错伴颜面偏斜畸形的患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熊莉  陈晓峰  段义峰 《口腔医学》2012,(11):690-692
目的分析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1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Ⅰ期Twin-block功能矫治和Ⅱ期固定矫治,并行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经Ⅰ期和Ⅱ期矫治后,患者通过头影测量分析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前牙覆盖减小。结论对于生长期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采用双期矫治有明显效果,对于牙型和面型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盛海静 《口腔医学》2012,32(6):357-358
目的评价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AngleⅡ类Ⅰ分类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0~14岁,均为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X线头影测量显示主要为下颌后缩及轻微的上颌前突,ANB>5°,左手腕片显示为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所有病例均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平均疗程7~8个月,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SNB增大;ANB减小明显,Go-Co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表明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生长。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AngleⅡ类Ⅰ分类错可取得明显的骨骼改变,是一种疗效肯定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错畸形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初步研究错畸形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新生470名进行调查,由口腔医师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所有参检学生填写矫治意识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错畸形患病率为86.04%(男生84.00%,女生87.70%),男女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各类畸形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为Ⅰ类、Ⅲ类、Ⅱ类。中线不齐、拥挤、深覆发病率高。82.88%之前没有做过正畸检查或咨询,但在正畸医生的建议下一半人表示会接受治疗。近半数人对正畸治疗费用、疼痛等情况的了解不多,但绝大多数人知道正畸治疗会影响美观。结论大学新生错畸形患病率较高,且患者治疗率极低,对畸形认识不足,广泛开展正畸宣教及治疗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张彦  王林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11,31(6):365-367
安氏Ⅱ类1分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通过正畸治疗获得协调的软组织侧貌是其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应用功能矫治器矫治已成为重要的早期阻断性矫治手段,该文从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软组织侧貌特征、常用功能矫治器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以及功能矫治器的治疗时机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了解功能矫治器对侧貌改善所起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426例正畸患者错畸形的分类、减数矫治所占比例和矫治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2000年4月~2006年12月1426例门诊正畸治疗病例的资料,调查项目为错分类、减数牙位以及采用的矫治技术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6例矫治患者中固定矫治1258例,占88.22%,活动矫治168例,占11.78%。安氏Ⅰ类错518例,占36.3%;Ⅱ1类错422例,占29.6%;Ⅱ2类错235例,占16.5%;Ⅲ类错251例,占17.6%。固定矫治的患者减数治疗者达到59.9%。总共减数1834颗牙,第一前磨牙减数占总减数牙的87.1%。结论高性能的固定正畸是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正畸科的主流技术,同时各类活动矫正器也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衡峰  魏洁 《口腔医学》2009,29(10):555-556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人牙周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28例患有牙周病的错畸形患者进行常规牙周治疗及正畸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牙周、牙槽骨情况的变化来评价正畸治疗对患有牙周病的错畸形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28例患者的错畸形得到矫正达到个别正常,矫正结束时牙周情况较矫治前明显改善。结论正畸治疗为错畸形患者创造了健康的牙周环境和功能良好的牙列,对牙周病的治疗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特点。方法 25例经完善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分析治疗前(T0)、术前正畸治疗后(T1)、及矫治结束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分析其不同时期的硬组织变化,总结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特点。结果所有患者面部外形都较治疗前明显改观,咬合及功能改善。尽管头影测量结果显示骨面型:面角、颌凸角等变化明显,但术前正畸去代偿并不完全,上颌牙齿的代偿依然存在。术后的正畸主要是稳定手术后的颌骨关系和精细调整咬合,类似于综合性的正畸治疗。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是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有效手段,而治疗效果的日臻完善需要正畸正颌治疗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8.
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及其牙弓形态特点。方法:选择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6岁)、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和对照组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6.2岁)的原始模型各40副,测量每副模型的上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计算上、下颌对应牙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宽度和牙弓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狭窄,但差异无显著性(J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牙弓宽度和下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弓宽度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宽度差小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尖牙、第二前磨牙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差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宽度差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小,尖牙处宽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leⅡ^1、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以及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发育均有不足.治疗中可适当进行扩弓。  相似文献   

19.
吴成勇 《口腔医学》2010,30(12):765-766
目的 探讨替牙期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伴有深覆盖、深覆的患者使用反切牙式平面导板早期矫治的疗效。方法 选择25例安氏Ⅱ类1分类,低角,深覆盖、深覆Ⅲ度,X线片显示前部牙槽突高度过高而后部牙槽突高度不足,采用反切牙式平面导板进行矫治5~10个月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矫治后,深覆,深覆盖得到矫治,儿童面型也得到一定改善。X线头影测量SNB、ANB、SN-MP、ANS-Me均有显着变化(P<0.05),SNA、1-NA几乎没有变化。结论 AngleⅡ类1分类错伴有深覆盖、深覆的替牙期患者通过配戴反切牙式平面导板,有利于肌位与颌位协调统一,促进牙齿与颌骨协调发育,可为后期固定矫治提供有利条件,减少复发,尤其是功能性远中错能够尽快恢复并保持在正常肌功能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种错[牙合]类型患者正畸治疗前的心理特征,为临床医生治疗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AngleⅠ、Ⅱ、Ⅲ类错患者各100例,男、女各50例,成人、青少年各50例,在治疗前对其进行心理状态调查,记录相应的分值,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Ⅲ类错[牙合]患者想改善牙齿的愿望最强烈;对正畸治疗的恐惧程度Ⅲ类错[牙合]患者最低,其次是Ⅰ类错[牙合]患者,Ⅱ类错患者最高;3种错类型患者对正畸矫治是否有益于牙齿健康、能否改善面型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倾向于认同正畸不仅有益于牙齿健康,也能改善面型。结论 3种错[牙合]类型患者治疗前心理状态存在差异,临床医生治疗前应针对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