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淑花 《妇幼护理》2023,3(12):2909-2911
目的:分析强化护理措施在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社区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分组法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接受强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结束1d,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FPG)、糖化血糖蛋白(HbAl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FPG、2hFPG、HbA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结束1d,2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结束1d,2组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 94%高于对照组78%(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用于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能在提升护理满意度基础上,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并能促使患者更好掌握冠心病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观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6.7%),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TC、TG及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C、TG及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病人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氟伐他汀,对照组不使用氟伐他汀,只用低脂饮食等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虽TC、TG、LDL-C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降低TC、TG、LDL-C方面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病人,氟伐他汀的调脂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李鸥  郭知学  汪春  朱巧玲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2):1348-1350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老年合并冠心病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合并冠心病的T2DM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运动组在常规扩张冠状动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仪采用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和1个疗程(8周)后,检测甘油二酯(TG)、胆固醇(TC)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作比较.结果 运动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TG、TC、LDL-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疗法干预能减少老年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多余脂肪,降低TG和LDL-C,增加HDL-C,并显著降低血C-反应蛋白水平(P<0.05),运动疗法对老年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有明显的有益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50例冠心病伴高血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运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患者血脂的影响。结果运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的患者,治疗后TC(血浆总胆固醇)有效率达91.5%,TG(甘油三酯)为76.2%,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72.2%,LDL-C(低密度脂蛋白固醇)为82.5%。经4、8w治疗,患者TC、LDL-C均降低(P<0.01),经8w治疗后,TG降低(P<0.05),HDL-C升高(P<0.05),临床意义显著。辛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高血脂方面安全、有效,为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观察组hs-CRP与血脂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TC、TG、LDL-C、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s-CRP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脂与炎症因子水平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血清胆红素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一氧化氮相互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及一氧化氮的关系,探讨它们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冠心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各30例,通过实验室测定它们的血清胆红素、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氧化氮(NO),并通过统计学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LDL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增多,使NO水平降低,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从而促使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纤维膳食干预以观察其对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筛查年龄在40~80岁患者,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平均值≥0.9mm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确定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治疗组和对照组,以魔芋精粉为主的膳食纤维进行干预。随访一年,观察IMT、颈动脉斑块、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可见IMT和平均斑块厚度缩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降低,但膳食纤维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虽均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降低甘油三酯(TG)的水平,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膳食纤维干预对颈动脉IMT增厚或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危患者,可显著降低颈动脉IMT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显著降低SBP、DBP、TC、LDL-C、血糖及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冠心病(C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和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CHD组),其中老年冠心病组又分为2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AMI)、2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型冠心病(UAP)及20例稳定性心绞痛型冠心病(SAP),分别测定其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其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CHD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间Hcy水平比较AMI>UAP>SAP(P<0.05),同时CHD组中对血浆Hcy与TG、TC、LDL-C、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与其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及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分析584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水平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外,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体重指数(BMI)、吸烟和TC、LDL-ch高度相关(P<0.001);随着TC、LDL-ch水平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降低(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LDL-ch与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TC、LDL-ch水平与左心功能不全呈正相关,防治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时,应重视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TC、LDL-ch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脑钠素(BN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BNP与老年MHD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老年MHD患者64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分别检测患者的BNP、IL-1β、IL-6、TNF-α、CRP,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探讨BNP与老年MHD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关系。结果老年MHD患者血清BNP、CRP、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MHD患者LAD、LVDd、IVST、LVPWT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VEF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VM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BNP分别与LAD、LVDd、IVST、LVPWT、LVMI、E/A、左室异常呈正相关(P〈0.05,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5);BNP分别与CRP、IL-1β、IL-6、TNF-α、脂蛋白(a)〔Lp(a)〕呈正相关(P〈0.05,P〈0.01),与血清白蛋白(SAlb)、血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5,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NP水平升高是此类患者并发左心室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老年MHD患者BNP水平普遍升高,并且与左心室重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Cag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Hp+CagA+冠心病患者57例为根除治疗组,同期住院的57例Hp-CagA-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除治疗组接受根除Hp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研究期为6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接受血脂、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EMP)水平及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的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反应(FMD)检测。结果:治疗后根除治疗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cEM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前根除治疗组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Hp+CagA+,可改善合并Hp+CagA+感染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5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1例)及对照组(5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者EPCs水平,并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其肱动脉FMD。冠心病组依据SYNTAX积分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亚组,比较高危、中危、低危三组之间EPCs数量及FMD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EPCs数量显著减少,肱动脉FMD亦明显减低(P<0.05),循环血EPCs数量与肱动脉FMD呈显著正相关趋势(r=0.41,P<0.01)。各亚组之间,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Cs数量及FMD均与冠状动脉造影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381,P<0.01;r=-0.31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低下,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血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异常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方法】收集血液透析患者,利钠肽前体超过450ng/L 11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干预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抗心衰治疗。观察两组首次严重心血管事件。【结果】干预组经抗心衰治疗后NT-proBNP浓度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共有37例患者因心血管原因死亡(32.2%),死亡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较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致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干预组26例(40%,26/65),对照组35例(70%,35/5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生首次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利钠肽前体异常者予以抗心衰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情景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预防的作用.方法 将511例心血管内科监护室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1例和干预组260例,对照组按心血管内科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预防便秘的指导,干预组除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外,针对冠心病患者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给予情景式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第1~3天、第3~5天和第5~7天便秘发生率分别为0.76%,0.38%,0.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8%,4.3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17,8.901,8.901;P <0.05);1个干预周期内,干预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0.38%,低于对照组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0,P<0.05).结论 系统的情景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发生,并减少因便秘而引发的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5 年和10 年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方法 选择178 例30~74 岁、无心血管疾病史的NAFL 患者和178 例年龄、性别匹配、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似的对照人群,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动脉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习惯、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和NAFL 等信息,计算并比较两组间5 年和10 年Framingham 冠心病风险评分,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分析使NAFL 患者10 年Framingham 冠心病风险级别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NAFL 患者5 年Framingham 冠心病风险评分与对照组比较[(3.69±0.28) % vs (3.23±0.2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9,P>0.05);10 年冠心病风险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34±0.69) % vs (4.97±0.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93,P<0.05).使NAFL 患者冠心病风险级别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OR:11.09,95% CI:3.03~37.38,P<0.05)、吸烟(OR:13.84,95% CI:2.92~63.47,P<0.05)、总胆固醇>200 mg/dl(OR:7.18,95% CI:2.35~22.15,P<0.0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0 mg/dl(OR:3.68,95% CI:1.46~10.73,P<0.05).结论 NAFL 患者10 年冠心病风险明显增加,高血压、吸烟和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冠心病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对77例CHD患者及51例体检健康者进行SUA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检测。根据SUA水平另将CHD患者分为CHD伴高尿酸血症(HUA)组和CHD正常尿酸组。并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UA、P-LCR、MPV、PDW显著增高(P<0.01、P<0.05),PLT显著减低(P<0.01)。CHD伴HUA组与CHD正常尿酸组比较,P-LCR、MPV、PDW显著增高(P<0.05),PLT显著减低(P<0.01)。CHD正常尿酸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小板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SUA与P-LCR、MPV、PDW呈显著正相关(r=0.207、0.213、0.238,P<0.05),与PLT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SUA水平与血小板参数关系密切,HUA可能通过促进血小板活化、增强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而参与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中引用老年综合评估( CGA)对老年冠心病( 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3年6月心内科住院老年CHD患者1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9例和CGA组74例。对照组实施心内科专科护理,CGA组实施基于心内科专科护理的CGA护理模式。于入院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CQQC )对两组患者的体力、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CGA 组患者中有75.7%的患者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老年综合征或老年问题,其中抑郁占67.6%,睡眠障碍占66.2%,听力障碍占62.2%,视力障碍占60.8%。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后CGA组CQQC在体力、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工作人际关系等维度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0.86±5.06),(8.75±4.54),(5.90±0.40),(5.22±1.95),(8.41±3.22),(0.97±0.66),(40.11±9.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4.12),(4.57±0.85),(4.72±0.82),(3.85±1.45),(3.67±1.52),(0.70±0.64),(24.86±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41,7.545,11.137,4.720,11.095,2.470,12.653;P<0.05)。结论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能够在老年CHD的临床护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并能提高老年CH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315例,服用氯吡格雷24 h后进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 )检测,△A>10%者为对照组(196例),△A≤10%者为观察组(119例)。观察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糖、脂代谢及炎症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发病率、高脂血症发病率、体质量指数及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偏低(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明显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超敏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增高而HDL-C水平降低,提示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