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韩安家  熊敏  李智 《癌症》2001,20(3):258-26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和雌、孕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意义。E -α-catenin,--catenin,γ-catenin和ER、PR的表达。结果:E-cadherin在IDC和ILC中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的分别占18.7%和30%,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在IDC中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的分别为75%,43.8%和明显的正相关性;γ-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与淋巴结转移病例之间有显著的关系。ER和PR在IDC中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除E-cadherin外,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表达明显缺失和减少。γ-catenin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可作为乳腺浸润性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预后指标。ER、PR与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可能是乳腺浸润性癌两类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指标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波形蛋白(Vimentin)在MBC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DC)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选取与上述MBC临床病理特征匹配的16例IDC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组病例癌组织中ER、PR、HER-2、Ki-67、E-cadherin以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16例MBC中4例为纯鳞状细胞癌,4例为鳞状细胞癌伴有非特殊性浸润性癌,7例为梭形细胞癌,1例为混合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1岁,中位最大直径3.8 cm,淋巴结阳性率43.8%;ER/PR阳性率为0,HER-2阳性率为18.8%,13例为三阴性乳腺癌。E-cadherin在MBC组中的正常表达率低于IDC组(0% vs 37.5%,P<0.05);Vimentin在MBC组中表达增加,强于IDC组(P<0.05)。结论:MB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形态学异质性明显,激素受体低表达,分子分型以三阴性癌为主;另外MBC中EMT程度明显高于IDC,故其预后较IDC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桩蛋白(Paxillin)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术中切除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距癌灶约5 cm处正常乳腺组织中Paxillin和Caspase-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两者间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Paxillin在IDC组的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spase-3在IDC组的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IDC组中,Paxillin的表达与Her-2状态相关,2种蛋白的表达与乳腺IDC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2种蛋白在ID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P=0.013)。   结论  Paxillin和Caspase-3的的异常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13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承德市肿瘤医院和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的10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CD133蛋白表达,并用χ^2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CD13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不同程度地表达CD133.不同肿瘤直径组间CD13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6,P=0.024),其中肿瘤直径〉2~5 cm组CD13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组[56.72%(38/67)比26.09%(6/23),χ^26.429,P&lt;0.012].不同组织学分级间相比,CD133阳性表达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43).并且,有淋巴结转移者CD133阳性表达率比无淋巴转移者高[64.71%(22/34)比39.71%(27/68),χ^25.675,P=0.017)].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674;χ^22.874,P=0.242).结论 CD133有可能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IDC-L)与浸润性小叶癌(ILC)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乳腺癌数据库中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资料的IDC-L、ILC与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2 957例乳腺癌患者入组,其中IDC-L、ILC与IDC分别有109、177和2 67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与IDC-L相比,IDC患者多中心病灶和脉管浸润较少,而HER2阳性和Ki-67高表达较多(P<0.05);ILC患者发病年龄较大、脉管浸润较少(P<0.05)。IDC-L患者的5年无乳腺癌生存率(BCFI)(82.1% vs 90.7%,P=0.040)和总生存率(OS)(91.0% vs 94.4%,P=0.029)比IDC患者差;但与ILC患者(BCFI:84.1%,P=0.803,OS:92.6%,P=0.803)无明显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以及分子分型是影响患者BCFI和OS的独立因素(P<0.05),IDC-L较IDC患者有较差的BCFI(HR=1.67,95%CI:1.02~2.70,P=0.042)及OS(HR=1.89,95%CI:1.04~3.45,P=0.037)。结论:IDC-L临床病理特征与ILC相似,但与IDC有较多不同;IDC-L预后劣于IDC,与ILC无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 M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表型及预后情况。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242例, 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300例作为对照,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   结果   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准确率、p53表达及无病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在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肿瘤直径、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乳腺黏液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乳腺黏液癌预后较好, 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对乳腺黏液癌进行亚型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breast cancer 1 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泖1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乳腺腺病患者的石蜡标本BRCA1的表达。从病理科的档案提取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表达结果,分析BRCA1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ER,P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BRCA1蛋白在IDC组织表达率56.7%(38/67),癌旁组织表达率80.0%(36/45),乳腺腺病组织表达率92.5%(49,53)。阳性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ID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腺病组织比较,BRCA1阳性表达率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RCAI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37,P〈0.05),与ER、PR、Her-2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9,-0.250,-0.363,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BRCA1蛋白可作为估计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COX-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激素受体等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8例副乳腺、31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BPBD,包括腺病15例,纤维腺瘤16例)、7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其中35例伴有导管原位癌(DCIS)标本进行COX-2免疫组化标记,观察COX-2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分布特征并与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临床病理因素等进行对比.结果 ①COX-2表达8例副乳腺全部阴性;BPBD阳性率为96.5%(30/31),其中腺病93.3%(14/15),纤维腺瘤100%(16/16);DCIS阳性率为85.7%(30/35),表达强度≥相应癌组织;IDC阳性率为84.3%(59/70),癌周非癌腺体有不同程度的COX-2表达.②COX-2在BPBD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DC,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0.025);③COX-2阳性表达在DCIS中与组织分化低(χ2=10.98,P<0.005)、PR阴性(P=0.019)及C-erbB-2阳性(P=0.0008)有关.在IDC中主要与淋巴结转移(χ2=4.09,P<0.05)、组织分化低(P=0.004)、PR阴性(χ2=6.91,P<0.01)及C-erbB-2阳性(χ2=5.94,P<0.025)等有关.结论 COX-2在正常乳腺组织不表达,在BPBD、DCIS和IDC中均有较高表达,提示COX-2表达上调既参与乳腺致癌,又促进其发展和转移,并可能参与了PR阴性乳腺癌对辅助性内分泌治疗的抵抗性而使治疗反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breastcancer 1 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乳腺腺病患者的石蜡标本BRCA1 的表达,从病理科的档案提取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 表达结果,分析BRCA1 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ER,PR,Her-2 表达的关系。结果:BRCA1蛋白在IDC 组织表达率56.7%(38/67),癌旁组织表达率80.0%(36/45),乳腺腺病组织表达率92.5%(49/53)。 阳性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IDC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腺病组织比较,BRCA1 阳性表达率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BRCA1 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37,P<0.05),与ER、PR、Her-2 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439,-0.250,-0.363,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BRCA1 蛋白可作为估计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及其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COX-2、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OX-2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74.2%(52/70)比30.0%(9/30),χ2=17.31,P=0.00],COX-2 蛋白阳性率也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72.8%(51/70)比23.3% (7/30),χ2=21.14,P=0.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7.54,P=0.00;χ2=6.36,P=0.01),与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71.4%(50/70)比33.3% (10/30),χ2 =12.70,P=0.00],其VEGF蛋白阳性率也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65.7%(46/70)比26.7%(8/30),χ2 =12.89,P=0.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33,P=0.00),与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VEGF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OX-2 mRNA表达与VEGF mRNA表达之间以及COX-2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64,P=0.00;r=0.44,P=0.00).结论 COX-2和VEGF的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均上调且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COX-2、VEGF可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 E-cad)、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浸润性小叶癌(ILC)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113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浸润性导管癌60例、浸润性小叶癌48例及混合性癌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cad及P120的表达。  结果  E-cad在IDC和IL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51/60)和0,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120在IDC中阳性率为100%, 且均为细胞膜着色, 而在ILC中阳性率亦为100%, 但均为胞浆着色。E-cad和P120联合使用将20例混合癌确诊为IDC 16例及ILC 4例。IDC中E-cad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无关, 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  结论  E-cad和P120联合使用可以鉴别光镜下易混淆的IDC和ILC, 使组织分型更准确, 建议应用于乳腺癌的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cad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鑫蓉  王哲  杨向红 《肿瘤》2021,(2):100-109
目的:检测P2X7受体(P2X7 purinergic receptor,P2X7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2X7R在1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34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P2X7R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参数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2X7R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2X7R在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明显高于乳腺癌旁正常组织(P<0.01);P2X7R表达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P=0.039)、TNM分期(P=0.045)、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P=0.024)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P=0.033)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且P2X7R在淋巴结转移患者、TNMⅢ期患者、ER阳性患者和PR阳性患者中高表达率更高。P2X7R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p53和Ki-67无相关性。P2X7R高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时间较低表达者短(P=0.0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DFS与肿瘤大小(P=0.002)、淋巴结转移(P=0.009)、TNM分期(P<0.001)、Ki-67(P=0.026)和P2X7R(P=0.013)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33)和P2X7R(P=0.043)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2X7R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且P2X7R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提示其可以作为一种乳腺癌的潜在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In breast cancer, inactivating point mutations in the E-cadherin gene are frequently found in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 but never i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 adjacent to ILC has previously been shown to lack E-cadherin expression, but whether LCIS without adjacent invasive carcinoma also lacks E-cadherin expression and whether the gene mutations present in ILC are already present in LCIS is not known. We report here that E-cadherin expression is absent in six cases of LCIS and present in 150 case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both without an adjacent invasive component. Furthermore, using mutation analysis, we could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the same truncating mutations an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f the wild-type E-cadherin in the LCIS component and in the adjacent ILC.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adherin is a very early target gene in lobular breast carcinogenesis and plays a tumour-suppressive role, additional to the previously suggested invasion-suppressive ro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Perio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2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eriostin、VEGF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Periostin的阳性率分别为63.8%(37/58)和0,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69.0%(40/58)和8.0%(2/25),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70.7%(41/58)和16.0%(4/25),三者在两组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riostin阳性率与TNM分期有关(X2=4.835,P=0.028),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无关;VEGF阳性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X2=4.230,P=0.040;X2=9.667,P=0.002),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MMP-9阳性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x2=8.456,P=0.004;X2=5.494,P=0.019),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Periostin、VEGF和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呈两两正相关(r分别为0.348、0.303、0.469,均P〈0.05)。结论Periostin、VEGF和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在乳腺浸滑『生导管癌的表达两两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 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177;9.528比10.403&#177;3.052,t=3.724, 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 t=3.761,P=0.000;F=2.983, 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 F=1.937; 〉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gt;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 P=0.030), 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 P=0.011)。结论 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wist和E-cadherin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1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Twist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39.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