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晓丽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808-1810
目的:比较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对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100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罗培南微量泵静脉间断输注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美罗培南微量泵静脉持续输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脊液常规指标即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测得值,以及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炎性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TNF-α、IL-6和CRP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TNF-α、IL-6和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葡萄糖水平测得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TNF-α、IL-6和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葡萄糖水平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美罗培南微量泵静脉持续输注治疗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其脑脊液常规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9,(1):165-16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与异烟肼鞘内注射对患者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2.5 mg与异烟肼鞘内注射,而治疗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5.0 mg与异烟肼鞘内注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葡萄糖和WBC计数)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葡萄糖和WBC)水平测得值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P<0.05);两组患者用药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5 mg地塞米松与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2.5 mg与异烟肼鞘内注射,有效改善了脑脊液指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齐跃 《抗感染药学》2020,17(2):285-287
目的:探究万古霉素静脉滴注与鞘内注射联用对颅内感染患者的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08例资料,按用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滴注组和静鞘联用组,各54例;静脉滴注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治疗,静鞘联用组患者在静脉滴注组基础上加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静鞘联用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水平均低于静脉滴注组(P<0.05),细菌清除率高于静脉滴注组(100.00%vs 88.89%,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静脉滴注组与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脑脊液水平,提高了细菌清除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陈根和 《抗感染药学》2019,16(12):2171-2173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用对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诊治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2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颅内压、脑脊液相关指标(葡萄糖、白细胞和蛋白定量)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颅内压、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定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用治疗开颅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较显著,有效改善了其颅内压和脑脊液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5.
宋小娜  陈博 《抗感染药学》2019,16(8):1409-1411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对患者颅内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84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患者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患者则给予万古霉素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细菌清除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者细菌清除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19%)(P<0.05),治疗期间脑积水、脑萎缩、神经根刺激症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患者,有效提高了细菌的清除率,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颅脑创伤或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予以腰大池持续引流+鞘内注射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变化治疗10~14d,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及细菌清除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及颅内压低于治疗前,葡萄糖含量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治疗后脑脊液细菌彻底清除73例,清除率为74.49%。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8,(2):299-301
目的:评价头孢曲松与氨苄西林对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92例资料,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儿单用氨苄西林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头孢曲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脑脊液、颅内高压等各症状体征的复常时间和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和葡萄糖等指标测得值的差异,以及治疗后6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体温、脑脊液、颅内高压等各症状体征的复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而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和葡萄糖等指标的测得值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与氨苄西林联用治疗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各指标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5):653-656
目的:考察万古霉素脑室和鞘内灌注两种给药途径辅助持续引流治疗脑外伤继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颅内压和脑脊液指标水平等的影响。方法:选取三亚市中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外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共180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分别在侧脑室与腰大池联合持续引流的基础上给予万古霉素(20 mg溶入5 mL生理盐水中)脑室和鞘内灌注治疗,q12h,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感染控制时间,治疗前后体温、颅内压和脑脊液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控制时间[(9.67±1.10)d]显著短于对照组[(11.84±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体温、颅内压、脑脊液中蛋白质和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鞘内灌注给药辅助持续引流治疗脑外伤继发颅内感染可有效加快病情康复进程,降低患者体温和颅内压,并有助于改善脑脊液相关指标,疗效优于脑室灌注给药。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7,(12):1665-1669
目的:系统评价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1版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项RCT,合计5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头孢曲松钠或万古霉素静脉滴注相比,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可明显提高颅内感染患者有效率[RR=1.18,95%CI(1.11,1.26),P<0.001]和脑脊液细菌清除率[RR=1.13,95%CI(1.01,1.27),P<0.001],缩短临床治疗时间[SMD=-1.60,95%CI(-1.89,-1.30),P<0.001],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RR=0.48,95%CI(0.32,0.73),P<0.001],同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颅内压[SMD=-1.78,95%CI(-2.10,-1.47),P<0.001]、脑脊液蛋白定量[SMD=-0.18,95%CI(-0.25,-0.11),P<0.001]和脑脊液葡萄糖定量[SMD=1.77,95%CI(0.91,2.6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提高脑脊液细菌清除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颅内压和脑脊液蛋白定量,提高脑脊液葡萄糖定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胡恒平  何重福 《抗感染药学》2019,16(9):1590-1592
目的:探究地塞米松与头孢曲松钠联用对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8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意识障碍、体温、CSF、颈强直)复常时间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CSF指标(葡萄糖浓度、蛋白质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等)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意识障碍、体温、CSF、颈强直)复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85.37%)高于对照组(56.10%)(P<0.05),CSF指标(葡萄糖浓度、蛋白质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等)测得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与头孢曲松钠联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有效改善了CSF指标,促进了临床症状的复常,提高了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乔林赏 《抗感染药学》2020,17(1):139-142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对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颅内葡萄球菌属感染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各项指标、脑脊液生化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体温、颅内压以及白细胞计数)水平测得值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其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的糖蛋白定量、葡萄糖以及氯化物水平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测得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1%vs 71.79%,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治疗颅内葡萄球菌属感染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安全性较高,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结核性脑膜共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HR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异烟肼及地塞米松联合鞘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定量、葡萄糖、氯化物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但实验组治疗后其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死率为3.3%(1/30),对照组病死率为6.7%(2/30),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残障率为10.0%(3/30),对照组残障率为30.0%(9/30),实验组残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华  楚燕飞  刘博 《抗感染药学》2019,16(2):222-224
目的:评价头孢他啶不同途径给药联用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其对血肿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90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静脉滴注给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鞘内注射与静脉滴注联用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疗后不同时间血肿消除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3 d、>3~7 d)的血肿消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月后的ADL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他啶鞘内注射与静脉滴注联用给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静脉滴注给药,有效促进了其血肿消除,提高了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头痛、发热)消失时间、相关指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痛和发热消失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者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的适宜给药方案。方法:通过测定患者脑脊液的万古霉素浓度,对1例颅内感染患者进行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的调整。结果:该脑膜炎患者采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联合鞘内万古霉素的治疗方案,成功地治疗了颅内感染,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每日或隔日鞘内注射万古霉素5~15mg,脑脊液谷浓度为9.45~105.34μg·mL~(-1),血中浓度始终<0.24μg·mL~(-1)。结论:患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代谢情况受到给药方案、患者状态等多因素的影响,脑脊液的药物监测可以为鞘内注射的给药剂量调整提供依据,协助医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8,(1):124-127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脊液检测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0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利福平抗结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脊液(CSF)检查指标(即葡萄糖含量、蛋白定量和白细胞数)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SF中葡萄糖含量、蛋白定量和白细胞数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F中葡萄糖含量测得值高于治疗前(P<0.05),蛋白定量和白细胞数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SF中葡萄糖含量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定量和白细胞数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为66.67%(P<0.05)。结论:利奈唑胺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CSF检查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7,(1):143-145
目的:评价头孢曲松与利福霉素联用治疗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患者9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头孢曲松与利福霉素联用治疗,比较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外周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和外周脑脊液复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脑脊液和外周白细胞计数的复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与利福霉素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效果极为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牛莉  张瑞 《河北医药》2012,34(8):1173-1174
目的 探讨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9%(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障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8%(P<0.01).结论 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开颅术后并发严重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开颅术后并发严重颅内感染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给药,观察组实施鞘内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1、2周内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各时点的脑脊液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妯(P〈0.05)。结论对开颅术后出现严重颅内感染的患者使用鞘内注射联合静脉给药,能够加强感染病灶局部的药物浓度,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8,(1):172-174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与头孢曲松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象和脑脊液中白细胞(CSF-WBC)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98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复常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WBC计数和CSF-WBC计数测得值以及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的生活质量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WBC计数和CSF-WBC计数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SF-36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利奈唑胺与头孢曲松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能促进体温的复常,并有效改善了WBC计数和CSF-WBC计数,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