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患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先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3mg/kg,10~15min内注入,后以维持量1.0~1.5mg/min静脉泵入,如15~30min未转复,且室率仍快的患者追加一次胺碘酮1.5mg/kg,一旦转复窦性心律根据病人情况改用口服胺碘酮或停用.结果患者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律,当累积量达210~450mg时19例(86.36%)患者转复窦性心律;达550~700mg时3例(13.63%)患者转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小于推荐剂量(5mg/kg)胺碘酮静脉注射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转复急性发作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患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先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3mg/kg,10~15min内注入,后以维持量1.0~1.5mg/min静脉泵入,如15~30min未转复,且室率仍快的患者追加一次胺碘酮1.5mg/kg,一旦转复窦性心律根据病人情况改用口服胺碘酮或停用。结果:患者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律,当累积量达210~450mg时19例(86.36%)患者转复窦性心律;达550~700mg时3例(13.63%)患者转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小于推荐剂量(5mg/kg)胺碘酮静脉注射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转复急性发作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术后高龄患者心房颤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手术后一周内发生心室率过速的心房颤动的高龄患者21例,给予静脉胺碘酮负荷量3mg/kg,10-15min静脉注射,继以维持量1.0-1.5mg/kg静脉滴人,15-30min未转复的且心室率快者追加一次胺碘酮1.5mg/kg。转复窦性心律后改用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结果 21例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率,继续静脉点滴维持量达250mg-450mg 17例患者(80.95%)转复为窦性心律,达450-700mg 4例患者(19.05%)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100%。治疗中无1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及心功能恶化,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无缓慢心律及房室传导阻滞出现。2例发生轻度静脉炎,不影响疗效。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的方法,转复高龄患者手术后急性快室率心房颤动迅速有效,未发生心脏毒性作用,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和频发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32例符合人选条件的冠心病患者,首剂静脉注射150mg胺碘酮负荷量,10min注入。随后以1.0mg/min静脉滴注维持6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mg/min。对于心室率控制不满意者,间隔15~30min后,再次给予胺碘酮150mg的追加负荷量2~3次,24h总剂量在2000mg以内。用药期间,持续性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判定疗效及副反应。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或较用药前下降〉20%,或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为有效;心室率仍〉100次/min或较用药前下降〈20%为无效。结果:23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5%,副反应发生率为4.3%。结论: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和频发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急性发作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静脉胺碘酮转复22例器质性心脏病患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先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3mg/kg,10-15min内注入,后以维持量1.0-1.5mg/min静脉泵入,15-30min未转变的且室率仍快的患追加一次胺磺酮1.5mg/kg,转复窦性心律后停用。结果 静脉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律,当累积量达210-450mg19例(86.36%)转复窦性心律,550-700mg3例(13.63%)转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应用小于推荐剂量(5mg/kg)胺碘酮静脉注射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转复急性发作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6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5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然后用微泵静脉维持1mg/min,6h后改为0.5mg/min维持18h。结果负荷量为150~300(198±46)mg,转复成功率为78.1%,副作用发生率9.4%。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有效、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王翠萍 《山东医药》2010,50(19):72-73
目的观察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快速型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 mg的负荷量后,以0.5-1 mg/min持续静滴24 h。观察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24 h以内有42例(80.8%)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时间为(9.6±1.3)h,心室率均降至100次/min以内,心功能平均提高(1.3±0.2)级,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减轻,肺部罗音减少,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快速型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须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快速房颤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19例AMI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 ,静脉应用胺碘酮 ,静脉负荷量后 ,继以静点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控制及副作用。结果  19例患者用药后 15min ,1h ,2h ,2 4h心室率分别为 (132 1± 17 4)次 分 ;(118 5± 15 0 )次 分 ;(10 8 2± 18 6 )次 分 ;(89 6± 2 3 7)次 分 ,较用药前 (149 7± 19 7)次 分明显下降。其中 14例患者 (73 6 % )在 2 4h内转为窦性心律 ,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间歇 ,1例出现窦缓 ,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的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选择26例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先给予胺碘酮静注负荷量后,继以静滴维持.观察AF转复、血压、心室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6例患者中,19例(73.1%)转复为窦性心律,用药后心室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用药前后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出现长R-R间期、窦性心动过缓各2例,经停药或减量后恢复.认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AF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短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老年心房颤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2例新发的老年房颤患者,静脉给予负荷量胺碘酮(150~300mg),并以1.0~0.5mg/min静脉维持,观察24h的转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33例患者转复窦性心律(82.1%),其中1h内复律3例,1~8h内13例,8~24h内17例,复律后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未复律者的心室率也明显减慢(P〈0.01)。共出现3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频发房性早搏,1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静脉炎。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老年新发房颤的短期成功率较高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快速心房颤动(房颤)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快速房颤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用药后15 min,1 h、2 h、24 h心室率分别为(140.1±18.3)、(127.7±16.8)、(104.9±15.4)、(82.1±20.5)次/min,较用药前(149.6±19.7)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15例患者(58.5%)在24 h内转为窦性心律,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或减药后恢复,2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无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快速房颤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快速心室率,尤其适合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观察重叠应用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伴快速心室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36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 ,男 2 2例、女 14例 ,年龄 6 5 .3± 11.5 (49~ 80 )岁。房颤发作时心室率142 .5± 2 5 .2 (12 0~ 176 )次 /分 ,先给予静脉负荷量胺碘酮 (15 0~ 30 0mg)后 ,继之以 6 0 0 μg/min静脉点滴维持 48h ,同时口服胺碘酮 6 0 0mg/d治疗。结果 :36例患者用药后 30min、1,2 ,2 4,48h心室率分别为 12 4.1± 11.5 ,113.3±8.6 ,10 5 .1± 8.2 ,92 .7± 8.5 ,88.6± 9.4次 /分 ,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P <0 .0 1)。 30例 (83 .3% )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 ,于 2h ,2~ 2 4h ,2 4~ 48h ,2~ 7d转复率分别为 11.1%、2 7.8%、2 2 .2 %和 2 2 .2 %。未转复组患者左房径大于转复组(P <0 .0 5 ) ,而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转复组 (P <0 .0 5 ) ,这可能是 6例患者未转复的原因。 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 ,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1例出现双手震颤 ,经减药或停药后恢复。结论 :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WPW)伴发房颤/房扑(Af/AF)急诊的治疗价值。方法:14例WPW伴发Af/AF患在心电监护下静脉缓注胺碘酮150mg,30分钟末转复重复75或150mg,首剂1小时后仍未转复再次重复75或150mg,连续观察6小时。结果:6小时内共有7例(50%)转复为窦性心律。未转复中有5例心室率下降>30%。未见有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WPW伴Af/AF急诊患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纤颤(AF)的发生率较高。根据心房纤颤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房颤(间歇发作)、持续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本目的在于研究静脉用胺碘酮治疗CABG术后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我院CABG患40例(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术后出现阵发性房颤。除外心功能不全、低钾血症、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后立即静脉给予胺碘酮,首次剂量为1~3mg/kg静脉推注,然后给予500~1000μg/min静脉泵人,总量小于1200mg/d。心房纤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停药。观察房颤发生前后血压、心室率及心电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例患均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为90%。副反应发生率为7.5%。结论 胺碘酮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d。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min~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mg,8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叠应用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9例心房颤动患者先给予静脉负荷量胺碘酮(150~300mg)后,继之以0.6mg/min静脉点滴维持48h;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2周内给胺碘酮负荷量7g,然后维持量0.2g/d。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82.1%)患者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于2h、2~24h、24~48h、2~7d转复率分别为12.8%、28.2%、23.1%、18.0%。未转复组患者左房径大于转复组(P<0.05),而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转复组(P<0.05),这可能是7例患者未转复的原因。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恶心、腹胀,经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是有效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持久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24岁,因心悸,乏力5个月入院发病后心率波动在130—175次/min.体检:BP 132.5/82.5mmHg(17.6/11.1kPa),心界扩大,心率145次/min,律齐,无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X线胸片示心脏普遍扩大,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扩大.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先后用常规量西地兰、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及胺碘酮等,虽可减慢房率,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使心室率降至80—120次/min,但不稳定,仍为异位心律.电击3次,能量分别为200、200、300J均未能复律.联合应用缓释维拉帕米240mg 口服,1次/天,胺碘酮0.2g口服,3次/天,3周后心室率控制在80—110次/min,逐渐减量.最后以胺碘酮0.2g/天维持,心室率稳定,但始终不能转为窦性心律,住院3月余出院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8-2003年102例CABG术后患者(其中21例发生AF)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射血分数(EF)、左心房大小、心电图、心肌梗死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搭桥支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用药情况、AF患者的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情况.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20.6%.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10例,直流电复律3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自动转复窦性心律3例,持续心房颤动3例,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可降低术后心室率,减少AF的发生.术后应积极控制心室率,应用胺碘酮转律对CABG术后AF患者是较好的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硫酸镁转复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75岁。肥厚型心肌病史 2 5年 ,3年前始出现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经静脉注射心律平及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 ,以后长期服用胺碘酮或者心律平治疗 ,但每年仍有室速发作 1~ 2次。本次再发室速 ,心率 1 60次 /min,经静脉注射胺碘酮 1 50 mg共 2次无效 ,再予心律平 70 mg静脉注射后转为窦性心律。但 1 d后复发 ,经分别予以静脉注射胺碘酮 30 0 mg、利多卡因 1 0 0 mg及心律平70 mg后心率减为 90~ 1 2 0次 /min,但仍为室性节律 ,后经持续静脉滴注心律平 4h仍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此时化验血钾为 3.32 mmol/L,考虑存在低血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心房纤颤(A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伴快速AF患者70例,纽约心脏联合会分级(NYHA)Ⅱ~Ⅳ级,心室率≥120次/min;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去乙酰毛花苷组,每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胺碘酮组首次剂量给予胺碘酮150mg缓慢静注,随后1.5mg/min微量泵维持;去乙酰毛花苷组首次剂量给予去乙酰毛花苷0.4mg或0.2mg缓慢静注,1h后无效者追加0.2mg。观察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复律成功比例、B型利钠肽(BNP)变化、不良反应及随访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1,2,24h的心室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胺碘酮组用药后30min的心室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2h胺碘酮组患者心室率较用药前下降47%, 去乙酰毛花苷组下降28%;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用药后30min,1h,2h,24h心室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胺碘酮组和去乙酰毛花苷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8%和72.3%(P>0.05); 胺碘酮组和去乙酰毛花苷组的复律成功率分别为34.3%和8.6%(P<0.01);两组患者间BN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口服药物包括可达龙、美托洛尔、地高辛)仍为AF的比率分别为60.0%(21/35)和82.9%(29/3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和11.4%(P>0.05)。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老年CHF合并AF有效的药物之一,副反应轻,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