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诊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急救护理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的脊柱板使用时间、高级气道建立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止血药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护理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救治能力积累经验。方法 将天津市东丽医院急诊科2020年2—12月收治的49例急诊胸痛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将2021年1—12月收治的49例急诊胸痛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急诊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分诊评估、心电监测、急诊停留、急救及开始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用时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87.76%;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急诊科急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抢救成功率产生积极影响,值得在急诊科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级分区护理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抢救成功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ACI患者,按照入组时间分为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与观察组(分级分区护理).比较两组的救治用时、抢救成功率、神经功能及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救治用时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诊创伤患者应用绿色通道联合精细化管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绿色通道管理模式联合精细化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联合精细化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缩短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陈杨勤 《现代养生》2023,(5):383-385
目的 探究损伤控制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实施损伤控制理念的88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致命伤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从2020年6月-2021年6月选取84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的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损伤控制理念实施后,观察组医生到诊时间、急救检查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8.86%,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血液碱恢复时间和凝血酶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控制护理应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当中,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杨娟娟 《现代养生》2023,(7):544-546
目的 探讨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9月急诊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年龄、性别均衡可比的原则上,采用信封密封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各项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给予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多器官衰竭、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癫痫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5月广州市番禺何贤纪念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抢救护理程序,观察组予以全程护理抢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9.7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危重症患者在急诊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50名严重创伤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一体化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抢救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一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抢救结果、抢救反应时间及出院时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抢救成功率、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和急诊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能有效降低急诊停留时间,缩短特殊检查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12):1735-1736
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净化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病历书写、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病区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陈杨勤 《现代养生》2023,(7):524-527
目的 分析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实践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急诊科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按照接诊时间进行排序,并根据组间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对两组患者转运有效率、转运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急救时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转运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和就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中应用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转运效率和急救时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抢救的86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与观察组(42例,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倒,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种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抢救事件、抢救预后、急诊护理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预后、急诊护理满意度、患者发生意外情况及并发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能有效缩短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主要研究前瞻性急诊护理在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7例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4例,接受前瞻性急诊护理;对照组患者23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资料,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瞻性急诊护理在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抑制病情发展,因此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急诊救治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救治的严重创伤疾病患者88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对急诊救治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创伤急诊救治总有效率为90.9%;优于对照组的70.5%,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急诊救治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5%,高于对照组的79.6%,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有1例不良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急诊救治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救治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血液净化患者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方法及实际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至我院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92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案例明显较少,数据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血液净化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无缝隙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逆向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急诊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60例,将其按照静脉留置针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给予逆向颈外静脉留置),对照组---30例(给予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穿刺时间以及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6.67%、采血成功率100%、穿刺时间(2.61±0.51 min)、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124.33±35.61ml)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逆向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让药物迅速到达心脏,发挥作用,为抢救赢得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是心肺复苏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实施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急诊严重创伤患者90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整体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平均抢救时间、入院时体温、护理后体温和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整体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整体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整体组患者平均抢救时间、护理后体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实施价值高,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常规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及护理,观察组则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并观察两组急诊救治时间.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89.19%(33/37),对照组为86.67%(26/37),组间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并提高了急诊救治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的标准化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接收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入院的时间先后,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急救护理,观察组行标准化护理模式(基于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类护理操作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基于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的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抢救的效率与成功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