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喷墨打印技术是将墨滴喷射到接受体形成图像或文字的非接触性打印技术。 目的:总结并讨论喷墨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运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2010)和PubMed数据库(1995/2010),检索词分别为“喷墨打印技术,细胞打印,生物材料,细胞因子”和“inkjet printing,cell printing,biomaterial,cytokine,organ printing”。共检索到35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5篇文章。从喷墨打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运用2个方面进行总结,对喷墨打印技术在细胞打印、生物支架材料打印、细胞活性因子打印及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同步打印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结果和结论:喷墨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工程技术,在组织与器官打印研究中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该技术可以打印多种细胞,打印后的细胞能够存活和保持原有生物学活性,而且喷墨打印技术通过打印水凝胶支架材料,构建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的3D水凝胶支架。此外,运用喷墨打印技术可以打印细胞活性因子,并保持其生物学活性。通过同步打印细胞和生物支架材料,喷墨打印技术有望构建3D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复合的仿生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2.
背景: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象征之一。3D打印生物材料种类多,临床应用范围广。目的:系统介绍3D打印用生物材料,总结3D打印技术在骨骼、假肢、假牙、皮肤、血管、支架、植入假体、肿瘤模型打印与制作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基于目前所用生物材料的优缺点探讨了3D打印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条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3D打印/三维打印/3-D打印;生物材料;临床应用;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D printing/3-D printing;biomaterials;clinical applica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 ed数据库2010至2016年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3D打印生物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有打印材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昂贵、打印精度不够、生物降解性能不佳等问题。只有解决了材料问题,才能解除3D打印技术的发展桎梏。3D打印在医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系统全面梳理和总结3D打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成果可以为今后的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总结国内外脊柱外科,特别是在复杂脊柱疾病中(尤其是严重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使用3D打印技术的文献,重点关注提到的3D打印种类、具体应用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对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使用3D打印技术的文献进行电子检索,国内文献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国外文献使用PubMed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词为:脊柱外科、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快速成型、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英文词为:Spine、Scoliosis、Spinal Tumor、3D printing、Additive manufacturing、Rapid prototyping。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总结,检索到文献116篇(中文72篇,英文44篇),进行全文阅读分析后纳入文献35篇(中文15篇,英文20篇)。根据文献内容将3D打印应用分为手术导板、解剖模型以及个体化植入物。纳入文献提到的优点主要有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照射次数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主要局限在于该技术目前缺乏统一标准、额外的打印费用、增加的学习成本、设计3D打印物耗费的时间以及植入物远期可靠性等。3D打印技术在脊柱疾病的治疗中确有价值,但在常见脊柱疾病中使用3D打印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只有在较为复杂的病例中使用这项技术才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聚醚醚酮:是一种全芳香族半结晶性的热塑性特种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力学、热等性能。目前聚醚醚酮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相比于传统硬组织植入金属材料(不锈钢、钛及其合金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放射线透过性、植入人体后可有效降低“应力屏蔽效应”,以及磁共振扫描不产生伪影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骨科植入物和假体。 骨缺损修复:将设计制备的骨科植入物或假体植入因创伤或手术所致的骨缺损区域,经治疗后逐渐改善该区域的成骨连接状态,缓解愈合及恢复局部的功能。 背景: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而3D打印技术可以针对患者的病情定制个性化植入物,两者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均具有明显优势。 目的:总结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与3D 打印技术在骨缺损修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并进一步展望两者有效结合的应用前景。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聚醚醚酮,聚醚醚酮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聚醚醚酮植入物,聚醚醚酮3D打印,口腔修复”。英文检索词为“PEEK,PEEK composites,bone defect repair,PEEK implants,PEEK 3D printing,prosthodontics”。检索时限为1995年4月至2019年4月。共检索到147篇文章,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将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及改善力学性能的颗粒或纤维引入到聚醚醚酮基体中制备成复合材料,借助3D打印技术精准定制出与患者骨缺损处高度匹配的植入物;②这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的植入物在颅骨、颌骨、脊椎腰椎、人工关节以及口腔缺损修复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治疗后患者的满意度;③文章总结了3D打印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在各类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并对联合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聚醚醚酮植入物或假体的应用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ORCID: 0000-0001-7850-2412(林柳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通过选用合适的生物墨水,3D打印技术可用以制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代替物,并在人体内发挥作用。近些年来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在再生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目的:介绍3D打印用生物墨水的类型,并综述生物墨水的分类、应用、优缺点及未来愿景。方法:以“3D printing,Biological ink,Tissue engineering,hydrogel,Synthetic material,Cytoactive factor,3D打印、生物墨水、组织工程”为检索词,运用计算机检索2000-2022年以来发表在PubMed、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83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在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生物支架制造方法在功能性及结构方面受到的限制,3D打印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物组织复杂的结构,并且具有合适的力学、流变学和生物学特性。生物墨水是3D打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生物材料制备的生物墨水,经打印后产生的生物支架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科研潜力及临床意义,其材料的研究本身也越来越受到...  相似文献   

6.
背景:创伤、炎症和肿瘤等因素常会造成运动系统各组织缺损,损伤包括骨、关节、骨骼肌以及伴行血管及神经,而临床上通常难以对涉及的所有组织功能损伤实现系统地修复,这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的:阐述3D打印的水凝胶仿生结构在运动系统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2003-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以“3D printing,Hydrogel,Bone,Cartilage,Muscle,Nerve,Vasculature,Tissue engineering,Biomimetics”为英文检索词,以“3D打印,水凝胶,骨,软骨,肌,神经,脉管系统,组织工程,仿生结构”为中文检索词检索,并进行筛选、归纳与总结,最终纳入63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3D打印水凝胶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如直接3D打印、混合模式3D打印,或是通过打印中间模具来制造具有3D仿生结构的水凝胶,在目前的研究中,3D打印水凝胶仿生结构的制造工艺里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挤出式打印。(2)通过生物打印水凝胶可制造具有复杂灌注结构的仿生血管并可诱导形成生物相关、高度组织化...  相似文献   

7.
殷俊飞扬      钟静      陈莉智      黄文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12):1479-1482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该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整形外科手术方式。本研究基于3D打印技术在颌面整形外科的发展现状,主要对该技术在术前模拟、医学教育、临床应用及假体制作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归纳了该技术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特点、应用范围及其实际应用中的优势,总结了当前3D打印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新方法,分析了当前该技术的主要困难及其发展方向,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于3D打印技术具有高度的仿生性和复制精微复杂结构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整形美容、医学修复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中。 目的:综述3D打印技术在构建心脏瓣膜、再生血管、工程心肌组织和心血管疾病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临床运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3D printing,cardiovascular system,rapid prototyping;3D打印,心血管,快速成型技术”。 结果与结论:目前,3D打印技术涉及了心血管研究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在组织工程心肌、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组织工程大血管及血管网的构建上已有突破性进展,3D打印方案逐渐完善,其应用已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但在更广泛的运用前还有很多亟待攻克的难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保证打印器官或组织的血供问题,尽管目前3D打印的管状结构已基本保证了组织器官的血供需求,但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难以通过图像重建模仿,在构建局部微循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科的研究进展,为3D打印技术与儿童骨科更好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D打印”“小儿骨科”“解剖模型”“畸形矫形”“骨肿瘤”和“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pediatric orthopaedic”“anatomical mode”“deformity orthopaedic”“orthopaedic”“bone tumour”为中英文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2019年9月关于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科应用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97篇,其中中文文献540篇、英文文献657篇,剔除重复性研究、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以及3D打印技术应用于成年患者和颅颌外科领域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4篇。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个体化解剖模型,模拟手术操作、设计手术方案;制造导航模板指引手术;制造个体化支架;在骨组织工程方面亦取得一定的进展。结论 3D打印技术快速、精准、个性化的特点,促进了骨科手术个性化、微创化的发展。3D打印技术将通过外科教育、术前规划、个体化定制手术材料(如植入物、假体和手术导板等)以及组织工程的应用来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唇腭裂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目的:归纳3D打印在唇腭裂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唇裂、腭裂、唇腭裂、3D打印”为中文检索词,以“Cleft Lip,Cleft Palate,Printing,Three-Dimensional”为英文检索词,共检索出约77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8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唇腭裂的分类、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前(后)正畸及塑形中,3D打印提供了个性化矫治器,且随着生物活性剂的加入,还出现了多种矫治器制造的新策略,包括使用新型材料和药物涂层,使得3D打印矫治器能具有抑菌性作用,提升了治疗效果,但目前矫治器材料强度、硬度以及长期有效性均有待进一步探索。②在手术计划与模拟环节中,引入3D打印导板和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用来规划手术指南,帮助了术者更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然而其主要针对骨性组织的辅助治疗,在唇腭裂软组织方面的辅助作用较弱。③在术中植入物环节中,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因拥有良好的骨创导、骨再生性,且贴合患者骨组织的三维空间结构,是用于唇腭裂患者骨性裂隙植入修复的研究热点材料,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还未进行深入研究。④在手术培训与教育方面,3D打印解剖模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唇腭裂相关理论知识及手术技巧,同时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良好工具。⑤因此,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以及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来治疗唇腭裂,可促进唇腭裂由经验治疗向个性化及精准化治疗的转变,达到唇腭裂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存在病程长、治疗效果不佳及花费较高等问题,并且临床治疗使用个性化骨替代材料的成骨作用有限,故临床治疗亟需一种兼具良好成骨效果和抗菌作用的3D打印植骨材料。目的:总结负载抗菌制剂3D打印支架用于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2年6月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及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3D打印,支架材料,抗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3D printing,scaffold,antibiosis,animal experiment,in vitro”,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钛、镁、钽等金属及其合金制备的3D支架具备一定成骨性能,但不具备抗菌功能。羟基磷灰石等生物陶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好、易降解,但因强度不够通常与人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结合成复合材料,分别模仿天然骨中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发挥各自优良功能。抗生素、纳米银/铜、抗菌肽、镓元素等抗菌制剂分别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产生活性氧干扰细菌DNA复制、抑制铁元素吸收等机制来发挥抗...  相似文献   

12.
3D生物打印是在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和组织工程等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该技术能够根据数字化的模型设计将生物材料和/或细胞打印成三维生物功能体,被广泛应用于血管、骨骼等组织的再生与重建领域.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主要以三维CT数据建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离散•堆积/黏合成型技术为原理,打印出1∶1的解剖结构实物模型。 个性化治疗:以目前医疗技术发展状况为背景,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实物模型进行诊断和术前规划,为患者量身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的一门新型定制医疗技术。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微创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 目的:归纳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治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疗上的应用前景。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词为“胫骨平台骨折、后柱、3D打印技术、tibial plateau fracture、posterior column、3D printing technology”。共检索出约210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分型、手术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和术后康复等相关内容。 结果与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台骨折,传统诊断方法易漏诊,而依据3D打印的实物模型则能做出直观的诊断、分析受伤机制及分型。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中,传统的手术入路选择很多,有后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入路、前内/外侧入路、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关节镜微创治疗以及其他的临床入路,但目前各手术入路在临床上的应用尚未规范统一。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断分型,为术前指导个性化手术方案、手术入路选择及对骨折部位植骨量的预估、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ORCID: 0000-0003-4126-8532(高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器官芯片是一种将生物体活细胞植入精准设计的微流体芯片内,可特定再现生物体组织器官功能的仿生的微生理系统,在疾病模拟、毒性检测、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应用前景。3D生物打印技术与器官芯片技术相结合制作3D打印器官芯片,可实现芯片制造工艺的简易化和低成本化,同时满足对复杂异质三维微环境的精细需求。综述3D打印器官芯片在打印方式、打印墨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其最新生物医学应用,总结器官芯片结构和功能单元的打印方式和打印墨水,探讨基于现有打印工艺实现器官芯片一体化制造的潜在可行性,概述3D打印器官芯片技术在心、肝、肺、肾、神经、肿瘤等组织和器官结构和功能仿生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展望3D打印器官芯片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研究者将最先应用于工程领域的3D打印技术嫁接到组织工程学中,希冀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进行体外组织、器官复制过程,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成果。 目的:从3D打印技术的原理、打印操作步骤、与组织工程学的关系、优势和难题、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目前的发展趋势做一概述。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网有关3D生物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three-dimensional bioprinting, tissue engineering,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scaffold materials,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stereolithography ”,中文检索词“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学,快速成型技术,支架材料,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成型,立体光刻技术”,排除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79篇相关文献,其中5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3D生物打印就是借助影像技术(CT、MRI)资料的辅助,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出待构建体的三维结构,然后利用相应的材料,逐层创建出实体的一种组织工程学技术。其具有高精度、构建速度快,可实现按需制造等优势,但也面对力学、生物学等方面的难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脑动脉瘤:颅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主要以三维CT数据建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打印出1∶1的解剖结构仿真模型。背景:介入治疗可以作为无法手术切除脑动脉瘤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但是手术初期病灶的定位或者介入治疗时导管的走行等,仅通过二维图像无法得到准确而清晰的显示,并且与操作者自身的经验及对图像的理解力等因素有关。3D打印模型是具有高仿真度及个体化特征的物理模型,在医疗领域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但是在颅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较少有报道。 目的:归纳脑动脉瘤的分型及治疗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I数据库,检索词为“脑动脉瘤,临床分型,治疗,3D打印,Cerebral aneurysm,Clinical classification,treatment,3D printing”。检索出相关文献9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归纳出51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脑动脉瘤的分型、开颅手术及介入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动脉瘤治疗手段各有其优势及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3D可视化和3D打印技术,是对脑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补充;②它可以通过放大、旋转、透明化等操作更直观、准确地显示器官解剖和空间结构,同时还可以准确定位动脉瘤发生部位、计算动脉瘤大小和体积、明确动脉瘤形态等,这对于颅脑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制定手术计划、手术中精确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③同时3D打印的实体模型在病情沟通、住院医师手术操作培训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④通过总结3D打印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上的研究进展,对于三维可视化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结合流体力学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还是在现有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处理,都推动了临床研究向前发展。 ORCID: 0000-0002-8030-7082(张耀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3D生物打印的应用愈加广泛,与之相关的生物墨水灭菌则非常重要,然而用于临床目的的生物墨水的灭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目的:对用于3D生物打印的生物墨水灭菌技术的研究做一综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增材制造、生物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掌指关节”“关节炎”“关节成形术”以及“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arthritis”“arthroplast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共1322篇,剔除与内容不符、无法获得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对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关节融合术、关节置换术、自体关节移植和自体软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学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证。关节融合术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但丧失了关节活动度,可用于严重拇指掌指关节炎的治疗。关节置换术:(1)Swanson假体内在的稳定性较强,对于手指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效果较好,但该假体质软、抗磨损性能较差,术后存在假体断裂和关节活动度下降风险,可用于类风湿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2)热解碳假体对于关节周围骨质及软组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但该假体对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及外观改善效果较好,可用于严重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3)自带锁定关节假体具有良好的假体稳固性,并与人体关节具有良好解剖相似性,但目前该假体仅用于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自体关节移植可以使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避免关节置换的并发症,但该技术对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要求较高。自体软骨移植通过重建掌指关节软骨面,恢复僵直关节的活动度;但该术式仅适合于非骨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并且存在着移植物坏死的风险。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缺乏合适假体而最终致残的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个性化制定假体,高度还原骨骼解剖结构,实现与患者最佳匹配;但目前3D打印技术仍存在技术不成熟、打印成本较高以及假体制作过程复杂等问题。结论对于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需根据患肢部位、病因及病情选择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目前现有手术方式、关节假体的改进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是未来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摘要】3D打印技术自20世纪末诞生至今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文首先对3D打印成型技术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结合临床案例着重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口腔科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同时对3D打印技术器官打印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详细地总结并分析了3D打印技术在乳腺外科及乳房整形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3D打印与乳腺外科结合发展以及指导临床教学方面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背景:虽然应用传统方法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支架的三维结构、力学强度、支架个性化方面不太满意,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支架的方法有望改变这些不足。 目的:对3D打印技术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作一综述,对支架的未来优化进行展望。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谷歌学术数据库中,2008至2015年关于3D打印技术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文章。纳入包含骨组织工程支架结构设计、材料及通过不同3D打印技术制作的支架性能研究文章,排除观点重复和陈旧的文章,最后对37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目前可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制作的3D打印技术有熔融层积成型、立体平版印刷、选区激光烧结及3DP技术。3D打印技术制作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力学、结构、个性化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该技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原材料的问题、不同3D打印技术的不足问题及3D打印机器的改进问题等。相信在未来多学科的共同合作下,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临床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造福于人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