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20年来输血医学随着相关学科的进展有了飞速发展,以成份输血替代输全血、补偿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血源制品到生物技术制品为标志,对输血性疾病的传播、自身输血、器官移植、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一门崭新的独立学科。本文仅就成份输血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输血前检查受血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指标的阳性率情况,为鉴别受血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1905例患者输血检查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 1905例患者中,HBsAg阳性73例(3.832%)、抗-HCV阳性24例(1.260%)、抗-TP阳性2例(0.105%)、抗-HIV阳性1例(0.052%)。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还较高,输血前检查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了举证倒置的临床依据,同时也是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输血前告知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血是任何药物不可替代的特殊治疗手段,对于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血站或医院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笔者认为,除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输血前告知也是避免因输血而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1输血前告知内容尽管采供血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标准,但输血仍非绝对安全已日益被广大医、患所重视。对于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经治医师须先以“告知”的形式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说明用血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血液虽已经严格检测,但难免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输血作为一种药物无法替代的特殊治疗手段,在医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同时输血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为确保输血安全,有必要对受血者进行相关各项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的身体状况,避免  相似文献   

5.
目前,医院感染尤其是经输血感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受到卫生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输血治疗引起血源性疾病屡见报道(其发生率为2.4%~27.3%,世界各国不等)犤1犦。为了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对住院患者尤其是输血治疗前患者进行有关血源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是必要的犤1~4犦。笔者将我院1996-03~2001-12住院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有关血源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①研究对象:取我院自1996-…  相似文献   

6.
申春喜 《淮海医药》2010,28(6):552-553
许多传染病是通过输血传播的,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病毒检测“窗口期”(病毒从侵入人体到能够检测出相应的抗体则需要一段时间)的问题,输血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仍然是难以避免的。病毒感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是输血所致感染还是人院前已经感染或医源性感染等,  相似文献   

7.
<正>输血是治疗疾病、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输血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传播血源性疾病,甚或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加强临床治疗用血和成分输血的技术指导和管理。随着临床用血量的逐渐增加,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确保临  相似文献   

8.
刘洁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69-2969
血源性疾病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途径进行传播,回收着大量使用后的医疗器械,这些医疗器械被致病微生物传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如处理不好,有可能造成物品的传染,使之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媒介。做好供应室消毒工作是阻断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明显增多,输血前检查对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研究对我院2006年的输血前检查情况作回顾性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血库血液中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特征。方法选取某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分离血浆,抽取DNA,采用巢式PCR进行检测,然后选取检测数据中阳性样本3例进行DNA序列的测定,探讨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以及其基因序列的特点。结果该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中,经PCR扩增后,共发现23例阳性者,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9.7%,说明血库中血源污染较为严重;对3例阳性样本的DNA序列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其同源性分别为94.5%、96.0%、67.8%,较低同源性的数据表明,输血传播病毒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其基因的高度变异性。结论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率代表着血源的污染,研究其基因序列有利于对血库中血源的管理;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以便为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提但成分输血以来,我院成分输血的状况。方法:通过1998-2001年各临床室用输血病例,统计出成分输血量。结果:成分输血从1998年用血总量为18.6%逐年上升到2001年的73.3%,并且根据病情需要,做到了需要血浆补血浆,需要RBC悬液就补RBC悬液,达到了治疗目的,且节约血源和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结论:我院成分输血落到实处,做到了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2.
成分输血有减少副作用、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减少心血管的负荷,节约血源,减少血源传染病的发生等优点,值得全面推广.其关键是提高血液成分分离水平,有条件者推广仪器成分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13.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一样,除能治疗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输血传播性疾病。为保证输血安全,对献血员血液实验检查及输血前规范的实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上述实验检查的现状及进展作一叙述。1 对献血员血液实验检查:除进行常规ABO抗原、Rh(D)抗原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外,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有: 1.1 肝炎病毒,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  相似文献   

14.
7680例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7680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标本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艾滋病病毒抗体;血清凝集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位,阳性率为8.98%;HCV感染率为0.65%,HIV感染率为0.20%;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25%。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指标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的5568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抗-HCV阳性率1.44%,抗-HIV阳性率0,梅毒抗体阳性率0.29%。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以及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液传播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医学疾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都可以通过输血和手术传播。是输血和手术等医源性感染,还是在接受治疗前就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输血和手术前的检查指标进行区别。近  相似文献   

17.
输血是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地输血方法是全血输注 ,因其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适应症已越来越少 (<2 0 % )。而成分输血等输血新技术 ,具有科学、合理、有效和安全等优点 ,本文就此综述如下。1 成分输血新技术1.1 成分输血是指用分离技术把全血进行分离、浓缩和纯化 ,制成高纯度的血液成分 (如血细胞、血浆、血浆蛋白等 ) ,按不同的需要输给病人。1.2 成分输血优点 :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成分输入 ,降低输血反应 ,减少血源传播疾病及其他不良反应 ,针对性强、疗效高 ;便于保存、运输和输注 ;避免输液全血禁忌证和缺点。2 常用成分血…  相似文献   

18.
临床输血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近年来,由于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每例需输血和血液制品者均进行HBsAg、抗-HCV、抗-HIV、RPR、ALT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输血前患者与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流行性情况.方法 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的初、复检均用ELISA法.结果 显示患者输血前或术前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结论 无偿献血的推广以及血液集中化管理和献血人群的选择,对于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临床输血风险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输血治疗包括输全血和成分血,是临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行之有效的手段.由于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另外,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和医疗水平的差异,在中国大中城市的输血风险较低,而一些边远贫穷地区相对较高.因此,医院要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切实履行医院在输血方面的义务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输血方面的医疗纠纷,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