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反应     
20010960发疹型药疹皮损内浸润淋巴细胞类型和亚类的检测/段昕所(承德医学院附院皮肤科)…//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5).-358 对34例皮损进行了淋巴细胞类型及亚类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CD4+淋巴细胞为最多,CD8+淋巴细胞少,在皮损组织中CD4+/CD8+约为(3~4)/1。参3(张孝友)20010961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物疹的临床研究/甘才斌(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学报.-2000,17(4).-261~263 对31例的临…  相似文献   

2.
药物反应     
970178 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发疹型药疹诊断价值的观察/段昕所…//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4)。-269 用不同可疑致敏药物为抗原,对24例发疹型药疹患者,16例用药而未发疹的患者(A对照组)及20例未用药健康人(B对照组)进行了4464份标本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SLTT),结果:发疹型药疹24例,14例(58.3%)SLTT阳性,A组2例(12.5%)阳性,B组无1例阳性。药疹组阳性率显著高于A组(X~2=6.60,P<0.05)和B组(X~2=14.53,P<0.01),而  相似文献   

3.
141例药疹致敏药物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近 5年来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及其类型的关系 ,为临床防治药疹提供参考。方法 对 14 1例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 10余类 ,致敏药物以青霉素类居首位 ,其他依次为头孢菌素类、中药和中成药、解热镇痛药及生物制品等。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首位 ,其次为荨麻疹型、湿疹型和固定型等。结论 临床医生在诊治患者时 ,应详细询问其药物过敏史 ,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医院在局域网中建立药品信息网 ,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纠纷。  相似文献   

4.
284例药疹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284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13类。其中以抗生素居首,其它依次为头孢菌素类药、解热镇痛药、中药和中成药等。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首位。其次为多形红斑型和荨麻疹型。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解热镇痛类药。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住院药疹患者2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住院药疹患者 2 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疹多见于青壮年 ,发病高峰年龄为 3 1岁~ 40岁 ;引起或可能引起的致敏药物有 17类 ,其中以抗生素居首位 ,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中成药等。发疹型为最常见的药疹类型 ,其次为多型红斑型和荨麻疹型。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痛风药及抗结核药。结论 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DR(HLA-DR)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在发疹型药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4例发疹型药疹患者皮损组织和8例对照皮肤中ICAM-1和HLA-DR及LFA-1进行了检测。结果 发现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CAM-1和HLA-DR,其阳性率明显高于8例正常对照,在真皮的血管内皮细胞也有ICAM-1的表达,真皮浸润淋巴细胞还表达LFA-1。结论 HLA-DR、ICAM-1和LFA-1参与了发疹型药疹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疹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疹的疹型、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重症药疹患者29例,其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1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8例;非重症患者80例,其中发疹型药疹39例,固定型药疹15例,多形红斑型药疹13例,多形态型药疹13例。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在合并发热、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黏膜受累等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患者中88例有明确的单一的致敏药物,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癫痫药类、磺胺类及中药等。结论药疹皮疹形态多样,部分患者皮损及症状相对较重,并可累及内脏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及早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305例药疹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疹常见致敏药物、皮疹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30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致敏药物抗生素居首位占26.89%;皮疹类型以麻疹样发疹型最多占30.16%。结论药疹主要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生物制品和解热镇痛药;皮疹类型主要是麻疹样发疹型、荨麻疹型和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生物制品均引起荨麻疹型药疹,别嘌呤醇引起重型药疹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区分其与发疹型药疹(exanthematous reactions,ER)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采用RegiSCAR评分系统,对2006-2014年在西京皮肤医院住院的DIHS病例进行评分,对评为确诊/很可能的DIHS病例皮损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1例ER病例皮损组织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 RegiSCAR评分显示,20例诊断为确诊/很可能的DIHS。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改变、脏器累及。20例患者皮疹表现各异。DIHS和ER病例皮损均见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淋巴细胞外渗、表面海绵水肿、界面空泡变性、真皮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主要特征。与ER相比,DIHS病例皮损以上改变显著多于ER病例皮损以上改变。结论 DIHS病例较ER病例有更显著的角质形成细胞坏死、表皮海绵水肿、淋巴细胞外渗、界面空泡变性及真皮不典型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人药疹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7月期间诊断的73例住院老年人药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基础病多,用药复杂,19例患者致敏药物难以确定.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14类,以抗生素居首,最常见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痛风药及抗癫痫药.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首位,其次为多形红斑型.结论:临床医师用药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注意避免交义敏感和多元敏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区分其与发疹型药疹(exanthematous reactions,ER)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采用RegiSCAR评分系统,对2006-2014年在西京皮肤医院住院的DIHS病例进行评分,对评为确诊/很可能的DIHS病例皮损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1例ER病例皮损组织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 RegiSCAR评分显示,20例诊断为确诊/很可能的DIHS。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改变、脏器累及。20例患者皮疹表现各异。DIHS和ER病例皮损均见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淋巴细胞外渗、表面海绵水肿、界面空泡变性、真皮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主要特征。与ER相比,DIHS病例皮损以上改变显著多于ER病例皮损以上改变。结论 DIHS病例较ER病例有更显著的角质形成细胞坏死、表皮海绵水肿、淋巴细胞外渗、界面空泡变性及真皮不典型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高频率药疹类型以及主要致敏药物的调查探讨药疹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针对100例药疹患者不同药疹类型的发生频率以及主要致敏药物进行调查.结果 荨麻疹型药疹的发生频率为26.00%,发疹型药疹为19.00%,固定药疹型为14.00%;引起皮疹的抗菌类药物为33.00%,中药为25.00%,解热镇痛类药物为24.00%;针对患者主要药疹类型以及致敏药物实施整体护理,总结出高质量的护理经验.结论 采用“责任包干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按照制定的专病护理特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掌跖部无色素沉着型固定性药疹。患者男,23岁。口服呋喃唑酮4h后掌跖部出现大致对称的红斑.面积1~3cm^2不等,似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伴轻度瘙痒。7d后皮损渐消退,原皮损处无任何色素改变。3年内在本次皮损处有3次类似发疹,消退后均未出现色素沉着。呋喃唑酮口服激发试验呈阳性反应,诊断为无色素沉着型固定性药疹。  相似文献   

14.
发疹型药疹皮损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免疫组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体液免疫与发疹型药疹发病机制的关系,用免疫组化PAP法对34例发疹型药疹患者皮损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G、IgM 、 IgA、IgE和补体C3进行了检测。结果真皮浅层及中层的小血管壁及管腔中和胶原纤维有IgG、IgM、IgA及C3的沉积,无IgE的沉积。结果示体液免疫在发疹型药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2例药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对202例发生药疹的住院病进行临床分析,共有近20种类致敏药物,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抗生素类42.6%、解热镇痛类24.3%,血清制品4.5%,哈诺酮类3.7%。而磺胺类仅占约1%。药疹的表现最多发者为麻疹样发疹型、荨麻疹型、猩红热样发疹型。轻型药疹190例,重症药疹12例。上来,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女发生变化,头孢菌素类药及“抗感冒药”已成为药疹主要的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6.
住院儿科病人药疹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住院儿科患者发生的112例药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占78.6%,其次为解热镇痛剂,占11.6%;药疹类型以发疹型最多见,占66.1%,其次为荨麻疹型,占25.0%;另外对小儿药疹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致疹734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诊断确切的由抗感染药引起的药疹734例,采用临床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认其致病药物,在此基础上对其疹型及致病药物,在此基础上对其疹型及致病药物种类进行了分析。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固定性红斑和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或全身过敏症多见于用β-内酰胺族药物之后,固定性红斑多见用于磺胺类之后。致病药物中β-内酰胺族最常见、其次为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变较常见。  相似文献   

18.
抗感染药致药疹73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诊断确切的由抗感染药引起的药疹734例,采用临床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认其致病药物,在此基础上对其疹型及致病药物种类进行了分析。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固定性红斑和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或全身过敏症多见于用β内酰胺族药物之后,固定性红斑多见于用磺胺类之后。致病药物中β内酰胺族最常见,其次为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亦较常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抗菌药物致药疹22例,其中40岁以上者12例;p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疹18例;药疹类型以发疹型(6例)和多形红斑型(6例)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破伤风抗毒素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破伤风抗毒素所致药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阴性40例,阳性2例。发疹潜伏期6 ~12天,平均为6.5天,皮疹表现为注射局部红斑2例,全身泛发性皮疹40例(发疹型6例,荨麻疹型32例,多型红斑型2例)。42例患者中伴发热5例,呕吐5例,关节痛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破伤风抗毒素所致药疹最常见类型为荨麻疹型,可伴发热、消化道症状及关节痛。药疹的发生与皮试结果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