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泵泵入尿激酶治疗长期血透导管堵塞再通的疗效。方法对12例次右颈内静脉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栓塞的患者,用3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万u以5ml/h微泵泵入长期血透导管维持,持续6h,并对其再通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2例患者在治疗6h后导管恢复通畅,溶栓复通成功率达100%。12例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微泵泵入尿激酶溶栓通管法可使外周静脉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栓塞后仍可获得再通,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及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对新留置半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新留置半永久性双腔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施予常规肝素封管,实验组施予小剂量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对比分析两组导管通畅性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封管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实验组导管通畅性分别是100.00%、98.08%、98.08%,比对照组的92.31%、86.54%及82.6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有6起(11.54%)出血事件,与对照组9起(1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有助于提升新留置半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通畅性,不会使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钱丽萍 《哈尔滨医药》2011,31(5):397-397
目的 探讨长期血透双腔导管堵塞后应用尿激酶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17例长期血透双腔导管堵塞的患者应用尿激酶干预的临床观察.结果 17例置管患者在堵塞后应用尿激酶溶栓均有显著效果.结论 采用不同尿激酶溶栓方法,可延长导管的透析功能,确保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观察两种不同的尿激酶应用方式在已发生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借助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在透析期间均有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发生。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次透析开始前,按导管长度将含2.5万U/mL的尿激酶分别从动静脉导管端口注入,溶栓30 min后测试导管通畅性,如不通畅,可重复1~2次再开始血液透析。观察组(31例)透析结束后,采用肝素+尿激酶(生理盐水2 mL+肝素12 500U+尿激酶10万U)按导管标记量封管;对照组(31例)透析结束后,采用常规肝素封管(生理盐水2 mL+肝素12 500 U)。观察两组患者的长期静脉置管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流量可达到(205.8±37.9)mL/min,高于对照组的(185.6±33.2)mL/min,观察组血液透析过程中静脉压、跨膜压、停止透析前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出现导管感染及发生出血的例数均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前尿激酶溶栓、透析后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的方式安全、有效,护理人员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不需住院治疗,再通的成功率高,较透析后单纯肝素封管提升了透析的血流量,缩短了管路再通的时间,避免了因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拔管,减少了患者的经济支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因血栓形成闭塞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自体动-静脉内瘘溶栓置管和人造血管内瘘溶栓置管后,每日用25万U的尿激酶+5%GS 250mL由导管的端孔及留置针的另一端持续缓慢滴入内瘘静脉内。结果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10例次,8例次效果显著,内瘘再通,血流量可达250mL/min,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2例次溶栓失败。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组织的栓塞现象,皮肤黏膜瘀斑瘀点亦无出现。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内瘘闭塞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溶栓疗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药物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疗效的分析,以探讨简单、安全、有效的溶栓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动静脉内瘘血栓25例次,在彩超引导下注射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进行局部血栓溶栓治疗。溶栓过程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尿激酶注射液25万U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在5 min内推注完成;第二步:低分子肝素(法安明)5 000U静推,2 min内完成;第三步:用尿激酶注射液25万U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在30 min内泵推完成。结果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成功21例次,失败4例次,成功率84%,无不良反应发生。比较血栓溶栓前后APTT、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论使用药物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栓溶栓,操作简单,过程安全,有效率高,减轻患者痛苦,为血液透析患者立即开通血管通路,使透析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透析导管功能不良时尿激酶溶栓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将66例导管功能不良患者分为两组,A组先用尿激酶5万U注入动静脉导管内封管,30 min后接上透析管路进行透析,再从静脉壶微泵注入尿激酶5万U,维持3 h;B组在血液透析前从透析导管微泵注入尿激酶10万U维持3 h。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方法治疗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效果优于B组。结论 A组方法减少了非透析日暴露透析导管而致导管感染的机会,方便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并发血栓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方法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5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发血栓20次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5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8例患者并发20次血栓,7例血栓经溶栓治疗后通畅,1例血栓溶栓治疗失败后予重新置入永久性双腔导管.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者应加强宣教,血液透析置管做到专管专用,血液透析中要严格正规操作.对并发血栓者应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溶栓措施,确保血液透析置管通畅,延长血液透析置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深静脉单针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经验。结果60例患者行血液透析时间7~180 d,平均透析时间(50.5±11.5)d。透析时血流量150~250 ml/min,平均血流量(200±45)ml/min。导管使用时间3~92 d,平均使用时间(36.2±6.1)d。在本组60例患者中,误穿动脉1例(1.67%),经处理及时,未发生不良后果。5例(8.33%)导管血栓形成,经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流量达250 ml/min,溶栓后采取纯肝素钠封管。导管皮肤出口处出现渗血4例,均发生于置管术后24 h内;将导管出口处皮肤缝合1针,压迫冷敷导管出口处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渗血停止。3例出现导管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2周,其中1例无效拔管。1例出现导管脱落,导管留置时间>4周。结论深静脉置管保证了静脉通路,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护理人员应掌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原则,使深静脉置管充分发挥其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带绦纶套的血透导管在预防性溶栓中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的50例可能产生血栓的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带绦纶套的血透导管进行溶栓,研究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对照组导管腔采用静脉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观察、记录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比、统计两组结果差异。结果:对比两组指标结果,研究组(预防性溶栓)患者溶栓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血流量无法满足透析需要时才进行溶栓),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带绦纶套的血透导管的方式定期静脉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发生导管栓塞的处理。方法在我中心留置长期导管留置的患者有18例,分别观察发生导管栓塞的患者分别经尿激酶溶栓、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处理后的疗效。结果发生导管栓塞的患者分别经尿激酶溶栓、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处理后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血流量达到200ml/min以上,评估病人的透析充分性达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栓塞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处理后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体外环境中观察尿激酶对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堵管的溶栓效果并分析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的78例因深静脉置管堵管而被迫拔出导管的患者,将其已拔出的导管随机分为2组,尿激酶组38例,在体外环境中,应用尿激酶溶液封管并浸泡导管。肝素组40例,在体外环境中,应用肝素溶液封管并浸泡导管,观察110min、30min及1h导管的通畅程度。结果尿激酶组与肝素组在10 min与30 min导管再通畅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1h两组再通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环境中,应用尿激酶组封管并浸泡导管对管腔内及管口处附着纤维包裹鞘有不同程度的溶栓作用。应用肝素封管并浸泡导管对管腔内及管口处附着纤维包裹鞘没有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玲  戴劲芳 《安徽医药》2009,13(4):456-457
中心静脉导管是短期或长期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除感染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堵塞,发生率高达25%,使出血量不足,影响透析效果,更换导管会带来额外的风险和费用,目前大多数透析中心采用尿激酶封管法溶栓,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容易复发。我中心自2006年2月-2008年4月对25例堵塞的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微泵注射尿激酶的方法进行溶栓疏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血透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方法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植入方法,为16例老年血透患者施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永久管组)。在血流量、透析充分性、发热率、心功能影响等方面,与16例内瘘组进行比较。结果永久管组16倒手术均成功,在血流量、透析充分性、发热率等方面,与内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明显小于内瘘组。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管是安全、有效、方便的方法,尤其适合于血管条件差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对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长期留置导管维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每次透析结束后以肝素钠溶液封管,试验组以尿激酶肝素混合液替代每周中间1次肝素钠(其他2次使用肝素钠)封管,2组均连续使用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和观察期内导管阻塞率、溶栓后再通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透析血流量、KT/V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导管阻塞率为1.38%低于对照组的1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用于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封管较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对长期置管并发血栓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长期置管并发血栓的29例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30min、滴管、封管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6例效果明显,可以保持充足的血流量.结论: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后,能保持充足的血流量,达到透析效果,延长导管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阻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血栓处局部静脉推注尿激酶20万u溶栓,30min后局部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尿激酶30万u,观察再通情况。结果:64例患者成功再通55例,失败9例,再通患者平均再通时间2.2h。结论:应用尿激酶静脉注射进行内瘘阻塞溶栓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采用微导管接触+贯穿法行尿激酶动脉内溶栓。结果24例患者中,治愈1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采用微导管接触+贯穿法行尿激酶动脉内溶栓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李静  郑群 《哈尔滨医药》2009,29(4):80-80
股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一种临时性血透通路,临床大量应用于各种需短期透析的患者和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紧急透析及动静脉内瘘未成熟的过渡期。我们回顾总结了2003年至2009年1月300例留置单针双腔导管做血液透患者的护理,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300例患者中,男172例,女12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5岁;其中尿毒症晚期伴急性肺水肿13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5例,高血钾16例。1.2方法:采用血液透析单针双腔导管,按照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常规技术进行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封管采用肝素12500u+生理盐水2ml。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股静脉置管的用途治疗特点、部位、方法,需要配合的具体要求,在征得家属同意及患者消除顾虑后再行置管。操作者技术娴熟,股静脉穿刺水平高,一般多选择右侧,操作过程严格按无菌要求执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24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24例,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行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导管放置至血管闭塞段后,先将尿激酶20万单位溶解在50 ml注射器内,用注射泵在30 min内泵入,然后推注造影剂了解闭塞段溶通情况,必要时调整导管位置.随后患者返回病房,沿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过程中每隔6 h复查凝血功能1次.同时采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治愈21例,其中5例患者在24 h后血管再通,11例在48 h后再通,5例在72 h后再通;无效3例.在3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中,2例溶栓效果较好.本组未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