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P0.05。另外,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3月该院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依帕司他50 mg口服及甲钴胺500μg口服,均3次/d,对照组仅予以甲钴胺500μg口服3次/d,疗程共3月,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更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钴胺、前列地尔、依帕司他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就诊编号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前列地尔药物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甲钴胺、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药物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2.5%)和对照组(75.0%)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治疗组患者感觉、运动等神经传导速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甲钴胺、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联合治疗,安全性高,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46例给以帕司他胶囊50mg每日3次,每次1粒,对照组(A组)44例给以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依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用肌电图检测四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疗效的比较。结果甲钴胺治疗组及依帕司他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均有明显效果,但以依帕司他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依帕司他治胶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优于甲钴胺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1月该院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加巴喷丁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的治疗方法用于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有效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将DPN 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B组: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连续治疗三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及神经传导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其应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组可以更加明显改善DPN患者症状及体征,更明显增加神经病变组织的传导速度,疗效显著。结论运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依帕司他组和甲钴胺组各4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效控制血糖,分别给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口服共12 w,在0、4、8、12 w时随访,观察药物的疗效,在治疗的各个时间点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包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24 h尿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 G)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依帕司他组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MDA、8-Ohd G下降,SOD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钴胺组相比,依帕司他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率高于甲钴胺组(P0.05);依帕司他组MDA、8-Ohd 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SOD显著升高,与甲钴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有效缓解(DPN)的临床症状与甲钴胺相比疗效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和降低氧化应激对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150例于该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且平均地分为甲、乙、丙三组,50例/组。甲组患者使用甲钴胺治疗,乙组患者使用依帕司他治疗,丙组患者使用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明显优于只使用甲钴胺或依帕司他治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价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依帕司他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甲钴胺治疗)与实验组(42例: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各项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帕司他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钴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甲钴胺联合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采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依帕司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依帕司他治疗能有效修复患者受损神经,改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良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02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中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值、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值以及胫神经速度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值、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值、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中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值、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值以及胫神经速度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值、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测定值均加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0、3.914、4.194、6.233,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9,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周围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木丹颗粒联合贝前列素钠和依帕司他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接收的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评分法将患者划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贝前列素钠与依帕司他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木丹颗粒联合贝前列素钠与依帕司他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空腹血糖为(6.22±0.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48±0.0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中胫神经为(45.29±1.41)m/s、尺神经为(48.16±1.83)m/s、正中神经为(49.67±1.24)m/s,其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t=8.344、8.166、10.709、9.522、9.112,P<0.05)。结论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木丹颗粒联合贝前列素钠与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运动神经传导情况,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4例作为该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采用甲钴胺治疗常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依帕司他治疗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血糖水平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旷硫辛酸(ALA)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甲钻胺静滴治疗,治疗组60例予ALA静滴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FBG、HbA1c、血浆内皮素(ET)、尿白蛋白(uA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NCV、SNCV上升作用与对照组相仿,而血ET、血C-RP、UAlb均下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LA治疗DPN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结合模块化营养指导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抗阻运动结合模块化营养指导,对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神经传导功能、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前血糖控制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为95.35%,明显较对照组79.0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MNCV、SNCV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阻运动结合模块化营养指导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也能提高神经传导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study have repor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following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ttributed to improvement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by some authors and to elimination of uraemia by others. To asses the specific role of uraemia and hyperglycaemia in neuropathy, 16 diabetic uraemic patients with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were compared to 9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 renal graft only. Neur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cluded ulnar and deep peroneal nerve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edian and sural nerve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were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1 and 2 yea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One year after transplantation mean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However, chang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kidney-pancreas group only. At the 2 year follow-up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had increased further in the pancreas-kidney group only.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improvement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following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s predominantly due to the long-term euglycaemic state.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700例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Liu MS  Hu BL  Cui LY  Tang XF  Du H  Li BH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73-176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明确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0患者进行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240例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测定。结果507例(724%)患者电生理检查异常,其中307例(606%)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74例(146%)为腕管综合征;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程度重于运动神经,波幅的下降程度较传导速度减慢明显,下肢重于上肢(P<005)。仅有46%的患者针极肌电图异常而神经传导正常。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均以感觉神经受损为主;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发现临床病变,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发现电生理异常;建议不将针极肌电图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筛查作为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对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该院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50)、甲钴胺单独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5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肢体疼痛程度、神经传导功能、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VA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降低幅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胫神经MCV、尺神经、正中神经SCV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0%(45/5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62.0%(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6,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3/50)、4.0%(2/50)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较甲钴胺单独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应用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择取该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患者开展课题研究,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并比较其临床疗效。调研组患者应用温针疗法,常规组患者注射弥可保治疗。结果调研组患者中共计有19例得到显效治疗,11例得到有效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7,P<0.05);调研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2、9.958,P<0.05)。结论利用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疗效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建议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电子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为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电子温针治疗组,B组为单纯甲钴胺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改善情况、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的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B组5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MNCV、SNCV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电子温针治疗DPN变疗效确切,是治疗DPN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