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0年2月4日是中医界沉痛的日子,我们德高望重的严师慈父,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创建者之一,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任继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这一年来,每当翻阅恩师所赠阅的中医典籍,我们常想起先生在所赠书上盖赠书印章时,那种对学生的无限寄托和亲切关爱;先生在每次赠书时都严肃认真地教诲"一定要多读经典,多做临床,方可成为大医",强调"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回想起双手接过先生赠书时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我们决不辜负先生寄以的希望,要倍加努力实现老人家的遗愿。值此先生仙逝1年余,谨以次文,追思前贤并鞭策后学。  相似文献   

2.
<正> 陈贯一先生为上海市眼病防治所著名老中医。陈老治学严谨,疗效卓著,对多种眼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经验,尤擅长治眼肌麻痹、肌无力性上睑下垂,病毒性角膜炎和色素膜炎等。笔者于1978年赴沪学习期间,摘抄先生医案多  相似文献   

3.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我师事钱超尘先生已届20年了。因为一直留在同一所大学教书和工作,与先生接触的机会便多。因与先生接触机会多,才令我问学之心未泯。于是我时时为旁骛太多自惭不已。先生之学精淳深造,学识丰赡,非弟子所能窥其涯涘。先生的学术成果光辉显豁,嘉惠后学非止一端,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启迪学子多多,所以彰显与评价先生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已经成为有益士林、培养后进的  相似文献   

4.
1979年11月6日是中央卫生部原顾问章次公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先生品德学问,继承老中医学术思想,加快中西医结合步伐,为四化多作贡献,先生的生前友好和学生四十余人,在上海玉佛寺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学会、中医杂志社及上海中医药杂志派代表参加了纪念会。蒋敏达医师主持了会议,朱良春医师介绍了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上海中医学院院长著名老中医黄文东和姜春华教授、朱克闻主任等作了辞意恳切、感情深厚的发言,号召大家学习先生一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悉心为中医药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学习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坚持原则,对同  相似文献   

5.
施杞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劲松 《中医正骨》2004,16(5):59-60
施杞教授是我国中医伤科名家,早年师从沪上骨伤科名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深得石氏真传.在几十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致力于颈椎病的诊疗以及实验研究,先生结合石氏伤科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系统的颈椎病诊疗方案.作者跟先生随诊3年多,在诊疗之暇请先生释疑解惑,颇多收益,现将个人体会到的先生诊治颈椎病的特点、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5月13日,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先生应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邀请来我校为广大师生作了"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概况与进展"的讲座。郑金生先生以"回归中国散逸古医籍"课题形成的背景与最初设想为主题,展示了1996年至今课题的逐步开展与阶段性成果。该课题最初从日本起步,整理了100多部医籍,又与德国文树德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调查柏林收藏的中  相似文献   

7.
<正> 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是已故我国著名中医科学家、先师陕西长安黄竹斋先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发现并刊印的珍贵版本。抗日战争前,先生在浙江宁波天一阁访书期间,经宁波名医家周岐隐先生介绍,得识桂林名医家罗哲初先生。先生从罗先生处发现他珍藏的《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手抄本,计四册。该书的传授渊源为: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组授于桂林左盛德,左先生珍藏四十余年未尝轻出示人,于清光绪二十年授于门人桂林罗哲初,罗先生又珍藏三十余年,于民国二十四年授于竹斋先生。其内容较通行本《伤寒论》多三分之一,且纠正通行本错讹之处不遑枚举。先生认为该书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之珍贵资料。时当抗日战争爆发,先生虑其失传,经商得罗哲初先生同意,遂亲手抄写副稿一部带回陕西,向陕西伪教育厅提请刊印,但反动政府根本不予重视。后请辛亥革命陕西将领张钫(伯英)先生捐资刻置木版始印公世,同时还刊印了先生所著之《医事丛刊》。拟待战争结束,将书版送往河南南阳医圣祠(今张仲景纪念馆)保存。因国难当头,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8.
<正>俞长荣先生是当代颇有成就的《伤寒论》学者,先生多篇学术论文曾经为《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史宇广、单书健主编)《中  相似文献   

9.
于有五先生(1895年12月~1951年7月),山东省牟平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医学与音韵学。为人诊病多著手回春,尤擅伤寒病治疗,名闻乡里。为求深造,又赴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学习,为该院第一届毕业生。1937年“七·七”事变,日  相似文献   

10.
<正> 崩漏为妇科之常见病、多发病、每因暴崩下血或长期下血淋漓不止,而严重危害妇女的身体健康,属妇科急重症之一。对本病之因,历代医家多从热、瘀、虚论,未见从湿热论者。名老中医专家、主任中医师于鹄忱先生,集50余年临床经验,经探索并主张,对沿海地区崩漏患者多从湿热论治,每收殊功,现结合先生经验就崩漏多湿热,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欣哲夫医案     
欣哲夫老先生,为高邮湖西名医,家传七世,高、宝、天、盱、境内,凡有疑难杂症,多来就诊,对时症方面有独得之处。先生处方,用药总在七八位,故人称为欣八位先生,于1943年去世,年八十有八。眉稜骨痛招凤山、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1986年12月23日,中医杂志社与墨西哥有关方面就合作出版《中医杂志》西班牙文版达成了最终协议,并举行了签字仪式。墨西哥驻华大使安吉亚诺先生及夫人、政务参赞米哈雷斯先生、商务参赞莫莱诺先生、文化参赞李子  相似文献   

13.
<正> 业师仲跻谔先生(字士一),清光绪三年(1877)生于山东黄县东二甲村一个仕宦之家,八岁入私垫,十七岁拜师学艺,二十岁悬壶乡里,1971年卒于黄县,享年九十四岁。先生业医七十余载,精研覃思,医道精微。笔者从师数年,聆听教诲,特将先生治学经验录之于次,以飨医道后学。潜心精读博览诸家先生年少之时,乡里缺医少药,亲睹乡民亲邻苦于病痛,从十七岁起便立志学医。先生专心致志,一年之内,就将《药性赋》、《汤头歌诀》、《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医学启蒙读物,熟背如流水。先生每每告诫,  相似文献   

14.
谢海洲教授(1921~)出身于中医药世家,自幼勤奋学医,青年时从中药专家赵燏黄先生学习本草文献,并从事中医药教学工作。解放后在北京卫校、护校教中医基础及本草方剂,其间曾在中国药学会创编的《中药通报》工作数年,曾受本草专家黄胜白先生亲传;在陈慎吾、胡希恕先生主办的中医讲习所讲授本草方剂。后入市中医进修班进修,在北京中医学院任中药教学及指导实习工作。1975年至今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临床科研及培养研究生工作,任广安门医院内一科主任医师、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谢老著作等身,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科普著作多本,为弘扬中医、中药、养生保  相似文献   

15.
<正>章次公先生声誉广披医界,医学理论多有建树,临诊经验富具独到,在对待中西医学问题上,曾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见解,至今仍为人们所乐用。他胸怀坦荡,秉性耿直,颇有魏晋士人风度。1956年,毛泽东主席曾两次邀他彻夜畅谈,赞扬他是"难得之高士也"(朱良春《章次公先生生平及学术思想简介》,载《江苏中医》200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6.
<正>王壮弘先生是当代难得一现的文武双修学者,除在碑帖金石、书法、收藏领域有很深造诣外,还以文化拳、智慧拳、养生拳、武拳文练拳的方式,体悟太极拳60余年,创立了王氏水性太极拳。1987年,王壮弘先生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杯"首届武术锦标大赛技压群雄,夺取了最高金杯奖;20年后,王壮弘先生以释、道、儒融通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剑河县民族中医院侗族著名老侗医,主任医师吴定元,生于1886年3月,逝于1991年4月,享年105岁。纵观吴老先生为何能长寿之因,概括地总结为修德行善,调养心灵;动静结合,调养体之血脉;顺应四时,调养心身;注重饮食调节,营养搭配保安康;博学多才,广收应用以增智,多用脑多动笔预防衰老等养生延年益寿之道。现就吴老先生养生之道,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8.
<正>李凤翔先生,字仞仟,笔名武农,山东成武人,生于1916年,现已九十七岁高龄,自幼习医,曾拜师外科名医刘汉昭门下,苦学十二年,深得中医外科诊治精髓。成名后,拜地方名医、中医世家赵点斋精研四部经典,尽得真传。[1]李凤翔先生精于中医辨证,屡克疑证顽疾。1959年,支边内蒙古,执教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从医七十余年,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仁心济世,德艺双馨。笔者近年整理先生临证经验、医案、医话,近五十万言。本文就先生  相似文献   

19.
恩师裘沛然先生早年在私塾和国学专修馆读书,师事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从而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青少年时自学经史百家。1931年至1934年在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读书刻苦勤奋,经过丁济万(丁甘仁长孙)先生悉心培养和指导,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学根基,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姜春华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半个多世纪来,先生学融古今,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出作了卓越的贡献。先生为江苏南通人,生于1908年,自幼从父学医,到沪后复从陆渊雷先生游,三十年代即蜚声医林,历任华北、华西医药杂志编辑、上海中医专科、上海复兴中医专科等学校教学工作。195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中医科、中医教研组主任,兼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