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人们开始积极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亚低温治疗。动脉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亚低温对HIBD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临床推广应用还需确定成熟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可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新生儿HIBD,及时进行亚低温治疗。一般缺氧缺血后6小时内,脑温32-34℃,持续7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亚低温治疗有效,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或全身系统低温方式尚有争议。亚低温治疗时注意机体的是生理变化,对安全实施亚低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围产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虽采用多种方法治疗,但其预后不良率(死亡和后遗症)仍达30%左右。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就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的具体实施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降低病死率或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许多发达国家的NICU已将亚低温作为治疗新生儿HIE的常规方法,我国部分NICU也逐步开展这一疗法,但接受治疗的患儿中仍有40%~50%死亡或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哪些病人适合接受亚低温治疗,对这些病人应采取何种降温方式、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机、治疗持续的时间、最佳目标温度、亚低温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远期预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亚低温是采用人工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目的。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但对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对亚低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疗效。方法 对 14例中重度HIE患儿 ,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保持鼻咽温度为 34.0± 0 .2℃ ,维持 4 8h。治疗前、中、后监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血压等。结果 亚低温治疗后患儿心率减慢 ,治疗后 2 4、4 8h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分别为 6 .5 7,7.95 P均 <0 .0 1)。治疗前后无呼吸暂停、硬肿症等发生。结论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氢缺血性系列疾病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窒息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系列疾病(HID)临床资料和预后,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对72例HID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在72例HID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肾脏损害(HIR)4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脏损害(HIM)24例,经治疗,存活60例,死亡7例,放弃治疗5例;胎儿期缺氧缺血较出生后缺氧致脏器损害多而重(χ^2=8.974,P<0.01),且预后差(χ^2=4.816,P<0.05);保持患儿血糖在正常的高值,预后明显优于低值正常血糖的思儿(χ^2=6.038,P<0.051,而中值正常水平血糖想儿预后与低值正常水平血糖患儿无显著差异χ^2=1.302,P<0.05)。结论 胎儿期缺氧缺血性HID和血糖在正常的低值的HID预后均差,保持血糖在正常的高值预后佳。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方案(20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医生资质及必备能力要求 应当具备新生儿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①具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如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脑干体征等)的能力;②具备熟练掌握(并能具体指导团队)亚低温治疗流程和复温流程的能力;③具备(并能具体指导团队)对亚低温治疗期间监护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有深刻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围生期窒息或缺氧所致的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尽管亚低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重度HIE的病死率,但其对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探索HIE的有效治疗手段仍然非常重要。针对HIE的发病机制,寻求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更好的预防措施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能量衰竭作为HIE病程中的重要环节,对HIE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HIE病程中能量衰竭过程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在实施全身亚低温治疗诱导低温阶段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21例,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将新生儿直肠温度在1~2 h诱导降至34℃并维持在该水平72 h.期间采用阻抗法进行无创血...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对缺氧缺血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研究证明缺氧缺血脑损伤期间和损伤后,亚低温能够提供脑保护作用,适当延长亚低温维持时间可以换制神经元迟发性死亡。保护机制是通过降低脑氧代谢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细胞毒性过程等多个环节。在新生儿临床广泛应用前尚需解决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3月.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至12~24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全身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生长发育延迟发生率(分别RR=0.73,95%CI:0.61~0.89;RR=0.70,95%CI:0.54~0.93);选择性头部或全身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脑瘫发生率(分别RR= 0.65,95%CI:0.46~0.94;RR=0.67,95%CI:0.52~0.86).1个随访至6~7岁的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治疗降低了病死率及死亡/严重伤残合并发生率(P<0.05).亚低温治疗组窦性心动过缓、血小板减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增高,而心律失常、低血压、血栓或出血、低血钾、脓毒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低温治疗HIE患儿随访至12~24月龄时其疗效明显,但其对患儿儿童期的影响尚待深入研究.该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足月儿死亡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尚无根治措施。亚低温治疗(therapeutic hypothermia,TH)是新生儿监护病房中HIE的标准疗法,但在偏远地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确定。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内分泌激素,能够轻易穿透血脑屏障。通过受体和非受体机制,MT发挥抗氧化、抗炎效果,参与调控细胞器功能、抑制细胞死亡。可靠的安全性及临床(前)结果使MT被认为是治疗HIE有前景的药物之一。该文就MT联合TH治疗HIE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与新生儿缺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期以缺氧性疾病为多见,而缺氧所引起各种器官的病理改变是造成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缺氧对非生命器官的损害及功能障碍已引起重视。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肾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以探讨新生儿缺氧时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情况,尽早给予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65.5%,起病急而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且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是新生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已有较多文献报道用果糖、维生素C等改善心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来治疗该病。但尚未见到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报道。我院收治的66例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患儿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亚低温治疗对于围产期窒息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23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9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使新生儿直肠温度、鼻咽温度保持34.0~35.0℃、(34.0±0.5)℃,持续72 h;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动态监测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及神经系统症状.生后28 d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结果 治疗组随鼻咽温降低,患儿心率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儿未发生呼吸暂停、心律失常.治疗组惊厥、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及上下肢肌张力等恢复优于对照组.在两组患儿于28 d进行的NBNA测定的结果上,治疗组的测定值为35.00±1.41,明显高于对照组30.67±1.5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中重度HIE新生儿实行选择性头部降温,维持鼻咽温度于(34.0±0.5)℃,直肠温度维持于34~35℃是安全的,可短期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提高近期神经行为评分,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进展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突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概括了达成共识的临床基本治疗原则,指出近年来在临床诊治中存在的误区,介绍HIE神经保护措施研究的进展,提出尽管亚低温可能是目前治疗HIE最有前景的神经保护措施,但它与其他神经保护措施联合治疗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患儿存在脑性瘫痪、癫痫、孤独症、严重视力和听力损伤等相关后遗症。亚低温治疗可减少中重度HIE的病死率和伤残率,许多国家已将亚低温治疗作为新生儿HIE的常规疗法。文章将就亚低温的临床应用现状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害模型中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7年 Busto首次提出“全身亚低温脑保护”的概念 ,邸采用物理手段将全身体温下降至 32~ 35℃水平 ,保护神经元避免缺血损害的方法 ,疗效与深低温等同 ,但避免了深低温的心肺并发症。从此不断进行亚低温干预新生动物缺氧缺血脑损害的实验研究 ,至今 ,关于其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应用方法已有许多的认识。亚低温对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损害的神经保护程度及影响因素。一、温度和时窗一般认为脑温下降 3~ 6℃可明显地保护脑神经 ,温度降低的程度与神经保护的程度正相关 ,这可能是不同程度亚低温对脑代谢率的降低以及能量消耗的延缓不同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身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2002-08—2004-1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4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低温组在生后2~10h内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维持肛温在(33~34)℃,持续72h,对照组在监护下维持肛温在(37·0±0·5)℃,两组急性期及恢复期其余治疗措施相同。通过对两组患儿不同时期神经学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及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检测等来评价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近期疗效。结果(1)神经学评分: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神经学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低温组在治疗12h、24h、48h、72h及80h的神经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神经行为测定:两组患儿分别在生后7d、14d和28d做NBNA检测,14d和28d的NBNA测定,低温组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3)婴幼儿CD-CC智能发育评估: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低温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2012年前有多项亚低温治疗中重度HIE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发表,之后又有多项RCT相继完成,本文是《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实践治疗指南(2022版)》的临床问题之一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目的:评估中重度HIE经亚低温及其联合其他治疗后的远期随访结局。 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 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CINAHL;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和英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11月12日和12月6日。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之后阅读全文进行二筛。二筛排除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新生儿合并有先天畸形;②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超过生后12 h;③治疗时新生儿核心温度不在33.0℃~35℃或未持续治疗至72 h;④对症支持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随访时间<18个月,或亚低温联合其他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⑤干预组为非亚低温治疗的其他治疗。运用GRADE对证据体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和R语言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整合。 主要结局指标:随访18个月后的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 结果:①亚低温治疗14篇文献,其中RCT 13篇,NRSI 1篇;全身低温8篇,选择性头部低温6篇;随访时间18~30月龄13篇,6~7岁1篇;亚低温组1 091例,对照组(对症支持)1 087例。亚低温组较对照组降低了27%的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风险(RR=0.73,95%CI:0.67~0.80,P<0.01),其中中重度HIE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风险分别降低了41%和19%,脑瘫发生率降低了36%,但不降低听力和视力障碍的发生率;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对症支持)心律失常、严重低血压、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持续肺动脉高压、败血症、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肤破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10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4篇,氙气和干细胞各2篇,褪黑素和托吡酯各1篇),3篇RCT随访≥18个月,亚低温联合或褪黑素、或托吡酯、或氙气较亚低温治疗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59~1.98,P=0.80)。 结论:亚低温治疗降低了27%中重度HIE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风险,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