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脏象学说是以象为本、以象测脏的理论体系 ,是从整体上来观察正常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表现 ,并通过分析、归纳、推衍来察知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因此 ,脏象学说是人体功能表现的宏观综合概念 ,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一体 ,相生相克 ,五脏本质的内涵在于调控 ,脏象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多因多果的、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医脏象学说是以象为本,以象测脏的理论体系,是从整体上来观察正常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表现,并通过分析,归纳,推衍来察知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因此,脏象学说是人体功能表现的宏观综合概念,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一体,相生相克,五脏本质的内涵在于调控,脏象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多因我果的,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以黑箱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指出中医的藏象研究方法是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前提下,直接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司外揣内,以象知藏”的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论、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习和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必须走出将中医脏腑系统与西医解剖器官对号入座式研究方法的误区,如此才能阐发中医学术真谛,发扬光大中医学术。  相似文献   

4.
借助系统科学方法,利用数学工具对中医阴阳均衡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人体脏象系统为例尝试建立了均衡方程组,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病理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6.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7.
中医的阴阳可分为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具体阴阳可以测量,具有确定性和可判定性。中医的肾阴、肾阳等的虚实具有"可观测性",并不意味着人体内存在某种可以在实验仪器下检测到的"阳物质"或者"阴物质"。事物的属性可分为两类,数值大者为阳的属性可称为阳属性,数值大者为阴的属性可称为阴属性。阳虚指的是阳属性值的偏小状态,阳实指的是阳属性值的偏大状态;阴虚指的是阴属性值的偏小状态,阴实指的是阴属性值的偏大状态。一般地,设事物A具有n个相对独立的属性,因为每个属性有3种状态(阴、中、阳),则事物A的阴阳虚实状态有3n种,其中有且只有一种状态是正常态。阴阳虚实的程度可以用绝对偏移量或相对偏移量来表示,具体又可以分为4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3个方面解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认为五脏相关学说以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为基础,以中医学的功能观和整体观为指导,引入现代系统观,整理提高历代医家对脏腑相关性的零散认识,明确提出了联系的观点,突出强调了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也是阻碍中医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实际上,“阴阳”已被广泛采纳用于描述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基于“五行”的脏腑理论或许也能够用科学语言解释——如果把中医“五脏”看成是五种生命最基本、最原始功能的代称,而“五行”描述了这些原始功能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或许能够缩小中医脏腑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阴阳五行”理论有可能帮助科研者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推进现代医学研究朝着宏观、整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脏腑功能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脏腑功能,与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肝、脾、肺等脏腑的相关功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代谢。而且,脏腑还通过调节营卫、阴阳直接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由此体现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补心法是以脏象学说、脏腑辨证为理论指导的一种临床常用治疗法则。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时又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心是人体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管和指挥其它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是生死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经络学说是脏象学说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脏象学说等为理论基础,采用中医学方法 -系统方法 对中医的经络进行研究,提出和说明了经络、穴位、循经感传现象的新定义、新概念,并提出人体上的每一点都是穴位.  相似文献   

13.
浅谈经络理论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络脉简称为经络。经,原意为“纵丝”,即直行主线之意;络,则为网之意。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以营养周身、协调阴阳、防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因为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支节”,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经络系统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具有手足部位、阴阳属性、所属脏腑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有关失眠的治疗无论中医西医都将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当作重点,忽视了对白天功能损害的改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睡眠与阴阳消长关系密切。整体来看,失眠为白天阳不出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夜晚阳不入阴多梦早醒,甚则彻夜难眠。即《内经》所提出的"昼不精,夜不瞑"状态。从阴阳分治理论探讨改善失眠状态,可采取中药协同西药,根据药效的不同在不同时间段给药,恢复睡眠觉醒周期;或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择时处方,顺应白天和夜间的阴阳消长变化加减用药。平衡阴阳、协调脏腑,使人体最终回归"昼精夜瞑"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历代医家补脾阴、温肝阳的治疗用药为例,说明脏腑阴阳属性并非规整划一。由此认为各脏腑生理上虽都有阴阳两方面的表现,但其在阴阳属性上可表现出不对称的特征,临床用药上应重视脏腑的这一生理特征,以真正做到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控制论的观点浅析中医的诊断理论.从而可知中医诊断技术中的从象测脏,阴阳平衡、辩证等概念是和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反馈控制以及系统辩识相通的.从整体上看,西医的诊断技术是属于控制论中的白箱方法l而中医的诊断技术是属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中医学在继续按着自己传统的诊断方法发展的同时,也在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现代控制论的成果,使用着黑箱与白箱相结合的"灰箱"的研究方法,创立现代中西医相结合的诊断体系.  相似文献   

17.
脏象意蕴     
脏与象相联,更突出的是象。古人对脏象的认识,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过程:脏—脏腑—脏象。脏是以解剖术为基础,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概括,突出形态结构。脏腑是以生命现象为基础,强调体内结构的整体联系,突出功能。脏象是以天人相应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突出人与天地相参。脏象理论的建构,主要运用观物取象的方法,而对脏象的理解和把握,则需要运用以象求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药组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味药物配伍而成,是临证治病的关键环节。临床中医医生应熟悉组方原则、方法和技巧,根据中药的性能和中医方剂理论,将诸多药物有机地组合起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史大卓教授认为,临床组方,在注意顺从脏腑的特性、动静结合、升降相因、敛散相合、阴阳统一、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熟悉脏腑气血阴阳和病邪的特性,会用药性,熟悉药物性味相伍的作用机制,根据原方的整体功效、主治和组方中各药的阴阳属性,结合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进行加减,慎重调整方中药物及增减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相似文献   

19.
和法为中医传统的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能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笔者对和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脏腑功能孰为贵福建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福州350003)吴敏怡指导老师郑家铿《内经》脏象学说基于整体观念,认为“十二脏相使”,“十二官不得相失”,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以此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脏腑功能虽分工合作,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然而,《内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