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GN)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N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结果本组中11例行CT扫描,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9例病灶密度均匀,2例密度欠均匀,3例可见少许小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例无明显强化,6例轻度强化,2例静脉期可见渐进性强化。MRI平扫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3例可见漩涡状征象;增强扫描1例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明显强化。结论GN的CT影像特点是密度较低的实性肿块,瘤内散在点状及沙粒样钙化,病灶呈渐进性强化;MRI影像学特点是T1WI呈均匀或稍不均匀的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等高信号,还可发现旋涡状征像。  相似文献   

2.
姜卫国 《山东医药》2011,51(22):44-45
目的总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8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多无临床症状,CT多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质地均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术前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无功能腺瘤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随访0.5~2 a,患者肾功能无异常,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8例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特点,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上腹部平扫后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PHA患者的CT表现。手术切除标本,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显微镜观察。结果 CT平扫8例,5例为巨块型,2例混合型,1例多发结节型。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中央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巨块型低密度内见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混合型巨块边缘见高密度结节。动脉期7例周边结节状、不规则强化,其中1例中央亦见点絮状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1例病灶始终未见强化。本组9个病灶中5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边缘清晰,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界限如同"刀切样"表现。7个病灶外缘在门脉期发现"假包膜"。结论 PHA的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灶内伴不规则坏死区或是散在出血灶,增强检查呈渐进性充填,中央有坏死区,边缘可见"刀切征"和"假包膜征",通过上述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例腹腔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其密度多不均匀;螺旋CT平扫8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5例呈囊实性,3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见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无强化区。结论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图像特点是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CT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经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IMT的CT表现。19例中肿瘤发生在肺部6例,腹腔5例,肝脏4例,颈部软组织、胃、气管和中颅窝各1例。结果 CT平扫示14例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为高密度。病灶形态为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团块状17例,囊实性包块2例且均发生于腹腔;1例肺、1例胃IMT中,瘤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示15例病灶为轻度至中度强化或不强化,14例病灶在门脉期和延迟期继续强化。1例肝脏IMT表现为"花环状"强化。结论认识IMT的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在螺旋CT(SCT)上的各种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 CT平扫9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7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8个病灶持续强化。结论 SCT能显示HAML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4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诊治的6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及平扫密度特点,动态增强的强化特征,内部及周边结构的改变,体表、腹腔/腹膜后有无积液及肿大淋巴结等。结果 6例患者中,2例肝脏原发性淋巴瘤均表现为肝内单发结节;4例继发性淋巴瘤中1例表现为单发结节,3例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及肿块。共15个病灶,病灶最大直径为17~108 mm。5例病灶边界较清晰,1例病灶边界较模糊。CT平扫示4例病灶呈较均匀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9.8~41.4 Hu),其余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外周为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6.7~39.6 Hu),中央见片状低密度区(平均CT值为16.5~27.8 Hu)。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6例均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弱于正常肝脏组织呈较低密度,以门静脉期强化相对明显(平均CT值为45.6~63.9 Hu);延迟期强化均减弱,呈较低密度。4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者呈周边强化,中央见斑片未强化区域。5例患者肿瘤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所有患者肿瘤均未见钙化。2例见病灶上游胆管局限稍增宽,4例见浅表及腹腔/腹膜后肿大淋巴结,1例继发性淋巴瘤见脾脏浸润。结论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虽然罕见,但其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强  张水兴  谢淑飞  刘于宝  邵丹  梁长虹 《肝脏》2009,14(2):119-12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15例,其中7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另8例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病灶直径3.0~8.0cm;病灶的边界在平扫时显示模糊,增强后显示清楚;CT平扫病灶多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部分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多明显均匀强化,瘢痕结构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其中4例瘢痕结构可见;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其中5例瘢痕结构可见;9例增强后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熟悉FNH多种影像征象,可提高FNH术前诊断率。CT和MRI能够反映FNH病理特点及血供血管情况,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2例,比较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IHCC在CT平扫期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不规则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片状、分隔状或延迟性强化。IHCC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形成延迟强化的基础。结论动态增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范围增加或不变是IHCC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增强期分叶状或花瓣状肿瘤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是IHCC的特异性表现,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6,(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肝结核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文献相结合对肝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肝内胆管型结核1例,CT扫描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并见后腹膜多发淋巴结钙化。肝浆膜型2例,CT平扫病灶显示欠清,增强病灶强化不明显。肝实质型共11例(结节型病灶6例,栗粒型3例,肝结核瘤型2例)。实质结核型平扫表现为混合密度灶或低密度灶,增强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实质粟粒型CT平扫显示肝内散在、多发的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实质肝结核瘤型CT扫描呈肿块状稍低密度影病灶,肝静脉期病灶可见轻度强化。结论肝结核的CT表现多样,特异性较低。肝结核的诊断需要结合肝外结核史、临床症状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结节性甲状腺肿(NG)、甲状腺腺瘤(TA)及甲状腺癌(TC)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NG、19例TA及23例TC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观察CT所示各病例甲状腺病灶的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颈部淋巴结情况等。结果NG螺旋CT表现为多发结节或肿块、大小不一;平扫边界清;病灶密度不均,其内见囊变;增强扫描病灶边缘较平扫更清,实性成分强化;伴有周边钙化。TA多表现为单发,平扫呈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界清,囊性、钙化少见;增强后瘤体呈明显强化,部分呈“岛”状结节样强化,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的密度。TC多表现为瘤体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呈“毛玻璃”状,强化密度低于甲状腺密度,与平扫相比病灶边界模糊,范围缩小;病变可见“日偏食”征;瘤体内出现细颗粒状、点状钙化;出现颈部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的转移。结论多数NG、TA及TC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8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8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或稍低密度6例。其中5例可见更低密度疤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在增强时,除8例动脉期未强化疤痕外,10例病灶呈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9例病变中央或病灶周围肝实质内见扭曲、增粗的血管影。门脉期所有病变强化程度逐渐下降,8例疤痕均见延迟强化,3例周边见增粗的引流静脉。延迟期13例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5例为稍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特别是多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较全面地显示大多数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13.
贺宇平  王晋  田民 《山东医药》2011,51(14):38-3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病灶均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7.2 cm,平均4.8 cm。平扫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除中心呈星状瘢痕征外,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2例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扩张、扭曲的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但仍呈略高密度;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病灶呈略高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例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中央见星状瘢痕是诊断FNH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MSCT和MRI表现。结果 MSCT检查30例,平扫24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18例中央可见更低不规则密度影(瘢痕),6例病灶呈稍高密度(脂肪肝背景);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静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18例病灶的中央更低密度延时强化或范围变小。MRI检查40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和DWI稍高信号,其中32例病灶内见星状、线条状、斑点状低信号;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了瘢痕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32例病灶内低信号延迟期强化或范围变小;4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见不完整环形强化;28例病灶周围见血管影或病灶内见血管穿行。结论 MSCT和MRI对肝脏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术前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经延迟扫描。结果:18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者3例,不均匀者15例;肝包膜回缩证10例;边缘清楚4例,不清楚14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8例;有脾肿大者3例,不均匀者15例;肝包膜回缩证10例;边缘清楚4例,不清楚14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8例;有脾肿大者3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为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地出现线样或网格状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大多可与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资料,3例同时行 CT 及 MR 检查,6例仅行 MR 检查。评价所有患者的影像及病理结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9例病灶均为单发。CT 示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病灶内含部分脂质成分。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呈不均匀密度影,病变脂肪部分呈低密度影,血管部分呈高密度影,2例见假包膜强化。MR 示病变呈长 T1稍长 T2信号为主,4例 T2信号不均匀,3例可见短 T2流空信号,6例见大量脂质成分,2例病变内合并出血。8例行 MR 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为中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6例信号不均匀,3例以低信号为主,3例以高信号为主,4例见假包膜强化。MR 增强动脉期3例同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5例仅见粗大供血动脉,7例病灶内见扭曲血管影。结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组织特征密切相关,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癌(HNEC)的CT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7例HNEC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HNEC常为单发,CT表现肿瘤平扫为低密度或混杂低密度占位,肿瘤合并出血时其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肿瘤实性部分门脉及平衡期CT值略高于动脉期;磁共振DWI多呈均匀或厚壁样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变内见高信号囊变区,T1WI呈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部分病变内可见粗大供血动脉,门脉及延迟期呈等或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肿瘤周围门脉及肝静脉受压移位,但无癌栓形成。转移性HNEC常为多发、体积较大,CT平扫呈稍低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多呈边缘轻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门脉及平衡期相对肝实质呈等或稍低密度;磁共振检查DWI多呈环形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T1WI呈稍低信号,大部分病变内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多数可见偏心靶环征,部分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结论 HNEC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0该院收治的96例经临床确诊为PLC的患者MSCT图像资料,总结其图像特征。结果 96例中共检出396个病灶。平扫发现64例(66.7%),表现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有93例(96.9%)显示为不均匀高密度强化,内可见细小肿瘤血管影,门静脉期有78例(81.3%)显示为病灶强化逐渐减退,延迟期有89例(92.7%)显示为病灶强化继续减退,呈低密度改变,整个强化过程表现为"速升速降"特征。结论 MSCT多期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PLC的特征,对PLC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图像特点,以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21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 CT平扫全部病灶呈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7例出现病灶所在肝段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7例出现“晕征”,13例出现“簇形征”或“蜂窝征”,5例出现花瓣样强化,3例出现团块状强化;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11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结论 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图像不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图像有一定特征性,这将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 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第404医院经临床和手术病理确诊为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且术前在本院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多排螺旋CT图像,主要观察肿瘤的数目、位置、形状、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 结果15例均为胰腺单发肿瘤,发生于胰体部7例、头部5例、尾部3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直径3.8 cm。CT平扫11例表现为稍低密度影,2例表现为等密度,2例表现为囊性病灶。增强后3例表现为等密度强化,6例为低密度强化,5例为高密度强化,1例囊性病灶无强化。5例可见胰管扩张,肝转移瘤见于1例患者,增强后呈环形强化。 结论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其鉴别诊断较难,需结合影像学表现和临床信息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