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保留灌肠是儿科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中为腹泻患儿进行灌肠时,常遇到灌肠失败原因,由于腹泻患儿肠蠕动增快,肛门括约肌松弛,加上哭闹、不配合,注药时或注药后立即排便的情况,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将灌肠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我科经常收治痢疾患者。慢性痢疾患者常需用磺胺噻唑银胶悬液、2%黄连素液、1∶5,000呋喃西林液及1.5%卡巴肿液作药物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接触病变而达到治疗目的。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有直接关系。不能保留的原因:(1)药物的刺激性大;(2)药液的温度不当;(3)灌入的速度过快;(4)肛管太粗;(5)有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并发症。两年来,我科曾作保留灌肠1,718人次,其中包括插管后边退边灌者871人次,保留效果良好。灌肠前应向病人说明药物灌肠后保留的重要性,取得病人的合作;同时告诉病人在前几次灌肠时可能有腹胀、腹鸣等不适,要尽量忍耐。用物按常规准备,肛管采用小号的。药液温度一般与体温相近为宜。我院位于高原,气候寒冷。灌肠过去准备41℃的药液,灌入时约有半数病人反映药液太凉,灌后腹鸣及腹部不适,影响保留时间。根据病人的意见,我们逐渐提高药液温  相似文献   

3.
药物保留灌肠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药物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还不能达到最佳。因此 ,对药物保留灌肠的研究应更注重个体化与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现就药物保留灌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材  料传统的保留灌肠通常都是采用一次性灌肠袋、一次性输液管连接肛管及注射器连接肛管 ,因为压力、速度及体位等等多种原因使其疗效有限。近年来 ,压力灌肠器[1 ] 、输注泵[2 ] 及洗肠机[3] 在临床中的运用使保留灌肠减少了药液外溢 ,加快了药物吸附速度 ,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 ,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保留灌肠的操作要点1.灌肠液的温度。保留灌肠是通过温热刺激肠壁 ,使血管扩张而…  相似文献   

4.
输液式保留灌肠药物灌注速度与在体内保留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液式保留灌肠的药物灌注速度与在体内保留时间的关系,探寻最适宜的灌肠速度,以指导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每组选用相同的药方、灌肠方法、插管深度、温度,将100ml药液以:A组10min、B组15min、C组20min匀速滴完。观察三组灌肠液保留时间,患者便意感、不适感产生情况,灌肠后第一次排药量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比较B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χ2=7.67,P<0.01);患者不适感、便意感和灌肠后第一次排药量均少于A、C组;临床疗效优于A、C组(χ2=4.13,P<0.05)。结论采用以15min匀速滴注100ml药液的输液式保留灌肠速度可提高灌肠效果,减少患者便意感、不适感,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清肠合剂灌肠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恢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待患者术后6 h生命体征稳定时给予自制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观察、比较两组腹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腹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自制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0岁.因"间断性腹部胀痛,停止排气、排便2个月"于2010年8月16日入院.缘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主要在脐周,腹痛呈胀性,间歇性发作,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在当地医院治疗,保守治疗灌肠后解除少量十燥大便,腹痛症状缓解,后腹部胀痛反复发作,保守治疗后腹痛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湿热蕴结型妇女腹痛病人疼痛的护理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60例湿热蕴结型妇女腹痛病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方法,试验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超声波导入药物护理方法,先将妇炎灵三号灌肠液100mL自肛门注入进行保留灌肠,灌肠后用超声波治疗仪在腹部行超声波导入中药贴,每天1次,连续7d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观察护理效果及作用。[结果]6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2个疗程的护理,腹痛、下腹坠胀感、阴道分泌物多等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湿热蕴结型妇女腹痛病人疼痛的护理效果较好,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易于接受和吸收。  相似文献   

8.
刘淑英  郑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640-6641
目的 探讨提高截瘫患者大量不保留灌肠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96例截瘫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采用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15 cm,肛管插入15~30 cm,液面距肛门20~30 cm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观察两组有效灌肠量、灌肠后保留时间、排便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效灌肠量、灌肠液保留时间、排便量及排便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截瘫患者大量不保留灌肠法能提高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放射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清洁灌肠后采用相同灌肠液保留灌肠方法治疗。10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灌肠后首次排便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有助于延长灌肠液在患者肠道内的保留时间,促进药物吸收,提高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腹部术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对照组55例用常规支持疗法治疗,记录肛门排气、排便及饮食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及饮食恢复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复方大承气肠保留灌肠能起到活血化瘀,降逆通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改良式灌肠法治疗化疗后便秘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患者在内科首选化疗药物治疗,而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极易引起病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且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便坚硬,排便坚涩。便秘时患者异常痛苦,坐卧不宁。为尽快解除便秘,提高化疗药物效果,临床上最常执行的医嘱是肥皂水灌肠,即传统的大量不保留灌肠。然而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体会到,大量的肥皂水不保留灌肠常带来灌肠液外流,患者出现腹胀、腹痛不适等副反应,并未达到灌肠通便的目的,且还有加重病情的危险。为此,近年来采用改良式开塞露灌肠[1]替代传统肥皂…  相似文献   

12.
赵丽霞  宋艳燕  许伟  邢慧 《护理研究》2005,19(29):2641-2641
肝性脑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先进行清洁灌肠,待病人将肠道排净后,再给予甲硝唑或弱酸液保留灌肠.由于昏迷期病人不能自主排便,清洁灌肠后很长时间病人才开始排便,甚至不排便.家属只能将便器放置于病人臀下,准备其随时排便.这样常影响保留灌肠及其他医疗操作的正常进行.为解决这一难题,2000年我院护理人员巧用一次性灌肠袋顺利完成清洁灌肠和保留灌肠,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非结肠及直肠)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灌肠与不灌肠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珐将20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非结肠及直肠)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前早晨用1000ml生理盐水和20%肥皂液10ml灌肠。试验组:不灌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首次自主排气时间及首次自主排便时间。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部手术前灌肠和不灌肠对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情况无明显影响,可省略灌肠措施,以减轻患者灌肠时的不舒适感,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清洁灌肠方法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8月我科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新型清洁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比较两组灌肠效果、灌肠次数、灌肠总液量、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外流及灌肠后腹部疼痛、便意感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灌肠次数、灌肠液外流例数和灌肠总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腹部疼痛、便意感明显多对照组,实验组中度及重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清洁灌肠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方法。可以减少清洁灌肠次数和灌肠液量,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提高了灌肠临床效果及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肛肠病病人术前清洁灌肠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效的清洁灌肠方法.[方法]将60例术前清洁灌肠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2次生理盐水1 000 mL大量不保留灌肠后不能解出大便或只能解出少许大便后,继续用生理盐水1 000 mL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每次灌肠后均保留10 min后排便.实验组在2次大量不保留灌肠无效后用开塞露40 mL塞肛,保留10 min后排便.[结果]实验组病人灌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2次大量不保留灌肠后加用开塞露塞肛清洁肠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0例中药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将肛管插入25-30cm,对照组给予常规插入深度,观察两组患者便意感、药物保留时间及舒适度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明显减轻便意感,药物保留时间延长,患者舒适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肛管插入25-30cm,能增加患者舒适度,减轻便意感,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王双珠  王娇娇  商姗  吴畏   《护理与康复》2020,19(4):10-13+19
目的观察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在标准化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招募30名护士作为标准化病人,将其随机编号为1至30号,单号先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方法,5 d后实施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双号先实施优化保留灌肠方法,5 d后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插肛管时的疼痛程度、便意感、黏膜出血情况及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结果优化保留灌肠组插肛管时无痛14例、轻度疼痛16例,传统保留灌肠组无痛4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7例,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插管时便意感评分为(2.76±0.71)分,传统保留灌肠组为(3.46±0.90)分,两组便意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药液保留时间为(70.43±19.34)min,传统保留灌肠组为(37.34±16.53)min,两组药液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肠黏膜出血2例次,传统保留灌肠组肠黏膜出血8例次,两组肠黏膜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可减轻患者插肛管时的疼痛程度和便意感,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18.
付丽珍  刘谦 《家庭护士》2009,7(18):1607-1608
[目的]利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电针治疗,解除脊椎骨折术后所致的腹部胀痛及大便困难,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将83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选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经验方加减煎剂保留灌肠,同时配合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40例,用西药果导片,效果不佳者加液状石蜡.[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组在促进肠蠕动、解除脊椎骨折术后伴发的腹部胀痛及大便不畅、减轻病人痛苦方面优于对照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中药保留灌肠对药物保留时间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辰时(7:00—9:00)进行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程度、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灌肠前后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尿酸( Ua)的变化。观察周期为30 d(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与对照组相比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的人次数及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前平均排便率观察组为83.3%,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52,P<0.01);药物保留时间观察组为(324.12±129.47)min,对照组为(225.32±104.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5,P<0.01);两组患者灌肠后血BUN、Scr、Ua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辰时(7:00—9:00)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增加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并可提高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灌肠法在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即患者采用左侧卧位,两腿屈曲,臀部抬高10 cm,插管深度为7~10 cm,灌入开塞露以后以两腿屈曲样的体位保留10~15 min,患者有便意时排便。实验组采取改良灌肠法,即灌肠后采取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插管深度为25~30 cm,各体位维持的时间为5~10 min,患者有便意时排便。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效果、开塞露外流发生率及灌肠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灌肠后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灌肠后开塞露外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改良灌肠法对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