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糖尿病患者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该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78例脊髓损伤伴糖尿病患者作为康复治疗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脊髓损伤伴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脊髓损伤伴糖尿病患者对康复治疗方法加以优化。从患者血糖检测结果、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3方面对康复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血糖检测结果方面,观察组脊髓损伤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低于对照组。在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伴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加以优化,康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5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P0.001),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显著增高(P0.01);治疗前两组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运动评分(MS)、ASIA感觉指数评分(SI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S、SIS、MBI评分显著增高(P0.001);治疗前两组盆底肌肌力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盆底肌肌力等级较高(P0.05)。结论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肌力与膀胱功能,缓解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内科》2021,(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本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及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1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本体感觉功能、FM量表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及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轨迹误差(ATE)、测试执行时间(Ti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ATE、Time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改善其上肢本体感觉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入选脊髓损伤患者176例,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发病1个月内,90例)和对照组(发病3个月以上,86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不同病程、不同损伤阶段及程度,采用相应的综合康复训练及护理措施。于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进行ASIA运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功能独立性(FIM)评定;并统计两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积水、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压力性溃疡、体位性低血压、脊髓损伤后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比较分析其差异。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ASIA运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早期治疗组三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早期治疗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积水、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压力性溃疡、体位性低血压、中重度以上脊髓损伤后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治疗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肺部感染、泌尿系统并发症、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压力性溃疡、体位性低血压、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疼痛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尚不能认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48例,均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均于手术后1~2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A组采用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B组采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及针灸治疗,两组均康复治疗6个月。根据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对康复治疗前后的感觉及运动进行评分,根据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A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增加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有助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感觉训练对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及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30例,均为初发卒中,病程3个月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运动治疗及感觉功能训练,感觉训练2次/d, 30 min/次,5 d/周。在感觉功能训练前,试验组另进行阳极tDC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tDCS假刺激,即电刺激仪仅进行正常显示,无刺激电流输出;均2次/d, 20 min/次,5 d/周。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治疗前后的上肢感觉、上肢运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感觉、运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变部位(左半球、右半球)。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感觉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71,P0.01)。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感觉评分分别为(5.9±1.8)、(10.5±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FMA感觉评分分别为(6.1±1.8)、(8.7±1.6)分。两组患者治疗前FMA感觉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治疗2周后,试验组FMA量表上肢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FMA感觉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两组治疗前后FMA运动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713.93,P0.01)。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运动评分分别为(13±4)、(41±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FMA运动评分分别为(14±4)、(36±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运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治疗2周后,试验组FMA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运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33,P0.01)。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MBI评分分别为(18±8)、(60±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分别为(15±6)、(44±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治疗后,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经tDCS结合感觉训练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感觉功能和偏瘫侧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本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4-2015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108例,依据所采取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本组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临床常规护理,在观察组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为期3个月护理,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前与出院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2.3%,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89.7±7.4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0.4±8.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2±8.86)分、(54.9±7.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是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理想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脊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 35%)显著高于对照组(76. 74%),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痛觉、触觉以及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痛觉、触觉以及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肌力恢复2级以上时间、排尿恢复时间、退热时间以及感觉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 33%)显著低于对照组(18. 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与地塞米松磷酸钠联合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缩短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治疗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药物安全性。方法依据相应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住院期间CHF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PO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CHF治疗基础上,EPO组加用依普定,对照组为单纯常规CHF药物治疗。共双盲治疗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EPO治疗组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运动耐量显著提高、心功能有所改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尿量较对照组增多,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治疗组CHF急性加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为部分患者应用EPO一个月后出现血压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作为CHF的辅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脑梗死患者治疗1年内不同时期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住院48 h内常规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观察时间1年。截取住院48 h内,即氟西汀治疗前、脑梗死后1 w、1个月、3个月、1年5个时间点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及MoCA量表检测及一般情况评定,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脑卒中后3个月、1年MoCA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 w、1个月MoCA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后3个月,1年治疗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脑卒中后1 w、1个月NIHSS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氟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1年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3个月进行患侧/对侧的各向异性(FA)值比率检查,比较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CST)1~3级和CST4级差异,同时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CST受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显著高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CST1~3级患者FA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T 4级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1)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前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但两组治疗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于急性期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语言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心理疗法,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Fugl-Meyer上下肢体综合功能(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QOL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QOL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降阶梯思维方式干预应用于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给予常规干预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给予降阶梯思维方式干预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负性情绪及存活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存活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阶梯思维方式干预应用于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可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缓解其负性情绪,并有效改善其存活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轻中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治疗,于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AMA评分、Barthel指数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认知、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可有效提高患者综合功能,改善其焦虑情况,从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压氧结合康复治疗的患者55例,单纯康复治疗的患者59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3个月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较康复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早期病情稳定后即进行高压氧结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5年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6例,其中失访29例,实际纳入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面积、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中脑挫裂伤、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肿面积小于对照组中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P0.05),但两组中硬膜外出血患者血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定向评分、知觉评分、视组织运动评分、思维运作评分、注意与集中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定向评分、知觉评分、视组织运动评分、思维运作评分、注意与集中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小血肿面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运动方案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运动处方治疗。比较两组运动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分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且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值、血小板黏附率、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运动方案有助于提高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按摩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的作用。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64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康复组32例采用中西药物治疗与针灸按摩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的中西药物治疗;入院时和治疗(25.10±5.12)天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FMA)。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指数、FMA评分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按摩康复组患者BI指数、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西药物常规与针灸按摩康复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能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3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I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溶栓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论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功能良好率,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MAS、NIHSS评分及功能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MA、MBI、MAS评分及功能良好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溶栓疗法治疗能有效提高CIS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存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