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神经介入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疗法已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此方法对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比较棘手,而血管内支架的运用使其治疗成为可能[1]。2004年2月-2005年4月,我们配合神经外科运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gnglial mi detachable coils)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5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5例病人的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均得以成功栓塞,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覆膜支架为颅内宽颈、大或巨大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效果良好。自2004年7月以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3例,其中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8例(观察组),接受非支架辅助治疗45例(对照组),随访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8例,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3,P0.05)。观察组术中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弹簧圈移位、脱出、解旋,动脉瘤缺血事件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2.63%、0.00%、5.26%和7.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对10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9例致密栓塞,1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一旦破裂其致残或致死率极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治疗[1].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2].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对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应用血管内支架特别是颅内专用血管支架置入结合微弹簧圈栓塞使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成为可能,并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我科采用新型颅内支架LEO支架结合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1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2009年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6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8例,其中100%栓塞17例,95%栓塞5例,90%栓塞2例。术中并发症3例:弹簧圈溢入载瘤动脉2例,支架移位1例。24例术后2~46个月随访,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栓塞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栓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弹簧圈容易移位或逃逸出瘤腔,导致严重后果。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技术,目前释放支架和微导管到位次序一般有两种.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材料与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材料与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血管内支架栓塞技术、涂层弹簧圈、液体栓塞材料、生物活性弹簧圈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