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抗白血病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S,商品名恩度)体外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锥虫蓝拒染法、MTT法、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及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检测rhES体外对正常人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原代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50、100和200μg/ml rhEs作用HL-60细胞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1.6%、30.4%和33.5%;100和200μg/ml rhES作用NB4细胞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4%和16.4%,其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增殖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hES体外浓度0~400μg/ml对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50~200 μg/ml rhES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有抑制生长活性的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hES在体外浓度为100 μg/ml时,与HL-60和NB4细胞作用72 h,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的表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分别为19.6%和20.8%.结论 rhES在体外有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是治疗急性白血病潜在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增殖及其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能力的影响,用体外培养MM患者骨髓的方法获得BMSC。BMSC和MM细胞株CZ-1单独或共同培养,给予不同浓度As2O3(1-20.0μmol/L)处理,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ELISA法检测IL-6、VEGF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As2O3对CZ-1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48小时后细胞生长抑制50%的浓度(IC50)为2.3μmol/L,但对BMSC的生长无影响;MM患者BMSC高分泌IL-6、VEGF,经As2O3作用后BMSC分泌IL-6、VEGF降低,骨髓瘤细胞和BMSC相互作用导致的过量IL-6、VEGF分泌也可被As2O3抑制,其抑制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2O3不能抑制BMSC的生长,但可以抑制其分泌IL-6及VEGF。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氟达拉滨诱导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MTT法检测氟达拉滨对MM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分析凋亡蛋白表达;采用细胞凋亡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并分析对照组与氟达拉滨处理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氟达拉滨显著抑制RPMI8226和KM3细胞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4 h半数生长抑制值(IC50)分别为2.13μg/ml和0.36 μg/ml.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氟达拉滨作用24 h后MM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同时伴有caspase-3和PRAP激活,具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生物学特征.在97个凋亡相关基因中,筛选出25个差异表达基因.氟达拉滨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3个,主要涉及Bcl-2家族促凋亡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超家族基因,以及胱天蛋白酶募集结构域家族.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2个,主要涉及Bcl-2家族抗凋亡基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及其受体相关因子基因,以及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结论 氟达拉滨显著抑制MM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改变.  相似文献   

4.
Apogossypolone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棉酚衍生物apogossypolone(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检、DNA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等来判断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以caspase-3、caspase-9以及BCL-2、BCL—XL分析ApoG2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在U266细胞和Wusl细胞(48小时)分别为0.1、0.2μmol/L。ApoG2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poG2可以使骨髓瘤细胞周期停止在G2期,U266细胞G2期比例从9.7%增至19.6%。Wusl细胞从9.8%增至31.7%。ApoG2能导致U266、Wusl细胞caspase-9、caspase-3活性增高。U266细胞和Wusl细胞经ApoG2 25μmoL/L作用24小时后,BCL—XL表达分别下降(7.3±1.4)%和(11.2±6.2)%,Wusl细胞BCL-2表达下降84.4±3.4%。结论: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和下调BCL-2/BCL—XL表达以及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肝微粒体代谢对沙利度胺体外抗骨髓瘤作用的影响,并探讨细胞色素酶CYP2C19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以沙利度胺或与人肝微粒体在体外孵育后分别处理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NCI-H929、RPMI 8226、LP-1和CZ-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沙利度胺对MM细胞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10、50和100μg/ml沙利度胺处理5株MM细胞后的细胞活力分别为96.2%~103.7%、96.3%~103.7%和97.9%~106.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人肝微粒体孵育后,沙利度胺明显抑制MM细胞活力,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0、50和100μg/ml沙利度胺与人肝微粒体共孵育后对5株MM细胞活力抑制率分别为12.2%~22.9%、25.9%~36.4%和34.9%~4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μg/ml沙利度胺与人肝微粒体孵育后,5株MM细胞凋亡的比例增加达18.5%~32.5%.在孵育体系中加入CYP2C19特异性抑制剂奥美拉唑后,沙利度胺与人肝微粒体孵育后对MM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减弱,5 μmol/L和10μmol/L奥美拉唑对100μg/ml沙利度胺经肝微粒体孵育后抑制细胞活力的逆转率分别为7.5%~21.9%和19.1%~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的体外抗骨髓瘤作用需要人肝脏代谢,细胞色素酶系中的CYP2C19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d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ICOS/GL50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XG-2上的表达,探讨GL50单克隆抗体(mAb)11C4对XG-2体外生长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XG2细胞表面ICOS/GL50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台盼蓝染色计数检测不同浓度11C4mAb对XG-2细胞体外生长的作用。RT-PCR法检测XG-2细胞中Bcl-XL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ICOS/GL50分子共表达于XG-2细胞表面,11C 4mAb可显著抑制XG-2细胞的体外生长,并诱导其凋亡。结论11C4 mAb对MM细胞XG-2的体外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为MM的临床生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究8-氯腺苷酸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可能作用。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l8226细胞为体外模型,在观察8-氯腺苷酸对细胞生长、活力及形态学影响的基础上,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分布和细胞表面Annexin—V的含量,以DNA凝胶电泳技术评判细胞凋亡与否,并应用Western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linE和CDK2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8-氯腺苷酸(1—30μmol/L)能够明显地抑制RPMl8226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其细胞活力,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及DNA凝胶电泳分析显示,这些浓度的8-氯腺苷酸诱导RPMl8226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表明,8-氯腺苷酸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lin E和CDK2的表达而干扰细胞增殖。结论:8-氯腺苷酸能够有效地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和RT-PCR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吡柔比星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抑制作用,并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吡柔比星浓度为10.0和100.0mg/L时,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9.48%和90.89%,G1期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吡柔比星能明显下调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是通过抑制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脂肪酸合成酶(FAS)在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的高表达;探讨FAS抑制剂抑制MM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机制。方法 通过RT-PCR方法检测FAS在MM细胞系U266、RPMI8226细胞中的表达;以MM细胞系U266细胞为模型,MTT法观察FAS抑制剂浅蓝菌素(cerulenin)对U266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经cerulenin处理后U266细胞Annexin V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MM细胞系U266、RPMI8226细胞均有FAS mRNA的高表达,而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不表达FAS mRNA;cerulenin对U266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相关;20μg/ml的cerulenin作用于U266细胞12h,细胞早期凋亡率为56.9%,24h细胞早期凋亡率为69.3%,而对照组分别为4.3%和1.8%(P<0.01);细胞周期DNA分析发现,20μg/mlcerulenin作用于U266细胞12h,S期细胞从对照组的9.7%上升至20.3%,作用24h,S期细胞上升为29.8%。结论 FAS在MM细胞中高表达;FAS抑制剂可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DNA合成阻止在S期,其抑制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U266细胞早期凋亡;FAS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抗MM的靶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AP-1家族成员基因的调节作用。采用免疫磁珠方法分选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138+的瘤细胞并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瘤细胞和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瘤细胞AP-1家族成员c-jun、junD、fos和fosB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破骨细胞培养液培养后10-14天形成破骨细胞,瘤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后与未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相比较,细胞活力明显增高,c-jun、junD、fos和fosB表达量均降低。结论:骨髓微环境可抑制AP-1家族成员的表达,促进MM瘤细胞存活,抑制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BAFF-R)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研究BAFFR对MM细胞生长存活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ELISA,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BAFF-R在MM细胞中的表达;WST-1,TUNEL凋亡实验,Western Blot检测BAFF-R对MM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 BAFF-R mRNA和蛋白表达于MM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BAFF-R阻断性抗体(1,5,15 μg/ml)可抑制KM3细胞增殖,t值分别为79.78,72.21,76.88;P值均为0.000,即BAFF-R促进KM3细胞增殖;同时,BAFF-R阻断性抗体组(15 μg/ml)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对照IgG组;BAFF-R阻断性抗体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18%,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43%,说明BAFF-R能够抑制MM细胞凋亡.结论 BAFF-R对MM细胞生长存活有一定影响,BAFF-R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干预长春新碱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芎嗪(LH)促进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生长及干预长春新碱(VCR)抑制小鼠BMSC增殖的作用。方法①LH5、10、20、40μg/mL,以及VCR2.5、5、10、15μg/mL分别与BMC共同培养14d,测定细胞增殖。②LH5、10、20、40μg/mL与BMC预培养1h后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μg/mLVCR继续培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 甲氧基雌二醇对骨髓瘤细胞系CZ 1细胞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表面标志分析和细胞分泌轻链蛋白水平的测定,观察2 甲氧基雌二醇对CZ 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 CZ 1细胞经0. 1~0. 5μmol/L2 甲氧基雌二醇作用48h后细胞形态向成熟阶段发展,表现为细胞胞核缩小,胞浆丰富,核浆比例下降,核仁减少或消失,核染色质变粗、变密。细胞表面标志CD49e阳性表达率由(12. 20±1. 57)%增加到( 24. 80±1. 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CZ 1细胞分泌轻链蛋白由(35. 97±2. 60)μg/ml升高到(79. 67±1. 8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较低浓度2 甲氧基雌二醇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D)联合地塞米松(Dx)对多发性骨髓瘤KM3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细胞毒性试验(MTT法)观察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THD或THD+地塞米松(Dx)作用于KM3细胞后细胞的抑制率,以选取最佳药物干预条件。使用该条件处理KM3细胞,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S)、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THD浓度的加大、作用时间的延长,KM3细胞生长的抑制也呈增强的趋势,同时THD与Dx联用可显著提高药物对KM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80μg/ml或100μg/mlTHD联合Dx(4μg/ml)可使KM3细胞IL-6、TNF-α、survivin表达下降,ES表达增加,而对VEGF的表达无影响,结论:THD联合Dx对KM3细胞有协同抑制作用,THD联合Dx可能通过下调KM3细胞IL-6、TNF-α、survivin的表达,上调ES的表达而发挥抗多发性骨髓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初次和再次刺激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100μg/ml、50μg/ml、25μg/ml、10μg/ml、5μg/ml、1μg/ml、0.1μg/ml、0.01μg/ml、0.001μg/ml、0.0001μg/ml的葡萄球菌肠毒素B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设阴性对照及阳性对照植物血凝素(PHA)组,培养48 h后MTT比色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情况。10μg/ml葡萄球菌肠毒素B间隔48 h重复刺激两次后,同时设阴性对照及PHA组,于第二次刺激后培养48 h,MTT比色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组葡萄球菌肠毒素B初次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10μg/ml组PBMC增殖最强,与PH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刺激增殖率分别达23.1%和24.3%。间隔48 h再次刺激后,PHA组可继续促进PBMC增殖,而10μg/ml SEB组可抑制PBMC增殖,抑制率达19.7%。结论 SEB初次刺激人PBMC可引起其增殖,反复刺激可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米托蒽醌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米托蒽醌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检测BCL-2、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米托蒽醌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0.924)和浓度(r=0.947)依赖性增强。米托蒽醌作用24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米托蒽醌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可见凋亡细胞;在48 h后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米托蒽醌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后,在低浓度1.0μg/ml组RPMI8226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在高浓度2.0μg/ml组RPM I8226细胞阻滞于S期(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BAX、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米托蒽醌可诱导RPM I8226细胞凋亡,此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内、外源性凋亡的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