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雪勤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2):107-108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血源性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 668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艾滋病毒(HIV)抗体、梅毒血清反应素快速试验(RPR)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及丙肝病毒(HCV)抗体的检测分析.结果 HIV阳性率0.131%,RPR阳性率0.066%,HCV阳性率1.66%,HBsAg阳性率5.118%,且其不同病区检出率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检测在医院血源性感染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医院感染提供依据,尽量避免院内感染及输血后传染病的医疗纠纷,对医患双方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75例输血前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用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结果检出HBsAg阳性率为12.21%,抗-HCV阳性率为2.36%,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41%。结论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疗纠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16-3717
目的:分析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640例受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r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75例(11.7%(,抗-HCV阳性10例(占1.56%);抗-HIV1+2型阳性1例(0.15%);抗-TP阳性3例(占0.47%);输血前四项总阳性89例(13.9%).结论:对输血前进行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HBsAg)、丙肝(HCV)、梅毒(TP)、艾滋病(HIV)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可凝病例采取确认复查。对梅毒阳性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方法查滴度,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方法确证。结果乙肝阳性率13.45%,梅毒阳性率3.1%,丙肝阳性率0.29%,艾滋病抗体阳性率0%。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作为输血前必测指标,其实验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为了证实受血者在输血前感染梅毒状况,笔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邻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对输血前患者进行梅毒抗体初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筛选对象:2001年6月~2002年7月,需输血及手术前备血患者6763份血清。进行梅毒初筛,经临床确诊的梅毒患者,阳性23例,对照组30份来自健康人血清。1.2 试剂与仪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技术公司生产;TRUST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技  相似文献   

6.
8282例患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8282例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HCV和HIV检测,同时应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方法查滴度,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方法确证。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6.70%(555例)、梅毒抗体阳性率1.36%(113例)、丙肝抗体阳性率1.64%(136例)、HIV抗体阳性率0.48%(40例)。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的感染情况,为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感染。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683例输血前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我院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病指标阳性率为11.5%,其中HBsAg阳性率为9.84%,抗-HCV阳性率为1.57%m,抗-HIV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15%。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输血的患者41200例,在输血前检测并分析其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严格依照各试剂于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完成全部检测项目。结果本次研究中本院41200例患者的输血前检测结果为:HBs Ag阳性率为5.12%,共2104例,抗-HCV阳性率1.5%,共618例,抗-HIV阳性率1.4%,共62例,抗-TP阳性率0.2%,共82例。结论在输血前检测患者的感染性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避免输血后出感染、预防有关疾病通过血液传播、规范医疗行为,并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供血单位、医院和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十分必要.我们对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本院治疗输血及术中用血患者(包括急诊治疗和手术患者)1 726例输血前严格按要求进行了上述4项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预防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控制院内感染方面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曲、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㈣抗体4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11.31%、0.08%、2.10%、0.35%。结论: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临床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患者进行术前、产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常规检验项目.我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5520例对术前、产前、输血前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Ab)、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并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确保输血安全,医院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的相关免疫学检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院2004~2008年对所有需要输血的12 756例患者进行了丙氨酸转氨酶(ALT)、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指标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确保输血安全,医院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的相关免疫学检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院2004~2008年对所有需要输血的12 756例患者进行了丙氨酸转氨酶(ALT)、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指标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感染检测结果及意义。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6月在我区第一人民医院2026例输血前患者所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抗-HIV)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阳性者109例(5.38%);抗-HCV阳性者34例(1.6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7例(0.35%):抗-HIV阳性者0例(0.00%)。结论输血前的血清标志及传染性指标检测检测结果不仅可以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患者及早了解病情并及时治疗,还可预防院内疾病的传染,提醒医务人员及患者在手术、输血治疗或其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用血者在受血前进行经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对1024例用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共检出HBs Ag阳性62例,抗-HCV阳性15例,梅毒螺旋体阳性6例,ALT不正常31例,其中14例ALT不正常受血者同时为HBs Ag阳性。结论对输血者在用血前进行经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7680例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7680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标本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艾滋病病毒抗体;血清凝集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位,阳性率为8.98%;HCV感染率为0.65%,HIV感染率为0.20%;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25%。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指标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612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速率法(正常值0-40单位)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3612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6.94%、抗.HCV的阳性率为0.47%、抗.HIV的阳性率为0.08%、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74%,转氨酶不合格率13.29%。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手术前、输血前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TP)的感染状况,笔者对检验科做术前检查和输血前检查的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IgM抗体(HCV—IgM)、梅毒螺旋体抗体(RPR)、HIV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抗-HIV和Rh血型结果,提高受血者输血的安全性.方法抽取1807例受血者输血前静脉血3ml检查Rh血型和抗-HIV.结果在1807例受血者的血样中发现4例抗-HIV阳性,2例Rh血型抗D阴性.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抗-HIV抗体和Rh血型检测,可以防止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受血者的用血安全,为因输血后感染艾滋病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3198例,对其在输血前展开感染性指标如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分析不同科室和年龄段患者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各科室HBsAg阳性率均最高,HIV阳性率均最低。各年龄段中40~60岁年龄段各指标阳性率较高。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展开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