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候机楼2例旅客猝死的急救过程分析,着重强调一线医护人员面对突发"心跳"丧失的患者急救处置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在现场急救时,第一时间内使用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猝死患者应用院前急救的治疗价值及效果。方法102例猝死患者,均施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等院前急救干预,分析所有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并比较急救效果相对理想患者与急救失败患者的心脏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除颤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心脏胸外按压时间、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结果102例患者中,79例患者急救失败,占比为77.45%;17例患者急救好转,占比为16.67%;6例患者急救成功,占比为5.88%。急救总有效率为22.55%(23/102)。急救效果相对理想患者的心脏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除颤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心脏胸外按压时间分别为(20.1±8.3)、(2.8±1.1)、(2.9±0.8)min,均短于急救失败患者的(30.1±9.7)、(6.4±2.4)、(6.9±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效果相对理想患者与急救失败患者的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猝死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等院前急救干预,虽然成功率较低,但若相关部门能加强急救流程的互相协作配合,可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车载除颤仪在高速公路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其护理,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876例中患者使用车载除颤仪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急救员上岗前均进行了包括除颤仪使用在内的急救技术培训并探讨护理程序。结果急救员均掌握了除颤仪操作程序,保证了仪器完好,熟悉观察内容;876例伤者中有18例发生心室纤颤,现场及途中立即给予了150~200J除颤,均能转复窦律,最终心肺复苏成功15例。结论车载除颤仪的备用,提供了早期及时除颤的可能,提高了院前及途中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员应掌握心肺复苏程序,熟悉心肺复苏药物和器械的使用,锻炼现场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科院前急救中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其发病率、院前急救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也是急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此病症患者易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和猝死等情况,尤其是如该病突然在院外发生,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死亡的患者中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此时如早期使用电除颤尤其是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则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102例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2006年ICU进行院前急诊救治的102例患者的猝死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院前猝死病例102例,约59%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61.76%),男性多于女性,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引起猝死的直接原因:室颤,室速。在≤6 min内进行现场施救的复苏有效为42例,6-8 min内进行现场施救的复苏有效为10例,8 min以上进行复苏的均无效。结论对于已有心血管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意识及公共场合普及自动除颤仪(AED)是刻不容缓的,为进一步提高院前猝死急救复苏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体外自动除颤仪频繁电除颤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电风暴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患者在抢救中实施心理、观察、电击除颤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 3例患者除运用胺碘酮等药物外均接受超过10次体外自动除颤仪电除颤,最终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在急诊反复除颤及药物治疗过程中,护士的作用至关重要,对最终抢救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90年代 ,欧美国家继 5 0年代末兴起的CPR后 ,在急救技术上的重大进展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AED)的出现和应用。而在新世纪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专业及社会公共场所 ,乃至某些病人的家庭之中 ,它将是继CPR在急救领域里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进展。1 AED的发展心脏骤停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而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明显升高 ,冠心病中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纤颤这种致命急症 ,已成为院外、院内抢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CPR本身不具有除颤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加强急诊和全院医护人员急救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实际演练、配埘组合以及仪器设备的合理利用强化急诊质量控制,提高院内猝死病例的复苏成功率。方法我院急诊科于2006年后根据医院管理年要求,不断完善急诊服务和操作流程,优化抢救环境和设施,通过对10名医生及20名护士进行2:1随机配对组合,经过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电除颤等技能培训考核,再分批分次进行实战演练,充分利用现代急诊抢救设备实施院内急救。结果抢救121例院内猝死病例次,使院内猝死抢救的成功率从质量控制前的11.67%提高到2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诊质量控制能提高院内猝死病例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早期心肺复苏是抢救猝死病人成功的关键。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时间会影响复苏的成功率。要想成功救治猝死患者,不仅要进行早期心肺复苏,同时也应适当延长抢救时间和增加抢救手段以抢救患者生命。笔者通过1例猝死病人的成功救治,对猝死病人早期应用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心脏骤停的准确判断、尽早给予复苏药物、及早脑复苏、及早除颤对救治病人非常重要,并应加强全民急救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0.
<正>简易自动体外除颤装置(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1])的正确使用者人员稀少,因此提高突发紧急事件时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缩短急救系统反应时间,是公众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中最紧急的任务之一。自2016年至今,通过对社区、企业、学校、基层医院进行公众急救知识的现场培训、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提高公众CPR急救知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认知及使用意愿情况,为提高社区居民自动体外除颤器知识知晓率及使用意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金华市开发区南苑社区与秋高社区于2023年1月随机抽取446名居民,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438份(98.2%)有效问卷中,居民以“除颤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知晓率最高(81.3%,356/438),其次为“除颤前应先清除杂物”(72.8%,319/438),知晓率最低的是“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双相波、三相波和四相波”(13.0%,57/438)。6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水平、工人、城镇居民使用AED急救救治意愿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加强居民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的培训力度,提高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遇到院外心脏停搏等突发状况时正确予以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增加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刘玉秋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70-171
猝死的主要特点是突然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其抢救成功率低,院外发生的猝死的抢救依赖于社区急救体系的完善.而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抢救主要依赖于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急救意识和急救经验。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必须对猝死做出准确的判断,实施紧急而有效的救护,以逐步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通过对33例住院患者猝死的急救总结初级生命复苏阶段的一些经验及体会。  相似文献   

13.
急救仪器的使用在护士每天的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随着仪器数量的增多、电子化程度的增高,其作用的发挥是影响患者及护士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更是仪器使用密集的场所,抢救设备也相对集中,有呼吸机、CPAP、除颤仪、血气分析仪、心电监护仪、远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7岁,2008年6月10日主因突发心肌梗死、室颤20min,由120急救接诊入院。入院时查呼吸心跳停止,血压0,瞳孔散大,心电图提示室颤波形,诊断为猝死,给予胸外按压,200—300J电击除颤3次后,心电恢复窦性心律,血压开始恢复,瞳孔恢复正常大小,给予气管插管、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同时给予开放静脉液路等,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5.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非外因直接引起的自然死亡,国内外院前复苏成功率总体水平不高[1].猝死发生后,争取急救时间和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为提高抢救效率,使抢救工作规范化,在院前猝死急救中,我们总结出人员分工的抢救程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救治的68例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及国际复苏联盟联合发布的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工作,观察急救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51.47%。结论及时给予心脏停搏患者胸外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及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等,能显著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全部给予急救心肺复苏治疗,观察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实施复苏的时间、人工气道是否实施插管、电除颤等对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急救在6 min之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超过6 min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实施电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未实施电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人工气道进行插管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未进行人工气道插管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进行急救和完成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非常好,能够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年轻记者在地铁猝死,猝死的急救再次引人关注。这个年轻记者突然倒地后,有人前来施救,但从视频显示看,心外按摩做得不够,人工呼吸反倒占了很长时间,由此影响了抢救效果。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人工呼吸是急救的关键,事实上,这种突然倒地的昏厥或者猝死,一般没有呼吸道的堵塞,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对心脏的施救,因为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发动机不转,就算油路畅通,车还是开不走。因此,只需  相似文献   

19.
加强抢救室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急救药品设备及病室管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1合理的设置我院是有1000张床位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内设多功能抢救床3张,呼吸机3台,除颤起搏仪2台,多功能监护仪1台,容量输液泵2台,容量推注泵3台、人工气胸箱1台,每个床单位有吸引和供氧装置,床旁监护仪。萨伯心脏按压器、洗胃机2台,亚低温治疗仪1台。2质量管理2.1建立急救组织和制度:急救小组由急诊科主任、科护士长等组成。科主任及科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指挥重大抢救及质量检查,医生护士值班建立了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监护设备及药品管理制度、监护记录与总…  相似文献   

20.
院外猝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的”、“出乎意料”和“突然的”死亡称为猝死。1984年心脏性猝死科学小组认为“心性猝死指在原有心脏病、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基础上所致死亡”,且往往发生在貌似健康人的身上。猝死来得极其突然,多发生在院外,尤其是老年群体。由于猝死的病死率高,且目前我国院前的猝死复苏成功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注重猝死的院外急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