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混悬液(carbon nanoparticles,CN)作为淋巴示踪剂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行甲状腺全切+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CN分为注射CN 组(CN组,n=26)和未注射CN组(手术组,n=29)。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及低钙血症发生。CN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略高于手术组(P=0.243)。CN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11.5% vs 7.9%,P=0.025);血清钙水平高于手术组(P=0.020),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11.5% vs 34.5%,P=0.046);CN组和手术组淋巴结清扫平均数分别为(4.85±2.95)枚和(3.24±1.8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分别为47枚(35.7%)和23(24.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 C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中可使甲状腺和中央淋巴结黑染,迅速识别和保护甲状旁腺,有效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纳米炭示踪侧颈部淋巴结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地入组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前超声或CT提示侧颈部淋巴结可疑转移,术中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进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  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70例/侧颈部淋巴结示踪手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57例(81.4%)。炭阳性淋巴结的中位检出数量为6枚。Ⅳ区炭染淋巴结无论在送检例数、送检淋巴结枚数以及转移淋巴结比例均为最高。Ⅲ~Ⅳ区淋巴结中炭阳性淋巴结的转移比例显著高于炭阴性淋巴结(P < 0.001)。将最终颈清扫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敏感度为86.0%。  结论  纳米炭是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的潜在方法。联合侧颈部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度,是较为合理的前哨淋巴结活检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纳米炭与亚甲蓝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示踪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确诊为早期宫颈癌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纳米炭示踪组和亚甲蓝示踪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同期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纳米炭示踪组患者采用纳米炭作为示踪剂,亚甲蓝组采用亚甲蓝作为示踪剂,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中切除探查前哨淋巴结,亚甲蓝组患者蓝染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纳米炭组患者以黑染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均予以切除.术中行广泛切除全子宫及淋巴结清扫术,同时于腹主动脉旁取样淋巴结,术中均采用快速冰冻切片法和组织免疫法对前哨淋巴结、清扫的所有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30例亚甲蓝示踪组患者中切除淋巴结254个,共检出前哨淋巴结38个,SLN肿瘤转移2枚,病理检查肿瘤转移5枚;纳米炭示踪组患者切除淋巴结261个,前哨淋巴结检出44个,SLN肿瘤转移4枚,病理检测肿瘤转移4例.纳米炭示踪组前哨肖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高于亚甲蓝示踪组(P<0.05),两组患者的定位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示踪组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33.3%、准确性为80.0%、特异性为87.5%.纳米炭示踪组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0.0%、准确性为86.7%、特异性为88.0%.结论 纳米炭宫颈注射进行宫颈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的检测技术优于亚甲蓝,是临床可行的,但还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2例。   结果  102例中行患侧+峡部甲状腺全切67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34例,甲状腺全切1例。术前B超提示淋巴结肿大27例,术中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24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前B超阴性,术中探查淋巴结肿大12例,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后25例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余63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随访5年,3例复发。   结论  B超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30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行甲状腺全切及患侧Ⅵ区颈部淋巴结廓清术,纳米炭组在行淋巴结廓清术前应用纳米炭示踪剂,对照组不使用,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血钙水平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结果:纳米炭组每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6.5枚,对照组3.2枚(P<0.05);纳米炭组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患者1例,对照组12例(P<0.05);纳米炭组术后发生PTH暂时下降的患者2例,对照组9例(P<0.05)。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的应用可明显提高甲状腺癌患者Ⅵ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术中有助于甲状旁腺的识别并保护甲状旁腺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5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实验组于术中在癌旁周缘分4~6点浆膜下注射纳米炭注射液1ml,术中参考黑染的淋巴结适当调整淋巴清扫范围,解剖标本,取出淋巴结并依据黑染与否、淋巴结位置及大小分组,送检病理检查。[结果]标本中可见淋巴结有广泛的不同程度的黑染,实验组平均每例检获的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率、直径<3mm的淋巴结检出率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区域外黑染淋巴结取出活检均呈阴性。[结论]术中应用纳米炭注射液能明显提高淋巴结检获的数量,最大可能地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指导病理分期,同时清扫范围外的黑染淋巴结均呈阴性,对结直肠癌过大范围的淋巴清扫提出疑问,因此对结直肠癌的淋巴清扫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0E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A组)及基因未突变组(B组),术前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探究术后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BRAFV600E已基因突变患者中,按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组(C组)和侧颈未转移组(D组),分别进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肿瘤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80例患者中经BRAFV600E基因测序中50例有突变(A组)以及30例未突变(B组),术前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肿瘤位置、多灶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A组侧颈淋巴结转移(60%)明显高于B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BRAFV600E基因突变的50例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C组年龄≥55岁的12例(24%)出现侧颈淋巴结转移(P=0.03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伴侧颈淋巴结转移存在20例(40%)(P=0.011)、肿瘤位置位于中上份的侧颈淋巴结转移19例(38%)(P=0.049)、肿瘤直径≥7.5 mm出现侧颈转移19例(38%)(P=0.021);而性别、是否存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多灶性情况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龄 < 55岁、肿瘤直径≥7.5 mm、肿瘤位于中上份、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刀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由同一手术者进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的106例患者,将其分为超声刀手术组50例和电刀手术组56例,分别进行超声刀开腹手术及电刀开腹手术,比较两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枚数、术后3天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   结果   超声刀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电刀手术组(P < 0.05),淋巴结清扫枚数明显高于电刀手术组(P < 0.05);术后3天引流量、住院总费用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并发粥样硬化的患者中,超声刀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电刀手术组(P < 0.05)。   结论   将超声刀应用于胃癌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更加符合精准外科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纳米炭组,比较2组中央区淋巴结脂肪组织中误切的甲状旁腺检获情况及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改变情况。结果误切甲状旁腺常规组7枚(23.3%),纳米炭组0枚(0.0%)(P<0.05)。2组均无永久性低钙血症及PTH降低。一过性低钙血症常规组10例(33.3%),纳米炭组2例(6.7%)(P<0.05)。PTH暂时性减低常规组8例(26.7%),纳米炭组1例(3.3%)(P<0.05)。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效果确切,有助于将甲状旁腺组织与甲状腺组织及淋巴脂肪组织区分开来,降低甲状腺癌淋巴清扫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作用。方法 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示踪组(n=40)和对照组(n=40),示踪组患者术中于癌灶外0.5~1 cm浆膜下注射纳米活性炭进行胃周淋巴结示踪,对照组患者直接手术,比较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淋巴结黑染数目。结果示踪组患者每例清扫淋巴结(38.3±3.1)枚,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1.2)枚,P<0.05。示踪组患者淋巴结的黑染率为79.84%(1220/1528),在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的312枚淋巴结中,黑染的淋巴结数目为189枚(黑染率60.58%);未黑染的淋巴结数目为123枚(39.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米活性炭示踪剂可有助于胃癌根治术中辨认淋巴结,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从而加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PTC跳跃转移率为8.3%(43/521),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OR=3.401,95%CI:1.770~6.536;P=0.001),年龄>45岁(OR=2.856,95%CI:1.488~5.482;P=0.002),单侧癌(OR=3.424,95%CI:1.182~9.920;P=0.023)是PTC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cN1b的PTC患者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cN0 PTC患者跳跃转移情况,发现肿瘤位于上极cN0的PTC患者出现潜在跳跃转移的可能性高于cN1b患者(P=0.022)。  结论  PTC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并不少见,术前、术中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肿瘤位于上极,年龄>45岁的单侧PTC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78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67例同期行外侧区淋巴结清扫.评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并对中央区及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没有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有关,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有关.[结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一个方便安全的手术,能使部分患者免除外侧区颈清扫,应列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侧颈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预后密切相关,而Ⅴ区(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均较低,清扫Ⅴ区后易损伤副神经引起肩部功能障碍。对于有临床证据证实转移至Ⅴ区的PTC患者,有必要进行Ⅴ区淋巴结清扫,而术前评估未能发现Ⅴ区转移的N1b患者手术范围存在争议,Ⅴ区亚分区Ⅴa区和Ⅴb区的颈清扫策略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阐明。本综述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文献,探讨及总结了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IPNs)的检出率、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胸肌间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指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73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且胸肌间淋巴结单独送病理检查患者的病理临床资料,记录IPNs的检出率和转移情况,分析IPNs转移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激素受体、Her-2表达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   结果   本组病例IPNs检出率、IPNs总体转移率、腋窝淋巴结阳性者IPNs转移率分别为13.39%、4.3%和10.01%。IPNs转移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但与激素受体状况、Her-2表达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之间未见相关(P>0.05);新辅助化疗并未降低肿瘤局部偏晚患者的IPNs转移率;IPNs转移者表现为肿瘤较大、腋窝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较晚。   结论   IPNs转移多见于肿瘤直径较大、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局部晚期以及适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这些指征可能意味着需要常规进行IPNs的手术清扫和单独送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2-40标记食管鳞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7例食管鳞癌D2-40蛋白表达并观察淋巴管受肿瘤细胞浸润的情况, 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观察患者总生存期。   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LVI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70%, LVI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21%, LVI阳性组转移率高于阴性组, 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LVI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 LVI阴性组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多因素分析显示LVI不能成为食管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62), 淋巴转移(P=0.031)、临床分期(P=0.019)和肿瘤残留(P=0.026)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D2-40标记的LVI可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姜敏  赵玉军  高鹏 《现代肿瘤医学》2022,(24):4453-445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联合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s,CN)在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胸乳入路行腔镜PTC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纯ICG组(n=33)术中显露甲状腺后于外周静脉注射ICG。根据静脉注射ICG正显影甲状旁腺,负显影淋巴结原理。在荧光腔镜系统下寻找荧光显影的甲状旁腺,并切除无荧光显影的中央区淋巴结。单纯CN组(n=32)术中显露甲状腺后于患侧腺体内注射CN混悬液。根据腺体内注射CN正显影淋巴结,负显影甲状旁腺原理。在腔镜下将黑染的中央区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保留负显影不染色的甲状旁腺。ICG+CN组(n=37),结合上述两组方法,利用双方的优势,双示踪、双识别,在腔镜下保留甲状旁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相关并发症等。结果:ICG+CN组较单纯ICG组及CN组在手术时间、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方面表现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CG+CN组、单纯ICG组在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方面均优于单纯CN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外周静脉注射ICG和腺体内注射CN两者相结合的双示踪技术指导腔镜PTC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   结果   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