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比较汞柱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的差异,为准确评估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9月1日至10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普通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的1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血压计所测量血压值的差异。结果在相同条件下,使用2种血压计所测血压值无差异,且电子血压计便于家庭自测血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10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钱卫冲 《江苏医药》1995,21(4):226-227
100例高血压得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研究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在全组、未用药和用药组中的发生率占20%左右,说明偶测血压的白大衣效应可引起高血压的过多诊断和低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28%高血压者ABPM血压大于偶测血压。用药组中,偶测血压判断为满意控制者中有40%ABPM血压仍高于正常水平。这种由于正常活动的应激影响致使偶测血压高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3.
1763年从小马身上量血压,在马背上测得血压。1896年开始从人身上测量血压。认识高血压的危险性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偶测血压((2BP)在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实际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只依靠偶测血压值诊断和治疗高血压还有些不足^[1]:①延误诊断: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血压只是在某些时间升高;②血压的区别要点:不能了解血压的动态变化,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初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应用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无创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于预测与血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人工偶测血压。但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值尚未确立,因而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临床意义的判定受限。为求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选取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林梓卿 《家庭药师》2012,(10):61-63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高血压的危害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如今,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家庭自测血压都逐渐重视起来。可是,小小测血压这一简单的操作,你真的懂得了吗?待我们来考一考你。  相似文献   

6.
陈国伟 《家庭医药》2004,(12):24-24
前几期的讲座中已谈到,高血压患服药时,家中最好配备血压计,患和家属要学会测血压,以随时观察血压情况。那么,如何选择家用血压计呢?本期专家将为你作答。  相似文献   

7.
<正>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发生与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高病死率密切相关。终末期肾病患者血压增高几乎是普遍现象。血压的波动具有昼夜节律性,诊室偶测血压由于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医师较难全面细致地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特别是血压的昼夜波动和血压的变异性。诊室测血压局限性较大,不能反映全天血压的节律变化,对舒张压测定准确性差、重复性差,也不能可靠地判断降压药物的疗效。以往MHD患者主要在血透治疗中心监测血压,不能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压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方法观察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4 h血压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2009年住院患者中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平均年龄(63±4) 岁.记录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心率、白昼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以及勺型、非勺型.结果:ABPM能更真实地反映血压变化并能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ABPM能发现夜间血压不降低的高危非勺型高血压,以及许多临床高血压类型.结论:ABPM能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9.
家庭自测血压简单、方便,可以提供更为详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血压水平,揭示许多我们在诊室里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初诊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可以发现隐蔽性高血压,排除白大衣高血压。而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定期服药的患者,在家自测血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评价多根据偶测血压(CBP),其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全天的血压水平及动态变化,24h动态血压(ABP)可提供24h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量值,较偶测血压能全面的反映高血压的程度、波动、夜间及睡眠血压等状况。我科2005—2006年收治原发性高血压78例,对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根据动态血压的变化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患有高血压病十余年,一直服用降压药,每次白天到医院测血压均在正常范围但是最近家中买了一台血压计,我妻子为我测血压时发现每天清晨血压很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手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偶测血压监测,观察组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偶测血压监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动态血压节律都显示出白天高晚上低以及两峰一谷的规律。观察组患者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相对于偶测血压监测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应用24小时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记录仪观察了87例受试对象,其中正常血压(NT)20例;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EHT)44例;肾实质性高血压(RHT)12例;肾血管性高血压(RVHT)11例。结果表明,各组受试者的随测血压均明显高于动态血压。NT及EHT的动态血压呈夜晚下降、白昼上升节律,而无论是RHT,还是RVHT,其昼夜节律均明显减弱,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夜间下降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低于10%者的比率却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袖带内、袖带外血压测量方法对血压值的影响.方法 1800例患者分为正常血压组1000例,高血压1级组200例,高血压2级组320例,高血压3级组280例.对3组采用听诊器胸件分别放置于血压计袖带内和袖带外不同方法测量血压并记录.结果 正常血压组、高血压1级组和高血压2级组患者袖带外法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均高于袖带内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高血压3级组2种方法所测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袖带外法所测血压高于袖带内法,测量方法不同,对不同血压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高龄病人的血压监测是临床老年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人报道,昼夜节律状况与高血压的预后有关[1]。但影响高龄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因素的报道并不多,本文对老年病人24小时监测血压的波动情况进行研究,证明高龄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年龄60~80岁的老年住院病人100例,除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根据住院期间3次以上随测血压值和病史,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的诊断根据WHO的标准,即  相似文献   

16.
王文 《家庭用药》2012,(9):24-24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坚持合理用药到定期监测血压,构成了高血压患者每日的固定“作息”。然而,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血压应该为多少,如何正确监测血压,以及使用何种血压计才能做到准确监测。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都有测血压的习惯,但大都在白天进行,而忽略了夜间血压水平的巨大参考价值。其实,高血压患者不妨经常测一测自己晚上的血压是多少,因为它可能透露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1血压调节异常综合征的定义 正常人的血压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在一部分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由于血压调节机制异常,在体位改变、饮食、运动以后血压波动过大,轻者出现头晕、无力症状,重者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发生猝死、骨折,亟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2001年3月,Alagiakrishnan首次称这部分人群患“血压调节异常综合征”(Blood Pressure Dysregulation syndrome)。  相似文献   

19.
唐琼珍  黄北南 《江西医药》2010,45(10):1045-1048
与单次诊室偶测血压相比,动态血压监测(am-bulota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血压信息,有利于我们发现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鉴别继发性高血压;评价降压药物疗效;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重构从而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持续性血压升高是引起高血压LVH的重要因素,但临床常用的偶测血压与LVH无相关或仅呈弱相关。笔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一步研究血压与心脏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