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耳是听觉和平衡觉的感受器,其精细的解剖结构及复杂的空间关系是其功能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运用内耳组织连续切片及医学影像学资料获取二维结构信息,并进一步重建三维结构形态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此外,基于三维成像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亦获得了对内耳功能的进一步理解,本文拟对内耳三维重建及前庭生物力学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声能经由低阻抗的空气传递至高阻抗的迷路,作为中耳的传声结构,鼓膜、听骨链(锤骨,砧骨及镫骨)、韧带、肌腱和中耳腔均参与了中耳的传声过程。中耳力学通过研究中耳结构对于传音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中耳的生理功能,各种病理状态下中耳的传声能力及中耳手术对听力的改善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工具的发展,中耳有限元分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耳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是基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技术,用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后导致高频感音神经性聋为其常见的并发症。放疗可以引起耳蜗外毛细胞形态学改变,放射性内耳损伤机制可能与耳蜗感觉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耳蜗微循环障碍相关,近来有学者发现Prestin蛋白可能参与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放射性内耳损伤防治方法也很少。本文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内耳损伤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内耳损伤的特点、机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听骨链是中耳传音系统的主要结构,听骨链损伤直接影响中耳听力传导功能,临床上主要通过听骨链重建术提高该类患者的听力。目前所用的人工听骨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听骨链的杠杆结构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等辅助结构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其声能放大及保护内耳的功能,故未能使患者获得理想、持久稳定的听力效果。近年来,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人工听骨相继问世,个性化及功能仿生将成为未来新型人工听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内耳疾病的治疗研究是一个进展缓慢的领域,目前内耳疾病治疗仍以全身给药为主,为达到内耳组织内有效的药物浓度而又减少全身的副作用,耳科学家对经圆窗膜给药治疗内耳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圆窗膜的结构及病理生理学,经圆窗膜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可行性、优越性及不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内淋巴积水是许多耳科疾病内耳损伤后相同的病理改变,建立简便有效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对研究内淋巴积水疾病的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的诱导和鉴定方法及近年来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内淋巴积水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内耳畸形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之一,其发生与遗传、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出现停滞、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根据Sennaroglu分类法进行分类,其中前庭水管扩大和Mondini畸形最为常见。内耳畸形表型多样,致病基因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内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导致不同的表型。本文对先天性内耳畸形的胚胎病理学、临床分类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如何再生及恢复其听功能是现今耳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调控参与内耳毛细胞调控的基因、干细胞移植、生长因子诱导、内耳前体细胞向毛细胞分化等。对于螺旋器中支持细胞在内耳发育、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保持听觉上皮完整以及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关注较少。本文就支持细胞在内耳发育、毛细胞损伤后的作用等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是耳蜗、前庭及第VIII对颅神经受损害出现的听力损失。其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免疫应答、热休克蛋白、2型胶原、病毒感染、内耳组织抗原及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胶原蛋白、P0蛋白、β-微管蛋白、热休克蛋白70、KHRI-3蛋白和Raf-1蛋白等均证实与AIED的发生有关。现就P0蛋白与AIED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由外耳及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聋。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内耳疾病亦可导致传导性聋,脑组织及脑脊液在将声音传到内耳的过程起重要作用,激光多普勒振荡仪的使用使得对传导性聋病变部位的诊断更加精确。本文就传导性聋理论及诊断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噪声、药物、重金属等因素可导致内耳损伤。内耳损伤的研究发现,不同机制不同类型的损伤通常始发于内耳的特定区域。本文集中探讨内耳损伤后,对特定区域的干预以帮助内耳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组学是对一个基因组或一种细胞、组织、器官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样品分离、定量及样品鉴定两大类.因为内耳的解剖特点,蛋白质组学在听力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有更多困难,但也有了一定进展.已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内耳鉴定了数十种蛋白质.本文还对内耳表达的一些蛋白质的功能和表达分别进行了简述,按主要功能的不同进行了简单分类,并简要分析了耳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了解并掌握内耳发育的基因调控,对研究内耳毛细胞的再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内耳发育期间,由耳基板发育为耳囊、耳囊向听觉结构和前庭器演化、感觉前体细胞区建立、耳蜗螺旋器形成等各个期间已发现的主要相关基因,总结基因问形成的调控网络,并将重点放在耳蜗发育方面。  相似文献   

14.
非常规肌球蛋白为细胞内一类蛋白超家族,其中的多个蛋白基因表达失常将会导致内耳毛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感音神经性聋。非常规肌球蛋白6的主要功能涉及胞内物质锚定及转运过程。不断革新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理论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提出肌球蛋白6在内耳毛细胞中的不同作用机制。本文概括了肌球蛋白6及编码基因MYO6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耳聋的关系,并阐述了其在内耳毛细胞囊泡内吞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听力损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内耳畸形是儿童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病因,临床上多采用配戴助听器及手术进行治疗,而人工耳蜗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内耳畸形导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佳方法。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术在先天性内耳畸形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中的应用及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肾脏与内耳在超微结构、离子交换功能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较多的肾脏疾病患者伴有耳聋现象,至今尚未有一种理论能完全阐明两者的联系,随着对不同肾脏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的深入,有望进一步解释其相关的机理。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关于肾脏疾病与耳聋的一些相关性研究,并列举了几种常见耳肾相关联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经乳突经迷路进路至内耳道的手术,临床指征较多。作者通过30耳的解剖学研究,发现有关前庭内壁结构及前庭内壁与内耳道之间关系密切,并提出经前庭内壁的“后迷路三角”定位法。它与目前常用的几种内耳道定位法并无矛盾,而且更有可取性,系既安全又实用的术式,尤易为初学者所掌握。  相似文献   

18.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的内耳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内淋巴积水,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本文就梅尼埃病免疫致病机制学说的发展、免疫法诱导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针对内淋巴积水进行的听力学和影像学等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耳力学是生物力学在听觉医学的一个分支,包括中耳力学和内耳力学,主要探索机械力的作用对中内耳传音的影响,其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道,如基底膜调谐的灵敏性、非线性、耳蜗主动特性、耳声发射(OAE)现象等,这些研究内容后来逐渐被我们熟知。1980年"主动"耳蜗概念的问世,促使科学家们认为对听觉中的一些新发现、新理论有必要进行一次国际性的研讨,1983年国际性高端会议——“听觉力学”(mechanics of hearing, MOH)研讨会应运而生,十多年后集中反映中耳研究进展的“中耳力学研究与耳科学”(Middle-Ear Mechanics in Research and Otology, MEMRO)会议也随之诞生。目前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少,因此有必要向国内学界介绍这些国际会议概况与进展。  相似文献   

20.
活性氧与内耳毛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转导及基因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内耳疾病中均可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毛细胞凋亡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而活性氧也在耳蜗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活性氧与内耳组织损伤、内耳细胞凋亡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