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 1α,HIF 1α)是介导细胞缺氧反应的关键核转录因子,在巨噬细胞等髓系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肺部和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特征,活化的巨噬细胞及其释放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等与这一慢性炎症过程密切相关[2 ] 。近来研究证实在常氧下TNF α等炎症介质可明显促进HIF 1α的稳定和活性[3 ,4] ,HIF 1α又可增强TNF α的产生[5] ,这些研究进一步提示了HIF 1α的炎症放大作用。但在活化的肺泡巨噬细胞中HIF 1α的表达及其…  相似文献   

2.
消皮素D(GSDMD)在免疫炎症反应效能放大及细胞焦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被caspase-1切割活化后,GSDMD-N端快速释放,锚定在细胞膜上并形成孔隙,随即引发细胞焦亡,同时伴随强促炎因子IL-1β和IL-18大量释放。急/慢性肝脏炎症反应、细胞死亡是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衰竭及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的共有病理特征。本文在概述GSDMD基本结构特点后,详细分析了其在多种肝脏疾病病理进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提出了针对GSDMD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防治策略,可为肝脏疾病临床防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IL)-33是IL-1家族的新成员,在多种细胞基质中例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嗜酸性细胞中都有表达,它在炎症因子刺激下表达增多,在皮肤、肺、胃肠道、脑等器官中有较高水平表达.IL-33具有双重作用,可作为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Th2型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与其同时作为核结合因子定位于细胞核内,对转录起抑制作用.众多研究表明IL-33与哮喘及过敏反应、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感染、肿瘤、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有紧密联系.我们对IL-33的分子结构、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相关临床疾病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肝脏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生物合成、生物转化及解毒等作用,不仅参与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等物质的代谢,也参与药物、酒精及毒物等的体内代谢过程。同时,肝脏也是各种致病因子或疾病常侵袭的器官,如异常代谢、药物、微生物等均可造成肝脏损伤[1]。已证实多数肝损伤常伴有炎症反应,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及癌变是  相似文献   

5.
李翀  王琳琳 《内科》2008,3(1):77-80
严重感染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1ippolysaeeharide,LPS)是其主要致病因素。LPS直接介导大量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肝脏是其中重要受累器官之一。而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主要是由核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调控的。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33(IL-33)是2005年被发现的一个新的白介素家族成员.1989年ST2首先被Tominaga[1]鉴定为IL1受体超家族的一个成员.后来Baekkevold等从高壁内皮细胞中分离得到IL-33分子[2],而且该分子定位于高壁内皮细胞的核内,故最初被称为“高壁内皮细胞来源的核因子”.直到2005年Schmitz等[3]发现高壁内皮细胞来源的核因子是ST2的特异性配体,并重新命名为IL-33.从那以后人们对IL-33的生物学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IL-33与ST2结合,诱导Th2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参与支气管哮喘等Th2相关疾病.本文就IL-33的分子结构、表达、生物学活性及其目前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和炎症因子在COPD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将COPD患者分为稳定组和急重组,以正常人为对照组,比较三者PCT和炎症因子的差异,分析PCT、炎症因子和BODE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组和急重组患者PCT、hs-CRP、TNF-α、IL-1、IL-6和IL-8高于对照组(均P〈0.05),IL-10低于对照组(P〈0.05);急重组患者PCT、hs-CRP、TNF-α、IL-1、IL-6和IL-8高于稳定组(均P〈0.05),IL-10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两组COPD患者PCT、hs-CRP、TNF-α、IL-1β、IL-6、IL-8与BODE指数呈正相关(均rs&gt;0,P〈0.05),IL-10与BODE指数呈负相关(均rs〈0,P〈0.05).结论 COPD患者PCT和炎症因子可作为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发病机制与炎症细胞激活、浸润并释放炎症因子引起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有关,相关的炎症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TNF-α和白介素等[1].降钙素原(PCT)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合成与分泌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可作为COPD全身炎症状态的评价指标[2].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及PCT参与COPD的发生及发展,但在PCT和炎症因子与COPD的病情及预后方面尚无相关研究[3].本研究检测  相似文献   

8.
肺纤维化是由于各种刺激因子导致成纤维细胞大量聚集和细胞外基质(ECM)过量沉积,肺组织弹性减退,肺容积缩小,进而发生呼吸衰竭的一类疾病。近年研究”剖证实,苦参碱在抗肝脏、肾脏纤维化中有一定疗效。本研究通过观察苦参碱干预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冠臻  张新超 《山东医药》2013,53(29):93-95
IL-1受体家族成员包括IL-1R、IL-18R和ST2等,由于ST2的内源性配体未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孤儿受体,直到2005年Schmitz等[1]发现了可特异性激活ST2的功能蛋白IL-33,并证实其为ST2的功能配体.IL-33/ST2信号通路在哮喘、炎症性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4]、血管炎症、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5]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HF)患者的病情与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6].现将IL-33/ST2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章俊强  梅晓冬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30-1931
HMGB1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核蛋白,在悠久的进化史中具有高度保守的特点,哺乳动物中HMGB1具有99%的同源特质[1]。HMGB1作为一种核蛋白可以稳定核小体,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同时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它可被多种炎症细胞释放或分泌,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1.
潘婷婷 《内科》2008,3(3):400-402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肝脏损害和炎症反应,是肝脏对慢性损伤修复和愈合的结果,即纤维结缔组织广泛的增生和沉积。研究已证实,肝纤维化形成的本质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和降解失衡,表现为ECM大量沉积。ECM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肝脏ECM的代谢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调节,  相似文献   

12.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是一种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配体。有研究表明ICAM-1在缺血局部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的各种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大量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疾病,实质上是血管内皮细胞对损伤因子的一系列炎症和纤维增生反应,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疾病。  相似文献   

13.
侯滨  顾玉海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272-227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进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COP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无定论,近年的研究发现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与感染密切相关,在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与炎症反应中起到放大作用[2].以下对IL-2与COPD发病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1]。炎症的存在影响了斑块的稳定性,使斑块易于破裂,形成斑拴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的敏感指标,与斑块的进展密切相关,肝脏产生CRP的主要肝脏刺激物是白介素-6(IL-6)^[3],CRP与IL-6可能具有相关性。有关ACS患者CRP的研究较多,而hs-CRP与IL-6相互关系报道较少,尤其在老年ACS中的变化及相关性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Th17细胞属于CD4+ Th亚群,初始T淋巴细胞在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联合刺激下,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 (RORγt)表达上调并分化为Th17细胞[1].Th17细胞表达的因子主要包括IL-17A、IL-17F、IL-6、IL-21和TNF-α,其中IL-17A可诱导间质细胞释放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趋化因子,引起炎性细胞在病变组织内浸润并分泌大量炎性介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等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多项研究结果显示,Th17细胞和相关因子在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2-4].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细胞和相关因子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17细胞是一种不同于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Th17细胞分化需要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IL)-6、转录因子孤儿核受体(ROR)γt等参与,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急性肝损伤、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癌和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对Th17细胞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实验性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研究表明HMGB1可由巨噬细胞等主动分泌或由坏死细胞被动释放到细胞外基质内。作为晚期炎症因子参与脓毒症、关节炎等病理生理反应过程,并认为它有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的下游因子。急性肝衰竭(AHF)往往导致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介导TNFα等细胞因子释放。但HMGB1在急性肝衰竭中是否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D-氨基半乳糖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探讨了HMGB1在AHF中的变化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亲环素A在单核细胞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人类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常规体外培养,以亲环素A作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主要活性氧诱导刺激因子,Transwell法检测亲环素A对单核细胞迁移趋化的影响;ELISA检测单核细胞培养液中主要炎症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明胶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кB(NF-кB)炎症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结果 亲环素A可以诱导单核细胞迁移趋化,促进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反应因子IL-6;亲环素A通过MAPK-NF-кB炎症信号通路增强MMP-9活性。结论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肝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ity Factor,PAF)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强活性的脂类介质,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因子,能作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参与生殖、哮喘、过敏、炎症、肿瘤、休:充等多种生理及病理效应,在体内发挥着类似于激素的生物学活性。目前PAF在急性肝损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众多参与肝脏疾病发病的炎性细胞因子中起着“中心放大”作用,并且通过诸多环节加重肝脏的损害。现就PAF与肝脏损伤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Th17细胞是一类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在慢性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实时PCR检测CHB患者和对照组肝组织中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核转录因子RORγt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IL-23、IL-1β、IL-6的mRNA表达情况,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HB患者肝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HB患者肝组织中 RORγt、IL-17、IL-21、IL-23、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与肝脏炎症分级(r_s=0.801,P0.05)和纤维化分期(r_s=0.797,P0.05)呈正相关。结论:CHB患者肝组织中存在Th17细胞相关因子过表达,IL-17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提示Th17细胞在CHB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